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擎 吳文 翁繼恒
華北理工大學
(一)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理論研究。馬克思認為勞動需要分工合作才能最好地促進目標的實現,分工與合作二者呈現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京津冀:北京、天津、河北這三個地區都有著沉重的發展壓力,并引發了大量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提出了區域協調發展的想法,成為了我國在區域發展方面的新目標,也是促進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更好更快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存在的多方面問題。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潛在的問題浮現出來,阻礙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京津冀區域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京津冀區域人口流動量較大,它導致交通擁堵不堪,出行嚴重受阻。筆者聽過一句笑談:“你想體驗一下窒息是什么感覺嗎?在早高峰的時候去擠一下北京的地鐵吧。”大量外來人口也使得住房資源變得緊張,以北京地區為首表現的尤為明顯,空氣質量下降,再加上就業通道變窄,這些人為因素都成為了阻礙京津冀區域發展的屏障;其次,地區間存在發展失衡現象,好比我國的東南與西北,東南部以沿海城市、高樓大廈居多,而提起西北,雖然自然資源豐富,但在大眾眼中大部分地方是荒涼戈壁,甚至還沒有特產美食的誘惑大,“一邊倒”的局勢使得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可見人才流失是引起發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再者產業結構不合理,引起不少“資源過剩”或是“供不應求”的情況,這對企業乃是整個地區的協調發展都有著嚴重的影響。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影響著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那么如何改善并加快進程,便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三)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可行性。京津冀區域無論是從歷史的悠久方面還是優越的地理位置方面來看,都是可實施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福澤寶地”,多年以前,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就已經被提出過,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未能發展開來。就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可行性來看,由于京津冀區域的合作協調機制等尚不健全,在資源方面就要進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例如:貿易一體化、要素一體化、政策一體化等,不僅可以加深地區經濟依賴和協作,也在某些程度上推動了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且區域經濟一體化頁有助于自由貿易思想的發展,為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做出良好鋪墊和積累經驗。
(一)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準確定位。北京、天津、河北這三個區域,一個是我國首都,一個是為數不多的直轄市之一,一個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門戶,交通要地。這三個區域就好比三國時期的魏蜀吳,呈現三足鼎立的狀態,而行政分割便是阻礙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破除一直以來的傳統壁壘觀念,確立經濟一體化發展方向的準確定位是當務之急,筆者認為京津冀三區應淡化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在一體化發展中同進同退,共同發展。
(二)建設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創新平臺。若施行經濟一體化的政策,京津冀地區將會變成一個共同的利益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首先,在發展指導方針方面要明確總出發點,確保政策實施過程中不會偏離軌道,再將各個區域的不同情況相結合,尋找出最合適的方式;其次,建設交通體系是當下的一個要點,交通線路的完善,可以有效的舒緩北京的壓力,也可以讓天津作為樞紐,連接海內外,在成本降低的同時最大程度上提高效益,一舉多得;最后,京津冀區域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過于參差不齊,計劃生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口的老齡化現象,因此加強教育業的發展、控制人口流動也有助于經濟一體化發展。
(三)脫離現狀,加快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策略實施。三個區域應保持長遠眼光,以長期利益為主,彼此間多溝通,避免不必要的惡性競爭發生。另外,創業熱潮的到來促使創業帶的興起,不僅可以把投資變得合理化,分配失衡的資源也可以逐步進行調整。例如:在自然資源方面,利用河北農業發展的領先優勢,在河北境內協同建立農產品市場、發展農業有關產業,進而形成特色創業帶;在專業技術方面,三個區域在汽車行業的方向各有側重。因此,三個區域結合起來共同發展,形成一種“以彼之長,補己之短”的格局,那么對外的競爭實力也會大大的增加。
本文對加快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協調機制方面展開的相關研究結果,總而言之,即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是受大環境驅使,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合理的資源利用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發展,當今社會,敢于創新嘗試才有可能發現新的商機,帶來新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