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婧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
當代大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 +”是當下我國發展的一種新的經濟狀態,宅家就可以網購到各種吃的喝的用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尤其疫情之下的網上問診、直播課堂也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高職大學生生源結構比較復雜,雖然絕大多數高職大學生積極向上、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心,但學習主動性差、紀律松弛、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的現象普遍存在。當前高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特點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沉溺于虛擬世界,人際交流變少。以“95 后”和“00 后”為主體的當代大學生,從小就接觸電子產品,人際交流基本上通過電子產品進行,在虛擬環境中,與現實世界交流順暢,并且還能實現商品的交換,導致他們在其中無法自拔,沉溺于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中,與老師、與家人、學生之間等的交流變少,與社會交流的機會減少,從而引發了情感冷漠、自我封閉和人際交往等問題。
2.自身承受能力低,心理健康狀況欠佳。大學生正處在一個過渡階段,在急劇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和生理的問題。新聞上報道的大學生因各方面原因自殺的案例也不少,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也在逐年上升。各大高校雖然開設心理健康課以及心理咨詢室,但部分學生仍然受到各種觀念的影響,不愿表達自己的心聲,導致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3.不尊重勞動成果,勤勞的意識弱化。“95 后”和“00 后”的大學生,由于家長過度寵溺,生活上的大小事情包辦代替,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導致孩子養成懶惰的習性。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意義的勞動也開始漸漸退出人們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高科技產品,進入大學的他們,更獨立、更自由,生活上出行有網約車、吃飯有網絡訂外賣、洗衣靠手機下單上門取送等,生活上越來越便捷的同時也讓好逸惡勞的思想慢慢滋生,在集體勞動中也存在投機取巧、少勞多得的不良思想。有的即便是農村家庭出生的學生,吃苦受累的精神大大下降,對農活技能也很生疏,勞動技能逐漸下滑。
1.加強勞動價值觀的引導。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這是首次以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名義印發關于加強學生勞動教育的文件,意義重大。《意見》指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家庭學校社會要把“勞動最光榮”意識作為常識開展常態化教育,讓學生逐步學習、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不僅能夠增強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也能夠喚醒自我的奮斗意識和進取精神。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要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必須從家庭做起。家長要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實踐機會,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學校要發揮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科學設計課內外勞動項目,采取靈活多樣形式,激發學生勞動的內在需求和動力。從社會角度來看,要發揮在勞動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各級政府部門要積極協調和引導企業公司、工廠農場等組織履行社會責任,開放實踐場所,支持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參與新型服務性勞動,使學生與普通勞動者一起經歷勞動過程,接受勞動鍛煉。
2.加強創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師資建設。師資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不只是通過課堂得到知識,手機、計算機等設備也能實現大量知識信息的獲取,遠遠超過教育可以傳授的知識量和知識范圍,所以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育形式也被打破,使教師群體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師資決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結果。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師不僅需要提高自身業務能力,還要提高自身業務素質,還需要具有互聯網技術素養,并且可以將互聯網技術更好運用。所以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該增加資金和技術的投入,更好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聯網培訓,要認清形勢,改革思政教育方式,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讓學生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互聯網形式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了新的發展態勢,所以思政工作者應該注意對互聯網的利用,擴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傳播范圍,實現不斷的創新。首先,要重視大學生的思想,了解大學生的喜好和價值觀念,盡量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從而充分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其次,應充分利用移動設備和社交平臺,如:微博、微信和 QQ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利用這些設備和平臺進行滲透,擴大思想教育工作的范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和廣泛性。還有名師和優秀學生建立的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并且大力推行智慧校園的建設,是引領思政教育的平臺,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