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
引言:隨著大數據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不在滿足于現行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和業務內容,這給銀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此時商業銀行發展新型的金融業務是滿足客戶需求和提升自身競爭能力的必要戰略。在金融業務創新過程中,商業銀行如何在大數據的支持下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并將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極其深遠。
對于大數據,研究機構Gartner定義。“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知名咨詢麥肯錫公司在2011年5月發布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大數據”的概念。麥肯錫表明如今大數據存在于各行各業中。大數據具有大量、高速、多樣、價值密度、真實性等特點,它是由各種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數據組形成,其形式特征多樣化,時效性極強。
大數據是指無法在可承受的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大數據也具有三大特征:(1)數據量大。社會數據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創下新的記錄,截止2012年,數據量已經從TB發展到了PB、EB甚至是ZB級別。(2)數據多樣性。大數據一般有結構化的數據、網頁、社交媒體、視頻、語音信息等以及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等多類數據,需要我們對其進行清洗,整理、篩選等操作,才能讓數據得到充分的利用。(3)價值密度低。由于數據采集不及時,數據樣本不全面,數據的不連續等可能會導致數據失去它原本的真實性。但當數據量達到一定的規模時,可以通過更多的數據來反饋其真實性。
金融業務創新,這個新興的理念,目前國內外還沒有統一的解釋。最早是由奧地利著名的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到。創新是指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也就是企業家對企業要素實行新的組合。創新這個經濟概念與其他的技術發明有一定的區別,它主要是把現有的革新的技術帶入經濟組織,以此形成新的經濟力量。而創新的根本經濟力量是競爭,競爭可以改進金融功能的執行方式。金融創新是對金融要素的流動性,風險性收益性進行創新與整合,在改變現有金融體制的同時注入新的金融工具,以達到獲得較大利潤的目的。
首先,商業銀行在以往的經營模式上,進行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金融業務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客戶群體,擴大了商業銀行的市場規模,提高了商業銀行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其次,要建立起能夠有序、高效運行的經營運行機制,對消費者進行全面評估、分析與預測,實現運營與潛在風險的有效防范,能夠增強自身的抵御能力。最后,發展新的業務在彌補利率市場化下存貸款利率的差額不斷減少的現狀的同時還能提升商業銀行的贏利能力。
在過去,一切和錢有關的業務都必須要到各大銀行的網點才能進行操作,現如今在依托大數據的前提下,商業銀行的各種原硬件設施正在不斷地完善。例如各大商業銀行陸續推出的手機移動APP,網上銀行,微信公眾號等在今天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除此以外還實現了以往的把金銀和紙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交換到以互聯網虛擬貨幣的上網購物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由傳統服務到移動互聯網服務的轉變,實現了商業銀行金融業務服務的網絡化。
在大數據還沒有發展的年代,人們似乎對金融這個詞很陌生,總覺得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但在今天,只要你有一個智能手機連接著無線網,通過手機APP就可以進行金融交易的操作,程序也極簡單。讓每一位群眾都能參與其中,這還要得益于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技術產品的普惠。
現代金融進入網絡化和大眾化必然帶來金融產品的自由化。在科學技術創新和人人參與金融的今天,傳統金融業寡頭壟斷的壁壘正在不斷被瓦解。如今你只需持有中國公民身份證就可以到任何一家商業銀行申請銀行卡,銀行工作人員會主動為您開通網上支付,手機銀行等功能,而你只需把你的銀行卡賬號綁定到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網絡支付品臺上,你就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金融消費。這是金融民主的體現,也是金融業務自由化體現。
金融業務數字化轉型離不開技術儲備的支持,而技術儲備又是商業銀行運營的核心,技術儲備的發展與革新能夠改變商業銀行的發展戰略,服務模式。例如網上銀行,手機銀行、信用卡、自助貸款、手機賬戶即時通等。信息技術的發展讓商業銀行的賬務處理系統朝著產品和新渠道的方向發展,從而為其進行數字化的轉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外,數據基礎是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經過多年的累積,我國商業銀行具備完善的IT設備和數據網絡,大數據終端可以通過這些設備獲取新的可行性的數據資源,為商業銀行創造全新的微銀行,移動終端、短信銀行、網絡銀行等新與用戶接觸的新的方式。為商業銀行的數字化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商業銀行開展的個人金融業務是通過對個人資產的重組與再利用從而使其得以保值增值的新型服務,是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的重點和熱點。個人金融業務的創新首先需要加大科技的投入,這樣才能大力發展方便快捷高效的支付手段,實現對支付方式自動化和電子化水平的提高,從而滿足客戶的需求。其次是試辦小額融資業務,開展個人信用評估、資信審查和信用控制。最后是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投資信息咨詢,保險箱等業務。
我國金融創新在不斷的推進中,投資環境逐漸完善,理財需求增加的市場環境下,信托業在我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在信托行業也出現了互聯網信托、家族信托、消費信托、慈善信托、海外信托的新興的金融業務。
離岸金融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跨國際的金融業務,目前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位于世界1000家大銀行之列,完全具備經營離岸業務的實力。建立我國的離岸金融業務可以解決大量非居民主體之間資金往來和融通的需求,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引資需要。
在新時代的大數據浪潮中,我國商業銀行如何突破以往傳統商業模式的枷鎖。通過大數據建立數據庫,結合自身與客戶的實際需求,設立金融服務,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首先我國各商業銀行應從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模式向混業經營、混業管理轉變。其次應重視中間業務的創新與發展,最后要重視客戶的挖掘與維護,從而擴大市場規模,為自身的發展創造空間,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金融業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互聯網極大的改變了人們運用金融服務的習慣。如今,不管是在支付、信用貸款,證券投資和個人理財等領域,還是在客戶服務等領域,人們的行為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金融企業只有不斷尋求新的發展,才能克服困難,重塑其在金融領域,特別是零售金融領域的領導地位。同時,銀行提出4.0概念,為新的銀行業務轉型和創新指明了道路。在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中數據分析通過互聯網服務器,用戶行為偏好,登錄或離開平臺的時間,地理位置等信息進行數據的整合、管理和分析,從而有效的挺高對客戶的服務水平和客戶體驗度并降低運營成本、提升金融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決策水平以及對欺詐的偵測和風險進行防范。
運營風險是指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由于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變動性以及主體對環境的認知能力和適應能力的有限性,而導致運營失敗或達不到預期目標的可能性及損失。如何實現商業銀行運營風險的有效防控,首先商業銀行要先全面收集市場信息,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整合各個監管機構及新型社交網絡的信息數據,保持工作開展與實際情況相符合。其次,商業銀行還應借助科學的評估方法,建立相應的風險防范模型。模型的建立需以全面收集的數據和有效的整合為基礎并體現數據的及時性,真實性。最后國家應加強法律法規的建立,以此來保護客戶的個人信息不會被盜取,為商業銀行的創新提供良好的大環境。
在大數據時代,只有充分認識大數據,迎接大數據,利用好大數據定能實現我國商業銀行金融業務的有效創新和運用。依托大數據的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可以從個人金融業務、個人信托業務、離岸金融業務等業務方面去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因注重業務發展的網絡化,自由化、大眾化、和數字化。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同時還應注重對數據的合理運用以及風險的防范。這樣才能實現我國商業銀行金融業務的有效創新,為我國商業銀行在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提供堅強的后盾和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