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國家稅務總局廈門市稅務局
伴隨著互聯網與產業融合的不斷加深,平臺的類型越來越豐富,與產業融合的廣度、深度越來越拓展,平臺經濟已經逐步發展成一種經濟形態。平臺經濟有著傳統經濟無法比擬的優勢,但作為一種新業態經濟模式,在發展中也面臨著財務及稅收風險。稅務部門比武從稅收理念、頂層設計、稅收政策上尋求突破,秉承包容監管的理念,積極探索稅收管理和服務的新方法,創造良好的稅收環境,大力推動平臺經濟發展。
一是生態性,生產者即企業在互聯網平臺中,多方之間互動頻繁,新商業生態不斷形成和發展,是一整個生態圈的概念,與傳統的供應鏈、上下游的概念不同。二是開放性,平臺依托新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等新的生產要素,走出了信息化時代,踏上了大數據的時代,大數據將成為平臺經濟關鍵動能。三是共贏性,平臺提供了廣泛的、低成本的信息,通過共享的物品和服務,打破了原來信息不對稱中攫取超額利潤的傳統交易關鍵。四是普惠性,即無處不在、隨需隨取、極其豐富、極低成本的商業服務是平臺經濟的主要模式。平臺經濟依托繁榮的商業生態系統、開放的基礎設施、數據化的生產要素和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共享,支撐了大規模協作的形成,激發出前所未有的經濟活力。除了自身創造的價值之外,帶動了原材料、設計、生產制造、分銷等上游供應鏈的協同分工和經濟增長。
新業態經濟模式面臨的財務與稅收的風險,主要有無法提供發票、稅負較重等問題。平臺經濟上大量的自由職業者完成任務,領取報酬后,需要向平臺方開具發票。大量自由職業者不愿意到柜臺代開發票,導致平臺方無法取得抵扣進項、列支成本費用的發票,稅負增加。另外,自由職業者因沒有辦理稅務登記,無法銷售小規模納稅人相關稅收優惠,每次代開發票稅費高,與個體工商戶相比,稅負較高。
一是生產要素重構對征稅框架的挑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首次將數據列為與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并列的生產要素。傳統生產要素是土地、勞動力等,但是平臺經濟中生產要素增加了信息技術、網絡和大數據,擁有差異化、個性化、網絡化和速度化的特點。對于平臺經濟的管理,需要重構我們對生產要素征稅的框架,在立法層面,保持線上線下統一的征管規則,平衡政府、納稅人以及第三方的權利義務,提供平臺經濟發展重要的稅收制度保障。二是新業態經營規則對征管思路的挑戰。對于平臺經濟監管的“觀察期”,稅收管理應該從四個方面摸清新業態的規則。商業交易的供應鏈條將被分布式、實時協同的網狀協作所解構,將弱化以層層抵扣為抓手的流轉稅體系的價值。是以廠商為中心的大生產、大零售、大品牌、大營銷的商業模式將被以消費者為主導的C2B柔性化模式所替換,推動稅制重心從生產型向消費型遷移。原本增值稅架構下的生產型抵扣鏈條的稅制體制將受到挑戰,傳統經濟模式中的發票流、資金流和物流的管控要求,以票控稅、憑票抵扣列支成本的管理模式嚴重阻礙了平臺經濟的發展。三是新經濟主體對管理服務模式的挑戰。平臺經濟格局下,經濟主體趨于小型、靈活和分散化,商業組織結構更加開放、多元,納稅主體更加小巧、靈活和碎片化。引入自由職業者的概念,打破原來征稅主體僅限制于個體戶、小規模納稅人概念,重構自由職業者在開具發票、代繳個人所得稅方面的征管制度。批量化的流水線和大額交易將被大量碎片化交易所替代,推動稅收管理的精細化、柔性化。傳統對生產企業的監管要求已經無法滿足平臺經濟監管實際,要創新電子發票、遠程實名辦稅等征管新措施,以服務其發展。
平臺經濟尚處于初級階段,其監管應體現出足夠的包容性和審慎性,將鼓勵創新與發展作為治理首要目標,充分涵養稅源、培育和壯大稅基。以創新的理念,研究簡潔和更具柔性的稅制,適應平臺經濟發展的要求。通過立法,研究制定適用于平臺經濟的稅收法律法規體系,以法治化保障經濟發展。框架上突破。明確平臺經濟經營者的征稅主體概念,避免同質經濟組織之間適用不同政策,導致的稅負不公平。基于稅收公平性原則和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長期趨勢,保持線上線下統一的征管規則,關注線上稅負超過線下稅負的問題。平臺經濟中經營主體的界定是征管的關鍵,另外對于同質經營主體,要加大稅收優惠政策的扶持,落實國家“六保”、“六穩”的要求。方式上突破。平臺經濟是互聯網經濟的一種,有其自身特有的規律。稅務部門要運用互聯網思維,發揮大數據作用。應依據法律配合政府財稅主管部門,進行必要的涉稅信息協助。首先應完善第三方涉稅信息協助的法律規定,明確平臺數據的權利主體,規定檢查權限、目的、程序和范圍,保障納稅人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其次,通過部門信息共享,建立稅務部門與相關監管部門、銀行金融機構、快遞物流部門的數據共享通道。利用數據分析,確保稅收監管精準到位。另外,推動電子發票、互聯網實名辦稅等,積極探索推進管理和服務新方法,大力推動平臺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