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燕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醫療衛生工作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是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領域,長期以來群眾對“看病難”“看病煩”等問題反響大,隨著衛生醫療改革的深化,我國提出了建設智慧醫院的戰略目標,傳統醫院面臨掛號排隊時間長、候診時間長、問診時間短,醫療資料分配不均勻等情況,將在智慧醫療中都得到解決,醫院門診是患者診療過程中的重要窗口,在門診管理中,是否能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 等技術,來提高門診診療服務質量將直接影響醫院的整體水平。
1.大型醫院由于人員集中、空間有限,在就診高峰時排隊等候現象比較普遍,易導致患者就診體驗差,滿意度下降;2.目前大部分醫院實行預約制就診,因為預約間隔時間較長,患者容易忘記,導致爽約,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3.由于患者手機端可掛號,很多患者掛號后,不按預約時段候診,導致無法正常實行按時段就診,擾亂了就診秩序,出現上午開診時段無病人,醫生叫空號,臨近下班時病人堆積;4.患者掛號后,因無法得知確切的就診時間,造成了不必要的盲目排隊,增加了患者在醫院的停留時間;5.患者因為盲目等待時間長,易產生焦躁情緒;6.醫院就診各流程設計不夠細化,大部分患者又缺乏就醫認識,導致患者走出診間即很茫然,不知下一步該做什么;7.大型綜合醫院外地及初診患者多,陌生的就診環境亦會導致患者不知所措、缺乏安全感,消費就醫體驗差。
門診信息化閉環管理模式是在整個門診就診過程中,將信息及時傳遞給患者,從自我分診、預約掛號、正確取號、精確候診、按時就診、費用結算、醫囑執行到診療結果進行全程提醒,使整個門診就診過程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流程鏈[2]。目前信息化閉環管理在商業管理應用較為廣泛,醫院的藥房、護理、院感、手術室等部門也逐步開始應用,并顯著提高了用藥、輸液、輸血安全性,降低了院感和差錯的發生率[1-3]。我院門診2019年1月開始嘗試此模式擬提升門診診療服務質量和患者的就醫體驗。
1.完善管理制度:門診部召開核心組會議,共同探討門診服務流程,修訂完善了《門診掛號管理制度》、《門診分診管理制度》《患者服務中心工作制度》等,明確人員和崗位職責、流程設計、應急處置原則等,員工登錄院內網隨時可查閱;
2.多渠道宣傳預約掛號途徑:通過醫院官網、APP、公眾號、電子屏、宣傳手冊、易拉寶及各家協作媒體等端口,宣傳目前線上線下共有十個預約掛號平臺,提高患者預約掛號的知曉率,提前預約掛號,節約了到院時間,同時也避免了現場掛號導致的醫院人流的堆積;
3.精確候診時間:根據既往各科室和專家的門診量,出診醫生數,平均就診 時間,計算出各科普通號和專家號的就診時間,將候診時段精確到 30 min 內,患者預約掛號時即可獲知自己的候診時段,可以合理安排就診時間,避免門診高峰時段的人員聚集;
4.個性化的掛號短信提醒:(1)就診前一天,數據庫提取所有預約和掛號的患者信息,根據不同“用戶畫像”,定向推送就診流程和按時候診的提醒短信:①已付費+已建檔+非首次來院的患者,就診流程是憑手機內的電子掛號單,直接到相應科室候診區簽到候診;②已付費+已建檔+首次來院的患者,就診流程是自助機上取“病案號”,再到相應科室候診區簽到候診;③未付費+已建檔+非首次來院的患者,就診流程是在“官方APP、公眾號、”或自助機取號后到相應科室候診區簽到候診;④未付費+(未)已建檔+首次來院的患者,就診流程是助機上取號后到相應科室候診區簽到候診,個性化的短信提醒,減少了患者的爽約和到院后的盲目排隊現象,同時提高了按時就診率。(2)既往兩個月內,在我院就診≥2次,掛號方式僅為現場掛號或加號掛號的患者,發送可線上分時段預約掛號等醫院優質服務宣傳短信;
5.動態信息推送:(1)已付費、建檔的患者,可在醫院官方APP上,時時獲取當前的就診序號,患者可以合理安排候診時間,緩解了患者的焦躁情緒和不必要反復咨詢;(2)就診結束后,抓取繳費信息,發送相應短信,提醒患者需要進行的下一個流程(化驗、檢查或取藥),使患者清晰的知道自己接下來的行為,減少了出診間盲目咨詢的現象和漏檢查或取藥的發生,提升了患者的就診體驗和醫囑的執行度;(3)繳費后,時時推送費用信息,使患者及時知曉就醫費用,做到明明白白消費;
6.各化驗、檢查患者自助掃碼報到,取號,各窗口公示化驗、檢查進展情況,等候時間明朗化、公開化,避免盲目等候產生的焦慮情緒;
7.根據流量預警,實現彈性工作制:關聯醫院HIS系統和釘釘辦公系統,根據各科室已就診人次、未就診人次、當前出診醫生數、醫生接診速度,計算出預計完成時間及需要增派醫生數;根據各檢驗、檢查科室的待檢人次、操作速度、計算出預計完成時間及需要增設的工作人員數,時時監測各個門診流量,流量監測界面開放于各科室負責人、門診辦公室管理人員及各科室門診護士,根據流量預警,進行醫務人員彈性工作安排,及時的預警干預措施,確保了門診和諧的就醫環境。
8.在所有檢查、化驗或取藥結束后(包括已抽血或已預約的),發送今日就診結束,祝患者早日康復的溫馨提醒短信,使患者可以放心、愉快地走出醫院。
門診運用信息化的閉環管理,與醫院的智能化體系完美契合,優化了門診流程,豐富了服務內涵,將門診工作變得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帶來了醫療服務質量的顯著提升。患者方面,首先,替患者節約等候時間、減少了患者在醫院的滯留時間,改善了就診環境,患者就醫體驗大大提高,其次,避免了檢查、化驗的漏做、藥物滯留等現象,提高了醫囑執行率;醫院方面,大大減少了醫務人員不必要的咨詢時間和病人爽約導致的空等時間,極大提高了醫務人員的滿意度。兩方面結合,顯著提升了醫院門診醫療質量和患者的就醫體驗,值得推廣應用。
老年人因各種主、客觀原因,如視力減退、沒有智能手機微信、支付寶、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弱等,導致獲取自助、電子設備信息不方便,不會或不愿使用電子、自助設備,醫院信息化的閉環管理模式并未對他們產生明顯的積極影響,老年患者在信息化時代,就醫心理壓力反而增大[4-5];信息化的就醫管理,對信息服務系統的設備穩定性、故障排除速度以及與各醫療相關部門的配合有較高要求,所以信息化的閉環管理需要醫院多部門的配合和支持,對待老年患者,醫院必須主動提供更多的就醫關愛和幫助,不斷完善信息時代就醫消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