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騰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李克強總理在山東視察工作時提出了“地攤經濟”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并且在此之前許多省市都放寬了對流動攤販的管理,鼓勵“地攤經濟”重返城市之中。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傳統的“地攤經濟”正以火熱的態勢在城市中進行著。為了使“地攤經濟”的發展運行能夠長期持久且穩健,這便需要對我國目前“地攤經濟”所呈現出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與探究、對所存在問題尋求合理措施來加以解決。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民間眾多經濟產業均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為了避免倒閉或最大程度減少虧損及實現自身長效地、持久地運行,眾多規模各異的企業、組織均出現了裁減人力資源的現象。這使得在2020年2月份時,我國城鎮的失業率為6.2%,達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更兼在2020年將新增高校畢業生874萬人,人數同比增長40萬人,為歷史新高。社會失業人群與畢業求職人群數量的大幅增長使得當前中國社會的就業壓力激增。
“地攤經濟”低門檻、快速便捷的特點是緩解目前就業壓力的效率保障。將身份、學歷、技術與社會經歷等對個人的要求與認證排除在外,只要擁有一席空地、一張長桌或地毯、一堆可供出售的貨物和一個能說會道、善于推銷、充分耐心的人就足以參與到其中,以實現靈活的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政府目前加大對“地攤經濟”的支持力度,可以使部分待就業人群盡快地進入到經濟市場之中,通過靈活的交易形式獲得相應的生活保障來源,在一定的程度上來緩解緊張的社會就業壓力,同時又能夠達到保障和穩定民生的作用。
我國的“地攤文化”是“貿易文化”在歷史上最初的形態。而貿易的最初展現形式則就是原始社會時的“以物易物”,將自己多余的生活用品、食物、裝飾物擺放出來,供有需求的同族或其他部落的成員來挑選,并用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物品進行有序合理的交換。當這種地攤形式的物品交換逐漸成為了原始社會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時,它便也成為了一種能夠向后世流傳的獨特文化。在我國,“地攤經濟”發展的巔峰時期是在北宋。北宋統治者一改前朝的革新打破了漢唐以來城市中“市”與“坊”之間的界限,解除了夜不能出的宵禁。沒有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商鋪可以四處開設,大街小巷鋪席林立,賣貨郎挑著貨架在城鄉之間來回奔走。商品的流通帶動了文化的交流,商販走卒所帶來的奇文異見極大的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使得創作者的眼界變得開闊、思維更為活躍,繪出了筆筆精心的《清明上河圖》、寫下了“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這樣盡透繁榮與風雅的詩詞名句。這些或固定或移動的地攤使得我國商品文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程度,使城市不再只是地區范圍內政治與軍事的重心,也成為了經濟與文化的中心。
從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到2020年的全國兩會支持“人間煙火味”。“地攤經濟”在廣庭大眾面前再次彰顯出了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目前,我國各地的“地攤經濟”均呈現出“以本地風情為主,融匯多地風采”的特點。就如我國著名的“龍蝦之都”江蘇盱眙,在以龍蝦產業作為地區經濟發展支柱的同時,近年來充分利用“地攤經濟”的機遇,廣布龍蝦夜市,打響品牌美譽度,吸引了眾多游客來盱品嘗與游玩,逐漸形成了“以蝦會友”的全新文化體驗。同時,江南梅花糕、南京蒸兒糕、黃橋燒餅等各地不同口味名吃的出現也極大的豐富和滿足了當地人的味蕾與文化體驗。因此,加強“地攤經濟”的發展,重現人間煙火味,對于豐富人民文化生活、促進各地區文化多樣性的繁榮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大規模爆發的二月份,中國餐飲行業與商品零售行業均遭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在初步復工復業的三月份,餐飲行業的當期值僅有1832億元,同比增長率為-46.8%。同樣的,商品零售行業在三月份當期值也僅有24617.9億元,同比增長率為-12%。在這時為能夠有效加快當前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高效便捷、待發掘規模巨大的“地攤經濟”便當仁不讓地成為一項了重要的選擇。
“地攤經濟”作為一項特殊且親民的經濟政策,能夠充分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其低資金投入、低人力成本等低門檻的經營特點,足以吸引大規模的從業人群參與進來。如果這一預測真的能如期實現,那這就更能夠充分地證明支持“地攤經濟”這一政策的舉措是對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遭受巨大沖擊的中國經濟的一劑良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六條表明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準。這一缺陷問題具體可以分為:使用型產品質量問題與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其中最突出的要數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地攤食品”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飽受非議的詞,“13歲男孩路邊攤吃肉串后尿血,體內檢出滅鼠藥”“兩女子路邊攤吃鹵味,雙雙亞硝酸鹽中毒”“你買的可能是含鋁毒包子”等有關路邊攤食品問題的新聞標題每年都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地攤食品問題成為了人們追求美食路上的陷阱。商品質量缺陷主要產生的原因是商販想要通過節省成本的方式來獲取更高的利潤,但節省成本的方法主要是在進貨渠道中選擇價格更為低廉的劣質產品及在制作食品產品時選用價格低廉卻不符合有關標準的材料進行生產加工。
“地攤經濟”的主要經營方式就是實體攤鋪,但是流動攤鋪的放置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突出地表現在城管執法人員與流動小販之間頻發的沖突。在今年5月27日,中央文明辦明確在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將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從文明城市測評考核的內容中去除。但這一本該是助力經濟發展 、豐富百姓生活同時還可以為相關執法人員減輕工作壓力的決策,卻成為了一些攤主任意妄為的底氣。沒有了政府執法部門的有關干涉和充分管理,攤位開始重新出現在了消防應急通道、紅綠燈十字路口、盲道、非機動車道等交通通道上,很大程度地妨礙市民的正常出行,甚至帶來了極為嚴重的交通隱患。
一是執法人員與攤鋪商販之間的糾紛與矛盾。這個矛盾最突出就體現在原先城管與小販之間的沖突,兩者中一方為了工作績效,一方為了生存生計都很難退讓一步,因此時常會出現一些“城管暴力執法”的新聞頭條。雖然目前政府對“地攤經濟”的支持力度增加,給“地攤經濟”的發展給予了充分、自由的社會環境,但并不代表會放棄管理。因此,在未來的日子里這種矛盾依然會存在。二是消費者與攤鋪商販之間的糾紛與矛盾。“地攤經濟”中的賣方具有超過一般市場經濟主體的自主性,在沒有直接監管的情況下,商品的貨源與定價均可由賣方自己選擇決定,因此經常會出現因為商品質量缺陷與價格不合理引發消費者不滿從而產生糾紛矛盾的情況。三是攤鋪商販相互之間的糾紛與矛盾。商販之間的糾紛主要體現在攤鋪位置的搶占與經營業務范圍的重疊。一個好的位置擁有充足的人流量與廣告效應,在有眾多相同經營業務的攤鋪中更具有競爭優勢。正因此攤販們會在沒有攤位固定安排的情況下,爭相搶占“黃金地段”,從而引發系=列糾紛問題。
“地攤經濟”一直以來都沒有被法律所禁止,但為什么仍存在各種執法部門與攤販的糾紛問題,這就是體現在地攤經營過程中以 “無證經營”為主及其他行為違反了相關的法律。《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第二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法從事無證無照經營。該《辦法》的第三條也同時規定: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場所和時間,銷售農副產品、日常生活用品,或者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不屬于“無照經營”。因此,也就是說在除了以上三種情況外,其他有關的經營活動均需取得證照方可開展進行。而現實生活中,地攤往往是個人經營,流動性強,且絕大多數未取得證照。在《食品安全法》頒布后,國家對餐飲行業的管控越發嚴格,要求餐飲活動經營者必須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而未取得證照的餐飲類地攤也自然存在就違法問題。
但地攤從業者如要辦理營業執照,則需成立公司或合伙企業,這不僅手續復雜,而且組織管理、會計核算、稅務登記等也是大難題,對個人從業者挑戰和負擔較大,并不現實。而且 “地攤經濟”正是由于進入門檻較低的條件,才能及時的創造出龐大數量的就業崗位,同時穩定疫情后我國的經濟狀況。如果要求人人都辦理營業執照的話那太過于苛刻和矛盾。同樣的,即使是申請辦理相對簡單的 “個體工商戶”也會由于流動攤販難以確定固定的經營場所的流動性,使其缺乏申領營業執照的法定條件。
使“地攤經濟”經營者能夠合法化的經營就必定要出臺“地攤經濟從業資格證”或“流動攤鋪經營許可證”這樣特定專門的證照,根據該行業的特性來制定各種申請條件。法定化從業與經營資格,通過固定的法律而不單單只是一時的政策來對整個地攤行業的進入進行規范,這樣既能適當的增設市場進入門檻,優化行業風氣,同時也不會因為門檻過高導致所創造的就業崗位數量銳減。有了對從業準入資質的申請與批準后,一旦在經營過程中出現了產品質量問題、食品健康安全問題所造成的重大事故便可以追根溯源的找到相關的責任承擔者,同時給予地攤市場中所銷售產品的質量以更高的保障,讓消費者能夠更安心的進行選購。
在支持“地攤經濟”、復蘇“人間煙火氣”的這系列政策頒布出臺之前,大家所能聯想到的與“地攤”有關的政府部門便是城管部門。上面也有提及到城管與攤販之間的聯系多是以沖突矛盾的爆發被新聞媒體報道而被大家所熟知。且不看城管部門的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的方式與手段如何,但就其執法行為本身的目的所在是合乎情理的,是職責所在。一個城市的市容環境的建設與維持都需要由城管部門來實施、監管,因此對于沒有經營資質資格的流動攤販采取驅趕或沒收攤鋪等柔和或強硬的執法手段從程序與原則上說是合理的規范性行為。
但現在通過“城管局門口的地攤市場”、“攤主不在城管接攤貼膜”這些近期的新聞都不難看出。不僅是“地攤經濟”的地位就連城管與小販的關系也已經“今非昔比”了。雖然城管部門與攤販的矛盾不在如往日的突出,但并不能夠以此就得出”有國家的支持,攤鋪經營可以無人管”的結論。現在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那正真意味著的就是“地攤經濟”會在今后得到充分的管理以逐漸步入合法化、規范化的境地而不是“任意妄為”的自主發展。
在國家對“地攤經濟”通過法律手段進行規范后,各地方政府的職能部門便會參與到該模式經濟的管理中來。屆時,不僅是城管部門,市場、衛生等眾多部門都會頻繁的參與進來,在獨立執法的同時將通過聯合執法的形式對“地攤經濟”合法化、規范化建設的進程進行穩步推進。城管部門雖不需再以驅逐非法流動攤販作為常態化的工作,但仍要對占道經營、廢棄物隨意傾倒等問題進行排查與制止;市場部門將嚴格按照國家對于“地攤經濟準入”所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對申請進入資格的個人嚴格按條件進行審核、批準,從源頭對地攤市場進行把控,提高地攤市場經營者整體素質水平,達到綠化“地攤經濟”的目的;衛生部門要按經營者所申請的經營銷售范圍對從事食品銷售的攤鋪進行不定期的產品健康安全檢查,排除食品安全隱患,以確保地攤市場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會出現重大食品安全問題,保障消費者人身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