滕穎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近幾年,隨著我國職業教育高速發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要不斷改革以適應發展。2014年,國務院通過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雙主體育人。明確了校企聯合招生培養、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深化產教融合的現代學徒制試點的決定。這意味著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已經成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模式。
在當今的大數據時代下,國際物流行業也發生著巨大的變革及創新,作為一個“實踐先于理論”的行業,在校教師的知識和能力的更新很難跟上行業的發展速度,而學生的培養確要符合企業的人才需求。而校企緊密合作,則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途徑。
以現代學徒制班為依托,可以達到以下目標:
首先,通過現代學徒制班,可以讓學生掌握國際物流行業最新的知識和能力,讓學生進入企業后,可以快速地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對接工作任務;通過現代學徒制班,能夠幫助專業老師更新專業知識及能力,精準地把握行業發展地脈搏。并將這些新的實務知識及能力,編入教案中,通過課堂傳遞給學生。其次,現代學徒制班的合作對手,須選擇行業中的領軍企業,通過與這些龍頭企業的合作,專業老師可以吸收最先進的行業理念和知識。并以此開展社會服務,對國際物流行業中的中小企業進行培訓和指導。通過現代學徒制班,可以在更多地國際貨運及相關企業中打開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優秀企業與專業合作,形成良性循環。而且隨著與企業合作的深入,現代學徒制班除了本專業的學生,還可以覆蓋國際貿易專業、商務英語專業、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通過更多專業學生的參與,可以將國際貨運上下游的企業吸引過來,形成一個國際供應鏈的產業群。
第三,當現代學徒制班打造出品牌,可以與更多的中職院校談合作,培養報關與國際貨運的“3+2”培養模式。以解決當前“3+2”培養模式中,中職和高職的專業課程設置重復的問題。讓學生在高職階段,通過后期現代學徒制班的培養,對中職期間所學到的專業知識體系進行提升及更新。
在現代學徒制班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國際物流企業相關崗位的工作特點,將部分崗位引入校園,在三年內建立校內實訓基地,有利于學生能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進行學習和鍛煉。國際物流公司主要分為:銷售崗位、操作崗位、單證崗位和商務崗位。根據企業培養新人的順序,可以將銷售崗位引入校園。可以從大三的學生中選拔二十到三十名學生,經過企業現代學徒制班的學習,直接進入校內與企業合建的校內實訓基地實習。學生的日常考勤是由專業老師管理,企業派常駐人員進行業務管理。
該實訓基地的可行性分析如下:
銷售員崗位的工作比較適合開展校企合作。國際物流公司銷售員崗位工作內容如下:從網絡上找尋客戶信息,并打電話聯系客戶,向客戶進行報價,如果客戶感興趣,為客戶設計國際物流方案,并最終達成運輸委托。在各個國際物流公司中,銷售人員的崗位人數是最多的。而且新人入職,一般是從銷售人員崗位開始培訓,因為這個崗位對員工的專業知識要求比其他崗位要低,而且能夠快速地了解當地市場,掌握國際物流整體流程的一個崗位。因此,基于銷售崗位成立的校內實訓基地,無論對于企業,還是學校來說,壓力都是最小的,并且是最容易出成果的。該類實訓基地的資金投入不高。有一間配備三十臺電腦及辦公桌的實訓教室,配備三十臺電話座機,一個空調,一臺投影儀。費用在二十萬之內。電子化辦公可以實現校內實訓基地與公司總部工作的無縫對接。通過公司的操作系統,可以與在公司總部的操作、單證、商務等崗位進行合作。可以共享總部的客戶資源、運價資源及其他技術支持。定期通過視頻,參與公司的會議及培訓。公司總部,可以給每位實習學生配備一名企業指導師傅。這些師傅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指導,隨時回答他們的問題。企業也派出管理人員,對這些學生進行業務上的指導。學生的學分的減免、日常工作的管理、與企業的合作,都可以進行借鑒。校內實訓基地的工作內容,可以編入專業實訓課程,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專業的訓練。到大三第二學期,校內實訓基地的學生可以選擇與合作的企業簽訂就業協議,繼續在基地工作或者到公司總部從事其他崗位的實習工作;或者選擇去其他企業實習,離開基地。可以選拔大二的學生補充到基地中,由老員工帶領,熟悉工作。大三的學生畢業后,挑選兩到三名優秀的畢業生繼續留在基地工作,其他畢業生,可以回總部發展。經過往復循環,校內實訓基地可以一屆屆地運作下去。
專業教師根據定期的企業走訪、專家訪談、畢業生跟蹤,獲得行業發展的最新趨勢及信息。通過現代學徒制班的合作模式,在大三開始,對學生的培養方向進行分流。
由于國際物流及其創新方向,都是基于國際貨運代理基礎知識、報關報檢、集裝箱運輸基礎知識、國際貿易基礎知識和國際運輸風險防范等核心課程的知識體系。具體的專業方向分流,可以從大二的選修課的引導、大三現代學徒制班的選擇,可以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