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敏 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
現今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美元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根據SWIFT在2020年7月的最新統計,美元結算在全球貿易結算中的占比仍然高達86.52%。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疊加中美貿易摩擦及疫情下市場需求緊縮的不利態勢,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加大,直接導致外貿企業匯率風險暴露程度加深。
原材料國產化趨勢帶來的國內產品價格透明化,抑制了進口企業的利潤空間;結構性產能過剩、人工成本上升及近年來貿易摩擦和全球疫情則嚴重影響出口企業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導致外貿企業抗擊風險的能力受到削弱。外貿企業精細化匯率風險管理變得尤為重要。
自1994年起,我國匯率政策開始由官方匯率向調劑市場匯率并軌,開啟人民幣匯率市場化進程,但變化更加頻繁更加復雜,是要從2005年7月21日匯改開始。
形成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帶來人民幣匯率呈現出有貶有升、雙向波動的態勢,且波動幅度逐漸加大,人民幣匯率變動趨勢愈加難以預測。
對匯率風險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Rodriguez(1974)將匯率風險直接定義為“外幣資產價值改變帶來的損益”。Michael Adler和Bernard Dumas(1983)突出考慮了資產業務對匯率的敏感性,他們認為匯率風險是“資產負債或收入的真實國內貨幣值對匯率非預期變化的敏感性”。Michael Crouhy,Dan Galai,Robert Mark(2001)聯系利率變動,認為匯率風險主要產生于匯率變動和國際間利率波動不同步,由敞口或不完全套期敞口決定。
國內對匯率風險的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才逐漸起步。田玲(2004)認為匯率風險為商業銀行因外匯敞口持有期間匯率不利波動蒙受損失及預期收益難以實現的可能性。胡卓紅(2000)指出企業匯率風險包括交易風險、會計風險和經濟風險。姜德杰(2010)針對出口企業匯率風險進行了闡述,他認為匯率風險主要來自于匯率變化為合同簽訂帶來的不確定性,外幣資產的縮水或負債的增加以及引起合同盈利能力變化的可能性。
(一)經濟風險。匯率波動增加了外貿企業未來收益與損失的不確定性。如人民幣持續升值,將會削弱出口企業的商品價格優勢,使其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下降,盈利能力降低。我國中小外貿企業多經營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出口業務,業務可替代性強,利潤率水平較低。匯率風險直接影響其市場占有率和生存發展空間。而人民幣持續貶值會直接帶來進口成本的上漲,進口企業有可能產生虧損,同時進口原材料成本的增長也會沿產業鏈向下游傳導,產生連鎖反應。
(二)交易風險。企業的債權債務在結算時由于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債權債務發生到結算期間的匯率波動影響了可收回或需支付的現金流金額,從而造成損失。不同于經濟風險的長期影響,交易風險更聚焦單一合同影響。對于進出口活動來說,每筆合同經過邀約、定價、簽約到執行合同付款,時間間隔較長。以國際貿易最常用的L/C結算方式為例,一般付款時間會設置為從開船日期起算加15天-90天不等,視船期和常規海運時間而定。企業在簽訂合約時如果無法正確預判匯率走勢,極有可能造成簽訂合約價值受到損失。
(三)折算風險,也常被稱作會計風險。在資產負債表日,企業需要將外幣項目折算為本位幣,以該日期期末匯率或平均匯率分別折算外幣資產負債和外幣損益項目,這使得持有外幣資產負債項目的國內企業,以及持有海外投資的企業,會因為匯率變化影響其財務報告結果。
這三類風險中折算風險由于不影響實際現金流,對企業沖擊相對較小;經濟風險和交易風險則分別對企業現金流造成長期和短期影響,需要尤為重視。
(一)自然對沖法。外貿公司如果自身同時有進口和出口業務,也就同時擁有未來外幣現金流入和流出,可以直接用出口收到的外匯支付進口的外幣負債。理想狀況下,公司只要盡量匹配未來應收、應付外匯的幣種、期限、金額,就可以達到內部抵消的效果。自然抵消的部分無論匯率如何波動,都不會產生損失,操作成本方面也幾乎為零,也因此成為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的首選措施。但實際執行中,由于貿易企業自身進口規模和出口規模不一致、合同發生時間和收付款時間不一致等原因,完全匹配的自然對沖很難做到,需要其他方式進行補充。
另外,由于貿易企業合同數量龐大,收付款實際日期會受到大量因素影響,并不能在產生風險敞口的時候就準確預估收付款時間,操作時不免出現偏差,預測外幣現金流收付既不準確也不經濟。可以采取月度時點敞口統計方式,將外匯敞口統計口徑定義為:
外匯凈敞口=外匯資產-資產保值規模-(外匯負債-負債保值規模)
以月底靜態時點值統計做月度風險凈敞口的統計,犧牲了一定準確性,但降低了統計難度。
(二)合同約定法。通常的做法包括:在合同中約定匯率風險有客戶承擔;直接簽人民幣合約;或對價格進行預判調整,比如參考遠期結售匯率,做出口加價和進口壓價。這種方式通常需要企業在交易中有一定話語權,比如市場營銷策略為差異化或產品技術領先產生顯著成本優勢,否則會降低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合同約定法不帶來直接的成本,但是會間接影響公司在市場的競爭力,同時存在一定操作門檻,需要較精準的利潤預測能力。如果實際匯率與預期匯率存在差異,以預期匯率定價仍有可能產生損失。
(三)提前錯后法。企業針對外幣收付款,在預測外幣匯率走勢的基礎上,自主或者利用銀行融資產品,提前或者推遲收付有關款項,從而預防匯率風險。其基本原則是:在預測外幣升值時,擁有外匯債權的企業選擇延遲結匯,擁有外匯債務的企業提前購匯;相反,在預測外幣貶值時,擁有外匯債權的企業利用出口保理、福費廷、出口押匯等銀行融資工具提前結匯,擁有外匯債務的企業則可以通過進口押匯盡量延后購匯時間。
提前錯后法操作相對靈活,可以用到的方法也比較豐富,成本主要來自于資金成本。不論使用自有資金提前購匯、延后結匯,或是利用銀行融資產品,都需要付出資金成本。從防范風險的效果來看,較為依賴企業對匯率走勢預判的準確性。
(四)金融工具法。外匯遠期合約、外匯期權是外匯市場的基本金融工具。目前,我國尚未全面開放外金融匯衍生品市場,可以選擇的產品有限,比較成熟的產品只有銀行遠期結售匯。要求也相對嚴格,大多需要與業務合約嚴格對應。隨著人民幣匯率改革不斷深入,外匯市場逐步完善,未來也會逐步推出相應的外匯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法一般可以提前鎖定交易結算匯率或匯率區間,可以與合同約定法結合,轉嫁對沖帶來的成本。同時有些企業青睞衍生金融工具在報表呈現上的優點,一定條件下可以通按照套期會計準則將匯率帶來的損益放在投資者相對不敏感的其他綜合收益部分,將匯率風險對利潤表帶來的波動拉平。
遠期結售匯成本直接體現在遠期匯率報價中,一般將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變動比率進行年化計算得到。與其他防范措施相比,金融衍生品相對復雜,對操作者的知識能力有較高要求,操作不當容易產生更為嚴重的投機風險,需要格外謹慎。
(五)借款法。這一方法本質與提前錯后法類似,但這個方法做了和經營對沖的結合。外貿公司可以利用自身貿易業務靈活性特點,在香港和新加坡等海外金融港增加設立經營平臺,通過在進口業務中增加海外平臺過單環節,可以在不改變對供應商付款時間以及結算幣種的情況下,靈活調節國內公司付匯時間,甚至可以與海外平臺直接簽署人民幣采購合約。
這樣操作有多重優勢,也特別適合貿易企業操作。首先,海外美元貸款利率較國內低廉許多。近年來美元Libor一直在不斷下降,已經接近零成本。如果企業可以獲取到低成本資金資源,則將資金占用放在海外平臺可以拉低公司整體的資金成本,通過利率優勢補償匯率波動。其次,可以結合金融工具法,將外匯敞口放到海外平臺,更靈活操作金融對沖。同時,貿易企業可觀的貿易量也可以促進海外平臺獲得更多更優質的資金資源。
這一方法需要企業有海外平臺資金獲取能力和海外平臺管理能力,同時增加轉單環節也會造成一定管理成本的增加。在搭設海外平臺前企業應充分考慮兩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律等政策上的差異,設計合理股權結構,盡量避免產生額外風險。
隨著人民幣改革的不斷推進,外貿企業未來還將迎接更多的變化與挑戰。企業應樹立正確的風險觀,保持匯率風險中性的理念,樹立合理的風險管理目標,健全匯率風險管理。同時注重培養外匯專業人才,通過金融創新,為我國外匯市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