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香 中共鎮雄縣委黨校
為了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為黨提供更加優秀的人才,在祖國蓬勃發展的今天,為了能夠使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望圓滿實現,對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要想讓他們了解到自己的擔當及使命,進一步提高思想覺悟,應首先從課堂教學開始,深化教學改革,探索教學新思路,保證學生健康積極的成長,為國家輸送更多德才兼備的人才[1]。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中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不斷創新教學思想,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中國學生健康成長,有利于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
如今,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環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思政教育理念將教學劃分為三級,即校內,校外和課堂。這種教育引入了時代主題,引起了學生的共鳴,注重學生的理解和自我教育,對以往的教學方式進行了創新,擁有更加先進的教學理念。通過信息門戶網站,多媒體等現代信息科技產品,打造新的創新課堂教學形式[2]。最后,加強黨校教育職能,更加注重正能量教育的傳遞和學生內在品質的培養,使得學生樹立健康、健全的三觀。
由于黨校的定位特殊性,對我國維護國家穩定和黨內建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黨校學生在思想道德培育上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而且,他們的思想狀況也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因此,加強其思想教育,在校樹立正確的思想,能夠為社會未來的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青年大學生是整個社會當中,最有希望、最有活力的力量,大多數黨校大學生畢業后,由于思想的保守或其他原因會選擇留在當地就業,成為當地黨建,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等各個領域的支柱型人才。因此,加大對地區教育資源的支持力度,使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們安居樂業,社會長治久安有著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德樹人的有效性是大學運行的唯一考核標準[4]。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改革應當以德為本,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教育人文,加強教育。體現學生的理想信念,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念,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追隨者,堅強信奉者,中國特色鮮明的社會主義旗幟牢記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同時,我們將繼續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黨的感恩教育[3]。教育將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自己的民族意識,公民意識和中國民族社區意識。教育起到指導核心價值觀的領導作用,使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與歷史保持一致,與祖國同行,與人民團結,有效地培養一群思想水平高,政治意識強,道德素質高的新青年。
明確思想政治輔導員和思想政治老師的教學方向,豐富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想辦法使教學內容更加有趣,獲得學生們的喜愛。組建由學校和積極分子組成的思想政治教師領導的師資隊伍,對高校思想正式建設進行全面而具體的討論和研究。學校應當摒棄以往在課堂上講學的枯燥的教學方式,推出校內校外相結合,讓學生在體驗豐富的社區活動的同時提升其思想覺悟,在校園文化的浸潤中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從而真正打造適合學生發展的黨校教育。
實踐與理論結合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的發展。實用性是思政課的最大優勢所在和最大特點所在。“大思政”教育理念要求從實踐入手,通過理論進行指導,實踐進行強化理解,才能讓學生學有所悟,學有所感,引導學生自覺將所學理論應用于實踐,才能提升教學的質量與效率[4]。只有讓學生將課堂上所學應用于生活中,應用于社會中,應用于實踐中,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能力的快速提升,才能夠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學生的生活以及社會實踐之間的斷裂問題。
以老師為主體的教育觀念是傳統教育觀念的核心。若想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則要轉變思維,努力改變傳統教育中“要你學”的填鴨式教育思維和方法。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將“要你學”轉變為“我要學”,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知識。這種自覺更有助于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一旦學生進入到“我要學”的這種以學生為主題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會更多地與老師進行互動,改變教師全程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循環怪圈,更能夠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對問題進行思考以及自我判斷,并養成應用理論指導實踐和探究表象下深層次原因的習慣,這些寶貴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讓他們明白。作為一名大學生,不僅應該努力學習書本知識,更應當時刻關注,應當努力提高自身修養,幫助同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要想將高校政治教育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體系,就要將日常政治工作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在不同的場景下,不同的事件中都能讓學生得到思想教育的啟迪,而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這是教育的本質。教育是一棵樹晃動一棵樹,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的過程,重在引導啟發,不能急于求成。
其次,要想建立起課程思想政治體系,必須著眼于自己的理想信念,擁抱對的愛國主義精神,明大德,嚴私德,守公德,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道德建設的重要論述,切實增強公民道德建設的責任感、使命感。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于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從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風范,從自身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為,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讓清風正氣、蓬勃朝氣遍布全社會。
再次,建立健全課程思想政治體系,黨校必須堅定支持和維護愛國主義精神,始終維護公共道德,嚴守法律底線,積極提升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堅持以德育人,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藏,提高各族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在學生中選拔先進楷模,充分發揮先進分子的模范帶頭作用。鼓勵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指導學生懂得勞動,投身勞動,尊重勞動,并在勞動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應用所學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解決困難,為將來進入社會樹立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基礎,愿意去祖國需要的地方,腳踏實地,勤于做事,關心祖國,為社會服務。
通過課堂教學和思想政治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培養什么樣的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和為誰”。首先,我們聯系大學生的實際狀況,并通過教學規律和教學經驗進行解決。這一方面的重點內容是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的過去,當下和未來,了解中國的發展趨勢,清楚世界發展的格局,為樹立正確的個人發展目標打下鋪墊。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生活幸福,對我國維護民族團結、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堅定“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增強“四個自信”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次,以學生為主體,避免填鴨式教育,可以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以及在線教學平臺,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時代接軌,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與效率。最后,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拓展課外實踐的空間,鼓勵學生將理論應用于課外,應用于生活,應用于實踐,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內化。
結語:高校教師的使命不僅在于傳道、受業,解惑,更是肩負著塑造美好品格與高尚靈魂的時代使命。首先,應該對教育者進行教育,并在黨的課程上講好,幫助學生學習、理解、相信馬克思主義,并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念,讓大學生能夠運用這一先進的思想武器;堅持知行合一,以身示范,老師正,學生才能正,學者首先要端正好自己的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態度,將個人發展與學生發展兩者相統一。才能更好的實現固本強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