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紅 青島市延安路街道人社中心
新時期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平衡勞資雙方的利益,有效預防和化解勞資矛盾,妥善解決影響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才能為社會的發展、穩定、和諧奠定堅實基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營造尊重勞動、尊重人才的氛圍,才能充分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人力資本質量,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順利進行,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隨著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健全完善,企業和勞動者法律意識逐步增強,但和諧勞動關系建設發展狀況尚未完全達到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我們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是勞動合同簽訂率不足。雖然企業面上勞動合同簽訂情況較好,但部分行業及個體私營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相對偏低,有的企業簽訂率不足70%。
二是企業參保繳費不充分。按照規定企業招用職工應為其繳納社會保險,但有的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不為職工投繳社會保險;一旦職工發生工傷或失業、住院等情況,社會保險基金則不予支付,為勞動爭議埋下了隱患。
三是用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其一,用工管理不規范。有的企業雖然簽訂勞動合同,但由于刻意偏袒用人單位,導致合同約定不合法、不合理,使合同履行及約束效力大打折扣。其二,規章制度不盡健全。有的企業對職工過于苛刻,規章制度中涉及的收取押金、罰款、克扣工資等懲罰性措施與法律法規相抵觸,部分規模較小的私營企業甚至未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不能很好地明確勞資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四是基層調解組織作用尚未完全發揮。部分企業調解組織未發揮應有作用。企業內部調解委員會數量相對較少,大部分企業發生爭議后得不到及時化解和疏通。
一是法制意識有待加強。依法經營觀念不強、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導致勞動爭議頻發,影響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有的企業和個人凌駕于法律之上,將工資報酬作為要挾和管理職工的手段,隨意拖欠克扣勞動者工資,拒絕支付加班加點工資,有的甚至惡意欠薪。有的企業認為一旦簽訂合同,職工手里掌握憑證,就不能隨意與職工解除合同,殊不知如不簽合同,將面臨支付雙倍工資的高額違法代價。
二是單位用工管理不規范。部分私營企業如餐飲、服務等行業,人員流動性很大,且外地務工人員較多,階段性、臨時性用工現象比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工管理難度。
三是基層維權執法力量不足。勞動監察執法力量相對薄弱,現有的執法力量除了應付投訴、舉報查處,很難有效開展主動檢查活動,一些侵權案件得不到及時發現和查處。
四是部分案件情況復雜,處結難度大。由于部分個體私營及非法用工單位管理不規范,無招用工登記表、工資表、考勤表等勞動用工管理資料,監察執法部門在查處用人單位違法行為特別是拖欠工資時,存在調查難、取證難的問題。
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的因素是建立一種和諧的勞動關系。勞動關系涉及勞動報酬、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社會保險、等職工切身利益。解決好廣大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維護好他們的根本權益,才能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作為人社部門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應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是加大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只有進一步增進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法律意識,才能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對于宣傳,不能只是枯燥的宣傳條例,而要結合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要求,多做一些通俗易懂的宣傳。另一方面,要強化新聞媒體和網絡傳媒的輿論監督作用。傳統的電臺、報紙等新聞媒體在穩定勞動關系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應充分發揮其正面宣傳引導作用。通過組織專題報導、推廣成功經驗等方式,引領企業主動建立和諧勞動關系,增強企業依法用工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增強勞動者的律意識,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身權益。
二是規范合同簽訂,落實勞動用工備案制度。用人單位在招用勞動者時,須到人社部門或者相關官網進行備案登記,減少不辦手續、不簽合同等私招濫雇情況的發生;大力推行集體合同制度,重點落實好農民工群體勞動合同簽訂工作。加大對私營企業合同簽訂情況監督檢查力度,督促用人單位糾正違法行為,提高勞動合同履行效力,從源頭上防范和化解勞資矛盾糾紛。
三是完善協調機制,提高勞動糾紛預防化解能力。勞動者權利受到損害,必然會引發勞資矛盾。調整處理勞資矛盾,需要構建多層次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一是在宏觀層面上,要進一步改革完善三方協調機制。擴展工作職能,把就業、社會保障等與勞動關系聯系緊密的議題列為三方機制工作內容,推動三方機制建設向廣度和深度延伸。二是在中觀層面,要推動行業或是區域集體協商。各地區、各行業應立足各自特點,制定勞動定額,形成工資標準,簽訂集體合同,促進簽約企業履行合約。三是在微觀層面上,要加強勞動爭議調解仲裁能力建設,提升勞資沖突處理效能。加強仲裁機構建設,通過補充專業人員、強化業務培訓等方式,使仲裁力量和辦案條件與仲裁任務相適應,不斷提高仲裁效能,努力將勞動矛盾化解在基層和源頭。
四是進一步健全完善誠信制度。完善健全勞動保障誠信評價制度和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建立欠薪施工企業“黑名單”制度。規范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標準和程序的執行,加強勞動保障監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