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營 山東省魚臺縣王廟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孫慶華 山東省魚臺農業農村局
低碳經濟屬于綠色生態循環經濟,它是基于三低三高(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根據低碳發展要求,以節能減排及碳中和技術為手段的一種綠色經濟發展方式。顧名思義,低碳農業就是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走生態、循環、有機的發展道路。如今低碳農業發展已經在各地區的低碳經濟發展中初見成績,但受到理念落后、技術應用不力、成本較高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沒能發揮規模效應,急需進一步研究,加快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滿足低碳經濟發展需要。
第一,發展生態系統整合農業。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為單程線性模式,即資源-產品-排放污染,資源利用率低、能耗高、污染排放高。在這一發展模式的應用中,農民無限制地利用生態資源,產生無使用價值的一些污染物,將其排放到生活環境里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持續性。生態系統整合模式則是基于“創建資源-產品-再利用”的循環機制發展農業經濟,保證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平衡性[1]。例如森林覆蓋、小流域治理、山地耕養結合等,是發展低碳農業經濟的基礎所在。所以各地區要按照地形地貌特點推進生態系統整合模式的應用,發揮低碳循環農業發展的作用。
第二,發展副產物再利用農業。首先,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可以用農作物制造沼氣,例如對秸稈進行加工、處理和利用,實現秸稈的飼料化、肥料化、能源化轉變和應用,避免污染四周環境,促進低碳農業經濟持續發展。其次,將秸稈、牛糞等副產物轉變成生產食用菌的基礎材料,拓展農業產業鏈,達到循環利用副產物、肥料的目的。例如在水果生產中將修剪的枝條、果渣和其他廢棄物再用于果樹栽培,提高水果生產的經濟效益。
再次,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建立有機農業模式是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高級階段,把農業經濟系統融入物質循環過程,減輕農業經濟發展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促進環境的恢復。具體而言,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大幅度減少農藥、化肥的用量,降低依賴化石能源的程度,走綠色有機農業發展道路[2]。例如用堆肥、糞肥替代化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秸稈還田,使土壤增加養分和入滲率,減少徑流,同時防止水蝕、風蝕,增強土壤的生產力;中耕作物和深耕作物輪作,引進蚯蚓、微生物等,使其一起熟化深層土壤,提高農作物根系吸收營養的能力等。有機農產品符合市場需求,具有緩解氣候變化的巨大潛力,可以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效益。
推廣農業低碳減排技術無疑是在低碳背景下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環。某些農業低碳減排技術具有勞動密集型特征,需要技術推廣服務的輔助,通過投入、過程和增產等低碳減排方式建立技術體系,圍繞農業資源的低碳化利用以及低碳化農產品生產、加工完善全產業鏈的農業技術體系。尤其要注意推廣適用于大農場、小農戶的農業生產技術和配套農機具,克服農村勞動力需求不足對技術應用的限制。還要通過多種渠道開展低碳農業技術推廣活動,不僅包括政府主導下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例如低碳農業技術的教育、培訓及田間指導,也涉及到發揮科研機構、大學以及其他相關組織的社會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發揮行業協會、農業合作社在推廣農業低碳技術和日常農業經濟發展管理上的積極作用。
除此以外,要想擴大農業低碳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還應針對農民加強氣候變化、環境變化等知識的教育,提供技術指導[3]。農民對于氣候和環境變化的認知對其采納低碳減排技術的意愿有重要影響,農民自發的適應性行為就涵蓋了增加農藥及化肥投入的高碳行為,要通過教育培訓使他們了解自己也是引起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很多農業低碳減排技術既能兼顧穩產甚至是高產,又能增強農業生產適應氣候、環境變化的能力。
農業經濟發展的低碳化方式要立足于當下農業發展情況,因為社會在不斷發展和進步,現代社會提出了更多樣化的農產品需求,傳統粗加工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無法繼續滿足現代市場所需,為確保農業經濟在低碳背景下的穩定化、持續化和高效化發展,就要向內化低碳環保成本的方向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有效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共存。所以應加強對市場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以此為基礎加大對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微觀調控力度,根據農業經濟發展情況內化低碳環保成本,優化資源配置,致力于加快低碳化、綠色化、高科技農業的發展。例如征收農業低碳稅,約束農民的農業生產行為,把低碳環保要求納入農業內在發展,促使農民全面貫徹落實低碳環保意識,規范農業生產行為,消除各種破壞環境的行為,基于農業內在取向制約外在行為,最終在市場這一杠桿的有力支撐下有效調控農業經濟發展。
總而言之,在低碳經濟背景下務必要積極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不再依賴高碳農業,為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支持。在這一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基于低碳循環理念更新農業發展模式是必然要求,同時要強化低碳農業技術的推廣及應用,實現成本內化,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促進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