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吳茜,李紅蔚,華靜娜,李莉△,秦中華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已經成為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標準方法,但RT-PCR檢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與RT-PCR相比,血清學檢測具有檢測時間快、工作量小的優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已明確指出SARS-CoV-2特異性抗體可以作為COVID-19確診的依據,同時肯定了抗體檢測是核酸檢測的有益補充。抗體的臨床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感染過程中宿主抗體反應的了解。但是,對于SARSCoV-2感染人體后產生血清學特異性抗體的規律目前尚不明確,其作為確診標準的意義還有待于更多的臨床數據予以證實。本研究分析了30例COVID-19患者,以期探索特異性抗體產生規律,為臨床實踐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選取2020年1月21日—2020年3月15日天津市海河醫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30例,其中重癥組20例(均為重型患者),非重癥組10例(均為普通型患者);均符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的診斷標準、臨床分型及出院標準,并且每例患者同時動態檢測SARSCoV-2特異性IgM和IgG 5次及以上。
1.2 方法所有入選病例均在入院當天進行SARS-CoV-2特異性IgM和IgG檢測,且病程中多次采樣,進行縱向分析。根據病程抗體檢測時間不同,共分為發病0~6 d、7~12 d、13~18 d、19~27 d、28~33 d、34~42 d和43~48 d共7個時段。由于每例患者發病時間不同,病程長短不同,因此并非每例患者每個時段均進行了采樣檢測。SARS-CoV-2特異性抗體檢測為S蛋白特異性結合抗體,采用磁微粒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方法,試劑購自Bioscience公司。標本的采集、檢測、結果判定等均嚴格按照說明書由檢驗專業人員完成。抗體的結果以S/Co表示,其中S代表樣本的發光值,Co代表cut-off值。以患者出院時間為節點,分為急性期與恢復期。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對于連續變量的描述,非正態分布數據用中位數及四分位數間距[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一般資料比較重癥組年齡高于非重癥組(P<0.01)。2組間性別、發病至入院時間、核酸陽性持續時間及合并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2 病程與特異性IgM和IgG陽性率發病0~6 d IgM和IgG陽性率分別為42.86%和28.57%,隨著病程的進展,2種抗體的陽性率逐步增高。IgM在13~18 d陽性率達到峰值100%,持續約3周,IgG在19~27 d陽性率達到峰值100%,持續約2周,兩者從發病大約5周后陽性率開始下降。IgM較IgG陽性率達峰時間早約1周,見圖1。

Fig.1 Changes of IgM and IgG positive rates with the course of disease圖1 IgM和IgG陽性率隨病程變化情況
2.3 重癥組與非重癥組特異性抗體水平比較重癥組與非重癥組在發病后約28 d內IgM、IgG水平逐步升高,28 d后開始下降,重癥患者IgM、IgG水平下降明顯。重癥組患者在發病后28~33 d IgG水平較非重癥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急性期與恢復期患者特異性抗體水平重癥組恢復期IgG水平較非重癥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Tab.2 Changes of IgM and IgG level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onset in two groups表2 重癥組與非重癥組發病后不同時間IgM、IgG變化

Tab.3 Changes of IgM and IgG levels in acute pahse and convalescent phase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表3 2組急性期與恢復期IgM、IgG變化
COVID-19的病原體SARS-CoV-2與SARSCoV有較高的同源性(高達79%)[2]。但是,SARSCoV-2對于人類而言是全新的病毒,目前對于它的認知仍然有限,其血清學特異性抗體的變化規律尚不清楚。本研究入組的患者均為經核酸檢測確診的COVID-19患者,分為重癥組與非重癥組。所有入選患者的臨床癥狀、特征和進展與既往報道的COVID-19患者相似[3-4]。
一般認為,當病毒侵入人體后,人體會產生相應的抗體進行防御,其中特異性抗體IgM是最早產生,維持時間短,負責早期防御;IgG抗體主要在感染中后期產生,維持時間長,使人體獲得長久免疫。有研究顯示,感染SARS-CoV-2后,人體會在約1周內產生IgM、IgG抗體[5-7]。不同研究,抗體陽性率不同。Zhao等[5]報道發病1周確診患者IgM和IgG陽性率分別為27%和18%,大約4周IgM陽性率達100%。Long等[6]的研究顯示,發病1周確診患者IgM和IgG陽性率分別為40%和55%,17~19 d時其IgG陽性率達到100%,IgM的峰值出現在20~22 d,陽性率約為94.1%。本研究顯示,發病0~6 d IgM和IgG陽性率分別為42.86%和8.57%,隨著病程的進展,抗體陽性率逐步增高,IgM在13~18 d陽性率達到峰值100%,IgG在19~27 d陽性率達到峰值100%,此后抗體陽性率開始下降。抗體陽性率的影響因素眾多:各檢測機構使用的試劑盒不同,cut-off值不同;檢測儀器不同;操作者水平差異;入選的患者情況(年齡、性別、基礎疾病等)不同;不同患者的病毒載量不同,對機體的影響不同等。如果單用抗體篩檢患者容易誤診,錯判患者病情分期,因此必須多次反復聯合核酸檢測。
Jin等[8]研究顯示COVID-19患者IgM總體呈現先升后降、IgG呈現持續上升的變化趨勢。與既往文獻報道SARS-CoV抗體動態變化規律基本一致[9]。而本研究顯示IgM和IgG水平總體上均為先升后降。COVID-19患者中有部分IgG水平在發病后3周左右開始下降,下降較為緩慢[10-11]。本研究顯示重癥與非重癥組患者在發病后約28 d內IgM、IgG水平逐步升高,此后開始下降,且重癥患者IgG水平下降明顯,提示動態監測IgG水平,有助于監測病情變化。
Zhao等[5]發現重癥患者相比非重癥患者體內有高水平的IgG。本研究顯示重癥組患者在發病后28~33 d IgG水平較非重癥組高,說明重癥患者機體的長期免疫反應可能更加強烈,而且持續高IgG水平可能提示病情嚴重。值得注意一點,有研究顯示非重癥患者IgM反應較弱,甚至其中大多數患者在整個病程中沒有產生明顯的IgM抗體[12],表明IgM診斷對非重癥患者可能并不敏感和有效。
COVID-19恢復期患者中有部分IgG水平在感染后2~3個月開始下降,其中有40%無癥狀患者在出院8周后檢測不到抗體[13]。結合筆者觀察到的IgM和IgG水平總體上均為先升后降的趨勢,提示患者獲得的抗體免疫可能有限。恢復期重癥組IgG水平較非重癥組高,說明重癥組患者恢復期抗體免疫以IgG為主,也提示高水平的IgG可能與病情嚴重程度有關。
本研究尚有不足之處,監測時間相對較短,樣本量較小且為單中心研究。目前對于SARS-CoV-2以及COVID-19的了解仍然有限,需要多學科深入研究。故有必要對COVID-19患者進行多中心、長期隨訪觀察,總結分析,以指導患者康復治療以及健康人群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