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犁 建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前言:作為兩種有著顯著優勢的融資方式,應充分結合具體的融資環境與企業內部條件、融資要求選擇適合的融資手段。同時,從反向并購與IPO上市實踐中可對債務融資成本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且IPO上市更加適用于長期融資環境,能夠最大化調控債務融資成本,故而應予以重視,以此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融資問題一直都是企業壯大發展的核心因素,也是企業實現良性發展的重要依據。因此,在融資過程中需要適當控制好融資成本,由此為企業增加更大的利潤空間。以往關于融資事項的影響要素主要包括監管條件與企業規模。常見的融資方式涵蓋了反向并購與IPO上市。
前者是將企業投身于上市公司旗下,使其獲得控股權,之后可以“子公司”身份開展業務,這樣可避免出現業務績效水平低、估價不合理等問題造成企業遭受破產挑戰。后者實則是利用“首次公開募股”的方法,將企業內部股權進行公開售賣,由此達到籌集企業運營資金的目的。在反向并購期間需要借助“經紀商”按照規定好的募股條約售賣股權。此外,在實施IPO上市初期,還應針對企業性質進行轉變,將原有責任制變更為“股份制”,以此為后續企業上市創造有利條件。上述兩種不同的上市融資手段,相比之下,優勢不同,其中IPO上市對于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的把控有著積極影響。因此,在企業發展階段應當結合自身發展現狀選擇適合的融資上市模式,以此達成可持續發展目標。
對于反向并購與IPO上市對債務融資成本的研究,相關學者持有不同觀點。其中支持反向并購上市的學者認為“它的準入條件與之相比略微寬松,且審核時長偏短,可快速滿足企業迫切上市需求”。而認定IPO上市優勢更顯著的學者則以“穩定性良好”作為主要依據,甚至有部分人員將反向并購看成是“投機行為”,這種內幕交易方法極易引發糾紛問題。對此,企業在上市之前應做好調研工作,比如了解信息對稱情況、信譽度等,一旦出現上市公司信譽等級較低或者信息不對稱問題,那么在實施反向并購上市措施時理應明確具體的融資方案。
從相關實踐研究結果中,不難發現:IPO上市與反向并購相比,它能適當降低債務融資成本。所謂的債務融資成本是指企業在與“個人”或者“投資方”合作期間,利用債券獲取運營資金的方式,債權負擔方還應擔負企業債券利息。因此,IPO上市可對債務融資行為起到促進作用,以便國企等政府支持的企業有能力在IPO上市中提高經濟效益,并利用開拓融資渠道的方式降低債務融資成本[1]。
比如廣東金剛玻璃科技公司曾利用IPO上市融資方法與以往原材料供貨商進行合作,由此加快上市掛牌速度。
IPO上市與反向并購比較,它能夠有效縮減債務融資風險,進而達到降低融資成本的目的。
首先,IPO上市它具有規范的審計要求,而反向并購中涉及到的上市企業大多有著“不良運營記錄”,這就造成債券融資后遭受較大的財務風險。IPO上市在完善的審計機制下能夠針對債券融資行為給出可靠的審計意見,由此對債務投資者起到監管作用;其次,IPO上市具備良好的財務報告質檢體系,它能利用清晰的財務信息質檢報告為企業提供重要依據,以免財務現狀較差增加債務融資成本負擔;最后,IPO上市設有嚴格的監管制度,且信息披露方式較為多樣,由此防止出現信息不對稱現象。比如朗科科技,它是以無形資產作為融資類別,故而需要具有可信度較高的財務質檢報告作為憑證。對此,IPO上市與反向并購相對在債務融資風險上把控力更加突出。
反向并購與IPO上市在債務融資績效上基本上可產生同等影響,但IPO上市略微突出一些。具體可從下述兩個部分展開分析:
其一,投資收益績效。反向并購在股票融資上承擔的風險更大,且在短期投資收益上更加適用。我國雖有多數企業成功利用反向并購成為上市企業,但它們在債務融資上常存在一定的融資風險。
其二,財務績效。反向并購盡管在成為上市企業后整體績效水平將得到提高,但憑借著上市企業的身份,并不能長期保持穩定運營狀態,且易受上市總公司的干擾。而在IPO上市操作下,盡管股價有所變動,也不會造成企業承擔較大的經濟損失。故而,應從企業績效上選擇適合的上市融資模式[2]。
在企業產權性質存在差異時,所產生的債務融資成本也會有所不同。比如國企與民營相比,它們往往能夠采用低成本債務融資形式獲取運營資金。而IPO上市與反向并購比較而言,可有效結合企業的產權性質給出合理的融資方案,以便在原有基礎上控制債務融資成本。好比某國企在無法及時提供“債務融資利息”時,它所承擔的經濟損失也會比民營私企更低。因此,企業在上市發展過程中,需要明確自身發展方向與上市目的,從中選出最佳上市方式,以便在上市后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為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帶來重要助力。同時,在推廣IPO上市時還應對監管制度進行完善,并優化債務融資環境,進而增加IPO上市的成功率。
結論:綜上所述,我國在反向并購與IPO上市融資過程中,需要緊密結合企業規模、融資現狀優選融資方式,以此達到控制債務融資成本的目的。同時,還應從降低債務融資成本、縮減債務融資風險、強化債務融資績效、調節企業產權性質等方面著手,以此為我國上市以及股份制企業的后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