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凡 北京市方橋律師事務所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占比非常大,基層政府的法治建設是中國法治政府建設的難點和重點,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的夏正林教授曾做過一個調研,發現基層政府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政府該做哪些事,哪些事本不該由政府干,權力的邊界不清楚;哪些責任該由基層政府來承擔,哪些責任不該由基層政府來承擔,責任范圍不清,簡單來說就是基層政府缺少法治思維,因此建立基層政府法治思維方式顯得極為迫切。
區域法律服務聯合拓展的主要內容就是立足于這些本地律師已經輻射和覆蓋的法律服務范圍,通過將高質量、高水平的法律服務產品引入到基層法治治理過程中,直擊基層政府法治建設過程中的痛點,幫助行政機關建立依法行政的法治思維和工作方式,加速實現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內為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2018年,中共中央組建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黨委也紛紛設立依法治省、治市、治區委員會。而在“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依法治國新理念中,法治政府建設是尤為關鍵的一步。隨著政務公開制度、村務公開制度的日益推廣和完善,行政行為和村務管理逐漸陽光和透明,如何規范行政機關的行政決策和行政行為、如何明確公權力的界線、約束公權力的行使、如何激發自治主體的積極性等問題成為備受社會關注的焦點和基層治理的難點,對行政機關和公權力行使單位的決策、實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執行并接受公眾監督。在這一背景下,區域法律服務項目是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而產生。
在全國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在百姓訴訟、監督、維權意識日益增長的現實情況下,我們所服務的行政單位對于法律服務有了新的需求。在長期存在的“決定-服從”式的行政思維和“師傅帶徒弟”式的工作模式下,行政單位的工作人員普遍缺乏法治思維和理念,很難自發完成從行政思維向法治思維的轉變,必須要有專業法律指導,并且需要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而面對接踵而至的工作任務,單憑行政單位自身的力量無法在短期內實現內部系統的法治轉變,這時就需要擁有法律專業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團隊來就某一項行政任務提供系統的法律服務,以保證該項任務從始至終嚴格依法進行。
我國律師法于1996年制訂,2017年最新修訂,長期以來,律師從事的法律服務都是圍繞律師法規定的七大類業務進行。而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以往簡單的咨詢、法律意見和應訴等被動式法律服務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服務單位的需要,全面介入客戶業務、主動挖掘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系統的專項法律服務是大勢所趨。在社會飛速發展和市場需求變化的背景下,如果一名律師、一個律所安于現狀、固步自封,在電子科技日益發達、低端法律市場智能化和律所服務地域限制模糊化的時代,會日益失去競爭力而被最終市場淘汰。
以我所在的市郊為例,作為距離市區較遠的東部遠郊區縣,經濟發展相對市區較慢,并且由于地域原因帶有一定的封閉性,基層政府和自治組織的法治意識相對較弱,法治理念缺乏。隨著中央、本市政府近幾年大氣治理、美麗鄉村建設、違法建設拆除等各類專項治理文件出臺,基層政府和自治組織在完成這些專項治理行政任務的過程中暴露了諸多問題;加之依法治黨、依法行政等法規政策的出臺,對黨和行政機關內部的管理上也提出了新的法治要求。在黨中央、國務院加大建設法治政府力度的大背景下,黨委和行政單位對法律服務的質量和標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各類專項治理工作亟需更多有體系的專項法律服務,而與此行成對比的是本地法律服務市場的局限性。由于遠在市郊,法律服務市場相對封閉,律師人數較少,市場的封閉性使得同行間的競爭不那么激烈,卻也導致了行業發展的緩慢,多年來,律師提供的法律服務大多數處于被動的接受咨詢、出具法律意見、被動應訴的“無事不登三寶殿”的階段,加之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吸引優秀研發型人才的機率遠遠小于繁華的市區,使得本地區的律所基本不具備研發、提供專項法律服務的水平。為了解決基層行政單位已有和潛在的專項法律服務需求與本地律所發展的局限性這一矛盾,引入本領域研究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且有較為成熟項目經驗的律所進行區域法律服務項目聯合拓展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區域法律服務項目的聯合拓展,意味著必須集合兩方或多方的力量,共同的法治理想和開放共贏的心態是將力量聯合在一起的基礎。作為本地律所,由于服務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對于本區域的法律市場的需求很有可能“吃不動”,而對于擁有專項成果的律所,由于資源、距離、路途等限制,也可能“吃不到”所有的市場。因此,借助本地律所的既有平臺和市場資源,去推廣專業律所的專項法律服務成果和理念,才能滿足市場現存的法律服務需求以及挖掘潛在的市場。這需要各方的“舍得”:本地所要舍得將自己已有的市場資源拿出來給比自己更優秀的律所發揮;而專業所要舍得將自己付出大量時間和成本研發的法律項目成果與同行分享—這些打破、分享的勇氣和決心,必須來源于高的視野、大的格局,來源于開放共贏的心態和共同的法治理想。
區域法律服務項目開展的過程也是各方合作的過程,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各方必須抓準各自在項目中的地位,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
1.研發所作為專業所,在合作中發揮總攬全局的作用
在研發所與本地所的合作中,由于研發所已在合作項目中研發出了專項成果并取得了行之有效的實踐成果,因此,在合作初始即起到提綱契領的作用,在合作的全程更是起到總攬全局的作用,是雙方合作的靈魂。從合作前展示產品、爭取客戶委托開始,研發所的合伙人會議主市和主任數次來到區里與書記、鎮長交流;至服務方案的制定、服務流程的把控,均由研發所提供全套成型方案并手把手指導本地律師進行工作;在初步成果形成后,向客戶單位的領導匯報工作進展、進行項目說明時,是由研發所專門律師提綱并負責根據客戶意見對項目成果進行調整;在項目進展遇到困難或本地律師工作遇有難題之時,研發所專門項目律師隨時跟進,提供解決方案。在一年的合作過程中,項目之所以能夠較為順利的推進,研發所所在此中專業高效的工作與盡職盡責的付出是關鍵所在。
2.本地所作為本地所,在合作中起著不可或缺的溝通協調作用
如果把合作項目比喻成一個人體,專業所為合作提供的是骨架、肌肉并賦予靈魂,那么本地律所的作用是為他注入血液和營養,讓他能夠自主行動。作為本地所,首先要高度接受并認同專業所的成果,并架起本地客戶與專業所的橋梁,促成合作。合作項目開展后,本地所要配合專業所,下到鎮、村進行細致的調研并收集調研信息、形成調研報告,為專業所形成初步成果提供素材;在合作中,本地所要發揮區域優勢,為專業所及鎮、村提供通暢的溝通渠道,在鎮、村有需求時,要及時響應需求,到場解決問題,并將鎮、村的實際情況、現實需求及時傳遞給專業律所;在成果形成及調整的過程中,要根據地域服務經驗就專業所提供的法律服務產品提出與本地情況更為契合的意見。在法治村居項目中,我們本地律師幫助組織了每一個村的民主表決,從事前動員會到下村戶對戶的村民思想工作,每一個進展的取得也凝結著律師的汗水。所以,本地律師的勤勉付出也是項目得以推動的重要保障。
通過聯合拓展,專業所將業已成型的法律服務做到產品化和市場化,通過合作方式逐步開拓了全國市場,實現律所的長足發展。
聯合拓展對于本地所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面對行政機關政府法律服務質量需求的增長,本地所的法律服務急需實現一個質的飛躍,區域法律服務聯合拓展毫無疑問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在聯合拓展的過程中,服務能力、服務水平、工作方式的提升還在次之,更為重要的是,視角的轉換相當于打開了一個新的市場,讓我們站在了更高的格局,用更廣闊的胸懷去思考作為一名政府法務服務律師的意義。
“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這句詩為我們描繪了百姓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建設法治政府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區域法律服務的聯合拓展規范了行政執法,降低了行政機關的執法風險和訴訟風險,提高了行政機關的公信力,激發了基層自治組織的生機和活力---相較于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進程這一直接效果來講,項目對于法治社會建設和百姓安居樂業的深遠影響才是終極意義。
結語:回顧律師制度恢復重建的40年,從“法律顧問處”到“律師事務所”,從“國家法律工作者”到“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律師的定位在變,律師為行政機關提供法律服務將隨著法治政府建設進程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做的是以哲學家的思想、法律人的眼光、營銷家的戰略,投入到國家法治建設浪潮之中,做滄海一粟,卻依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