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彥 湖南省計量檢測研究院
引言:在國內經濟體系改革日益深化的時代背景下,ISO質量體系認證在企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用以提高產品質量、節能生產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成為企業管理中核心內容,并且在生產技術、質量監控、經濟成本等方面給予支持,計量管理工作成為衡量企業產品質量與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
企業應建設專門的計量管理監督部門,以技術監督部門為主要成員,以主管技術管理者作為監督部門負責人。技術監督部門工作人員,應具有專業的計量管理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熟悉計量的法律法規;能夠在執行計量工作過程中,遵守國家相關規定;對于計量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策略性、可行性的實施辦法,來規避計量工作中不利因素。技術監督部門的管理人員,負責制定計量工作發展展望,組織重大計量科研項目的計劃制定與實施,并且負責計量考核與定期換證工作。
計量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對于企業產品質量檢測工作極為關鍵,可用以保障測量數據的精準性、統一性、有效性、可靠性。基于計量管理工作性質,采取計量管理資質三年有效期的管理制度,證書到期的管理人員,應參加計量管理換證培訓,學習“測量系統”、“計量認證”、“計量確認體系”等計量專業知識,參加知識考核,重新獲取計量資質,提高計量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為企業創造持續性經濟效益。
企業應成立計量技術部門,并且自愿接受計量管理機構的指導與監督。計量技術部門的基礎性工作有:計量器具的型號選擇、安裝、抄表、調整、數據統計與分析、檢測與維修等。細化計量技術部門工作內容,完善計量技術部門的工作職能,發揮計量技術部門的質量效能,為企業產品質量把關,切實提高企業生產運行的工作效率。
企業的技術監督部門應嚴格制定計量器具的管理內容,包含:計量器具的使用規范、設備檢測與維護、設備采購、流轉與報廢流程、設備周期檢定;完善計量技術檔案、資料保管的相關使用制度;加強計量人員崗位責任制的管理力度,并采取監督執行,嚴格規范企業的計量工作,保障計量工作的數據質量,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企業應將計量體系所用的諸多方法,整合內容、分門別類地編制成文件,并使之成為企業管理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料。體系文件化是企業產品質量與經濟效益的基礎性需求,使之成文后,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有章可循,便于計量管理與監督執行,有利于檢查計量管理工作。計量管理工作運行效果在文件中得以展現,用以記錄計量工作的運行進度、質量檢測方法、參與計量的管理人員等信息,成為計量管理工作體系評審的重要依據。
計量數居院里的原則為:“量出一家、規則統一、分別實施”。依據計量工藝的復雜性、數據的龐大性、計量數據點的集中性等特征,采取計控一體化的數據管理方式。利用計算技術、現代化科技理念支撐的網絡傳輸系統,實現了對測量對象的數據采集、科學處理、綜合顯示與詳實記錄,達成了對企業生產運行每個環境的質量控制。建立數據文件儲存庫,實現將企業生產運行中各項工作,整理編輯成文件資料,對文件資料實現信息資源儲存、統計分析、查詢與打印等功能;其中生產運行的工作包含:工作記錄、數據計量統計、檔案臺賬等;將不同類型的數據報表,采取相適宜的處理方式,使各類數據系統有機整合,形成完整統一的數據信息資源,便于企業領導查看、分析與決策[1]。
企業計量數據容易受到主客觀因素影響,比如:工作人員的人為失誤、測量設備的年久失修、環境條件的動態變化、原理方法的不適用、測量對象使用年份不一致、測量標準的異同化等,這些主客觀因素,降低著計量數據的準確度。企業應依據自身發展特點,遵從《計量法》相關要求,加強產品質量監控,關注能源消耗的計量工作,開展環境監測相關工作,啟動安全保護檢測機制,提升經營管理檢測力度,從而制定計量法規法紀,保障計量工作具有制定約束、程序規范、規范強制的特征,引導計量管理人員不受工作性質的利益誘惑,培養計量人員具有工作的對抗心態,保障計量數據的合格性質,規避人員變動對計量工作產生的影響。
企業的技術監督部門,具體的工作流程為:日常測量設備檢測與維護、計量人員抽檢、測量條件控制、全面落實管理制度,保障計量數據取得程序規范化、質量精準度。針對計量單位嚴謹的工作性質,將計量工作所應用的操作規程、檢測流程、質量保證體系等關鍵內容,制作成條文,安放在計量管理部門的墻上,形成具有部門專業性質的文化氣息,促使計量管理人員每日提醒自身操作的標準化、測試的安全化,實現對計量人員的標準化管理,從根源上保障計量數據的準確性[2]。
企業生產運行過程中產生大量的計量數據,將其整合、分門別類地錄入企業數據文件庫,通過數據庫處理計量數據,生成企業所需的資料報表。如若數據反映生產狀態異常,即可依據圖表分析計量管理確定資料報表的準確度,并且對于發現的生產問題,采取有效措施給予及時解決,規避企業生產問題帶來的經濟損失。加強計量數據的監督工作,保障計量數據的準確性,實現為企業生產提供良好的質量檢測機制。
企業計量技術監督部門,應建立完善計量器具管理名目,制定詳實的計量器具使用臺賬,規劃計量器具的檢測維修機制,落實強制檢定的相關流程。強制檢定計量器,是由法定計量檢定機構、經授權的計量檢定機構,對社會企業中所用的計量標準,采取國家強制檢定工作,從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檢測四個方面入手,以定時定點方式落實強制檢定工作,保障企業生產的規范度。企業應對被列入強制檢定的計量器制定可行性的周期檢定規劃,來保障計量器質量符合相關部門的檢測要求[3]。
計量器具的添置應遵循企業計劃,所購置的計量器具應保障其質量,計量器具的生產廠家須持有“制造計量器具的部門許可證”,計量器具須有“定型鑒定合格證書”、“產品合格證書”,計量器具產品須有“CMC”標志。如若計量器在領取時,其合格證的簽發時間,不在檢定周期范圍內,應采取先檢定后使用的方式,來保障計量器具的穩定性能,促進企業生產有序運行。
企業計量器具技術監督部門應依據計量器具特征,制定可行性的周檢計劃,來保障計量器具的測量性能,維護其測量數據的精準度;依據《計量法》相關規定,將企業生產使用中的計量器具,采取定期形式,送往相關檢查部門,按時參加檢定。企業生產在使用的強檢計量器具,其周檢查率應達100%,標準計量器具須達100%,在用計量器具周檢合格率須達至少98%,來保障所用的計量器具擁有穩定性能,保證其所測數據的準確性。
計量器具應制定定期維護與保養的管理機制,來延長計量器具的使用周期;使用單位應為計量器具配置專人,并且嚴格按照相關操作程序實施計量器具的維護與保養,來保障計量器具的穩定性能;如若在維護與保養的過程中,發現計量器具失準,應立即聯系相關部門開展計量器具校驗工作,來提升計量器具測量數據的精準度,維護計量器具的使用周期,節約企業測量成本,減少計量器具失準所引發相關不利問題,保障計量器具的完好性能。
依據企業生產運行所采取的計量方式,從實際運行情況出發,選取計量器具的精度等級。各使用單位應配備與更換計量器具,保障計量器具的使用效能適用于實際企業生產;將計量器具的調整計劃報備于計量技術監管部門,由技術監督部門最終認定計量器具型號,科學開展計量器具的采購流程;計量器在采購完成后,由儀器儀表部門負責調試;儀器儀表部門在確認計量器具的穩定性能后,將計量器具呈交基層單位,準予其開展計量器具測量相關工作。相關部門應嚴格控制計量器具的精度等級,嚴厲打擊使用不合格計量器具現象,全方位保障企業生產質量[4]。
通過嚴格縝密的化驗計量認證,保障企業產品質量;化驗計量認證是保障化驗室測試能力的核心途徑,以此來證明其為社會提供數據具有公正性、精準性。企業生產的產品應向社會公開銷售,將化驗室作為質檢機構的考核管理項目,以取得質檢機構認可證為企業銷售基礎,并且保障化驗的嚴肅性,嚴厲杜絕產品質量出現問題。
結論:綜上所述,計量管理屬于企業管理的核心環節,是一項繁瑣而嚴謹的工作,涉及到企業產品質量與經濟效益。計量管理體系的建立、管理與監督,有利于保障企業產品質量,保障企業獲得持續增長的經濟效益。在經濟市場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產品質量成為企業賴以生存的關鍵性指標。因此,各企業應建立計量管理體系、完善計量檢測系統、加強落實計量數據的監督工作、實行計量器具動態管理等方式,來推動計量管理工作有序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