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李淑英,張英,單偉超,張皓然,韓冷,丁振江
近年來冠心病(CAD)的發病率逐年增長,已成為中老年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1]。有臨床研究顯示,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升高等血脂異常是CAD發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因此對血脂異常的分析及防治是當前研究的重點內容[2],尤其針對LDL亞型的分析備受關注[3]。LDL是異質性脂蛋白,可以通過凝膠電泳分離成不同亞組,各亞組除大小密度存在差異外,其化學成分和生理功能也不相同[4]。此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CAD的關鍵病理機制,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atherosclerotic index of plasma,AIP)作為一個新的綜合性脂質指數,能全面反映動脈粥樣硬化(AS)和抗動脈粥樣硬化因素之間的平衡狀態[5]。有研究顯示,AIP與CAD疾病進程密切相關,可作為預測CAD風險的重要指標[6]。當前針對LDL不同亞型在CAD中的作用,以及是否與患者年齡、AIP有關尚不清楚。本研究嘗試通過探討中青年和老年CAD患者的LDL不同亞型與AIP的相關性,進而為臨床治療CAD提供科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連續納入2018年9月—2019年11月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心內科住院的256例CAD患者。入選標準:(1)年齡≥18歲。(2)經冠狀動脈造影診斷為CAD,即冠狀動脈主干或主要分支管腔狹窄≥50%。(3)接受血脂等生化檢查。排除標準:(1)肝功能異常。(2)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Ⅲ~Ⅳ級。(3)慢性腎臟病3期及以上。(4)惡性腫瘤。全部患者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該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LL061)。
1.2 研究方法
1.2.1 臨床資料收集與分組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人口學特征,如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臨床資料,如高血壓、2型糖尿病、吸煙、入院時靜息心率、肱動脈收縮壓與舒張壓,以及入院時血常規、血生化、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等輔助檢查結果。根據患者年齡分為2組[7]:中青年組(n=150,年齡<65歲)和老年CAD組(n=106,年齡≥65歲)。
1.2.2 血漿LDL亞型的檢測收集所有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以3 000 r/min離心5 min,移取上層血漿于1.5 mL干凈離心管中。采用線性聚丙烯酰胺凝膠對LDL各亞型進行電泳分離,通過高精度掃描完成LDL亞型定量分析。大而輕LDL為LDL1和LDL2,中等LDL為LDL3和LDL4,小而密LDL為LDL5、LDL6和LDL7。AIP[8]=lg[血漿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1.3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9.0軟件完成所有數據處理和統計學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2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偏態分布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用Mann-WhitneyU檢驗。分類變量采用例(%)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Spearman秩相關分析LDL各亞型與AIP的相關性。多重線性回歸分析AIP的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一般資料、實驗室及生化指標比較中青年組男性、吸煙、飲酒、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比例和體質量指數(BMI)較老年組高,而老年組高血壓病、缺血性腦卒中的比例較中青年組高(均P<0.05)。2組間2型糖尿病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血常規檢查中白細胞(WBC)、淋巴細胞(LYM)、單核細胞(MON)和血小板計數(PLT)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生化檢查中老年組HDL-C、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高于中青年組(均P<0.05),而2組間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尿酸(UA)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中青年組AIP高于老年組(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LDL各亞型水平比較2組間大而輕LDL及其亞型LDL1和LDL2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中青年組中等LDL及其亞型LDL3、LDL4水平高于老年組(P<0.05)。大多數患者小而密LDL及其亞型的血漿水平為0,少數患者可檢測出,結果仍顯示中青年組水平稍高(P<0.05),見表2。
2.3 LDL各亞型與AIP的相關性分析全部CAD患者、老年組、中青年組的大而輕LDL及其亞型LDL1、LDL2分別與AIP呈負相關(均P<0.05)。其中,老年組大而輕LDL及其亞型與AIP的相關性稍強于中青年組;老年組LDL2與AIP的相關性強于LDL1,而中青年組LDL1與AIP的相關性強于LDL2。
全部CAD患者中等LDL及其亞型LDL4與AIP呈正相關(P<0.05),而LDL3與AIP無相關性(P>0.05)。老年組中等LDL及其亞型LDL3、LDL4與AIP均呈正相關(P<0.05),且LDL4與AIP的相關性稍強于LDL3。中青年組中等LDL及其亞型LDL3與AIP無相關性(P>0.05),僅LDL4與AIP呈正相關,且相關性弱于老年組LDL4與AIP的相關性。

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Tab.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LDL subtyp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表2 2組患者LDL各亞型水平比較 [mmol/L,M(P25,P75)]
小而密LDL及其亞型LDL5與全部CAD患者、老年和中青年組的AIP均呈正相關(P<0.05);而其亞型LDL6與AIP無相關性(P>0.05);LDL7僅與全部CAD患者AIP呈正相關(P<0.05)。老年組的小而密LDL和LDL5與AIP的相關性稍強于中青年組。見表3。

Tab.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LDL subtypes and AIP表3 LDL亞型與AIP的相關性分析 (rs)
2.4 CAD患者AIP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CAD患者AIP為因變量,以表1中2年齡組所比較指標(不包含TG、HDL-C及LDL-C)以及LDL不同亞型為自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模型。結果顯示,采用大而輕、中等和小而密LDL作為亞型分析時,除BMI、TC、UA、PLT、FPG是AIP的影響因素外,大而輕LDL也是CAD患者AIP的影響因素(模型1,R2=0.386),見表4;而采用LDL1~LDL7作為亞型分析時,除BMI、LYM、TC、UA、FPG、PLT外,LDL1亞型也是AIP的影響因素,見表4(模型2,R2=0.406)。2模型所擬合結果基本一致。

Tab.4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IP in CAD patients表4 CAD患者AIP的影響因素分析
3.1 LDL不同亞型在CAD中研究價值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CAD發病人數不斷上升,并趨于年輕化。研究發現LDL作為CAD發病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大而輕LDL、中等LDL、小而密LDL等不同亞型的含量在CAD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且不同亞型發揮的作用不盡一致[9]。脂蛋白類別在本質上是異質的,具有不同的致AS和抗AS作用。致密的LDL顆粒具有較強的致AS性和較高的動脈壁穿透度,容易被動脈組織吸收,對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親和力較低,對氧化應激的抵抗力較低[10]。除LDL-C外,TG、HDL-C也是臨床診斷常用指標,AIP是TG與HDL-C比值的對數。李張曼玉等[11]研究顯示,CAD患者AIP較非CAD者明顯升高,與冠狀動脈狹窄嚴重程度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對預測CAD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3.2 中青年和老年CAD患者臨床特征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青年組男性、有吸煙史和飲酒史、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比例較老年組高,而高血壓病、缺血性腦卒中者比例較低。既往研究發現,老年患者CAD危險因素控制較中青年患者好,但老年患者的血管衰老、器官功能的退化可致高血壓、高血脂等CAD危險因素比例升高[12-13]。因此,在CAD的預防和治療中要注意不同年齡段的差異。此外,中青年CAD組AIP水平高于老年CAD組,而AIP水平越高表明患者的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越嚴重[11];但有研究顯示AIP與年齡呈正相關,因此兩者間關系仍需深入研究[14]。
3.3 中青年和老年CAD患者中的LDL各亞型與AIP的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青年組中等LDL及其亞型LDL3、LDL4水平高于老年組,提示及時檢測中青年群體的中等LDL及其亞型十分必要,同時還需進行亞型劃分,重點關注異常升高亞型。進一步分析患者LDL各亞型與AIP的相關性,發現CAD老年患者大而輕LDL及其亞型、LDL4、小而密LDL和LDL5與AIP的相關性均稍強于中青年患者,且總體及分組后大而輕LDL與AIP的相關性均強于中等LDL和小而密LDL,推測與老年患者激素水平和代謝水平改變相關。LDL顆粒致AS的潛力不僅與其濃度有關,而且與其粒徑、密度和脂質組成相關[15-16]。由于老年患者的激素和脂代謝水平發生改變,有可能導致LDL各亞型的濃度、密度、組成也發生改變,因此老年患者LDL各亞型與AIP的相關性與中青年患者不同[17]。此外,本研究還應納入脂蛋白a[LP(a)]、載脂蛋白(Apo)B等更多血脂指標進行比較,并分析其與AIP間的關系,深化研究內容。本研究CAD患者AIP的多重線性回歸發現,除BMI、TC、UA、PLT、FPG等是AIP的影響因素外,大而輕LDL、LDL1亞型也是AIP的影響因素,可能因正常LDL以非氧化形式存在,不影響冠狀動脈,而氧化LDL更易沉積于血管,尤其是小而密LDL,更易附在血管壁中;而大而輕LDL則有明顯保護作用。有研究證實致密LDL中的膽固醇含量與CAD風險增加有關[18-20]。本研究結果提示臨床應重視LDL不同亞型對CAD的影響,以及時預測病變進展狀況,施以有效治療措施;但2個模型R2均不高,擬合效果不太理想,可能導致其他重要變量遺漏,因此在后續研究中應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剔除混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