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 嶸,胡 波,陳西風,徐 瑞
(1.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銀川 750021; 2.寧夏大北農科技實業有限公司,銀川 750200)
畜牧業的持續發展促進了飼料的生產和消費,飼料配方設計是飼料生產的關鍵環節之一[1]。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技術是高職畜牧獸醫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理論綜合性高、實踐應用性強,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使學生掌握飼料原料選購、飼料配方設計及飼料產品生產等技能,為后續畜禽養殖技術等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飼料配方設計是飼料生產及畜禽養殖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影響養殖效益的決定性因素。本課程力求運用信息化手段構建真實的生產環境,并結合豐富的課堂活動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充分實現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達到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的目的[2-3]。
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技術課程使用的是“十二五”規劃教材,課程包含四個項目,本次教學內容選自項目三的任務2——飼料配方設計,共4學時。該教學內容是在學習動物營養需要與飼料配合技術之后設計的,學生通過學習既可以對動物營養學和飼料學基礎的知識進行深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后面學習配合飼料生產打下基礎[4]。
授課對象為高職畜牧獸醫專業一年級學生,他們已具備動物營養學和飼料學基礎知識,理解飼養標準的使用規則,了解動物對營養的基本需求,但不能靈活運用已掌握的營養學及飼料學知識設計飼料配方解決實際生產問題。
經過與企業一線技術人員的研討,對飼料配方師崗位的任務和職業能力需求進行分析,并結合課程標準確定了本次授課的知識、能力、素質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5]。
教學重點:合理計算飼料配方中各原料的重量比例。教學難點:在飼料配方設計中合理平衡各種營養素。
通過對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技術課程信息化教學現狀的研究,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來完成教學任務。對課程的教學內容、學生學情、教學策略、教學實施進行研究分析,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步驟,利用云課堂教學平臺、視頻直播、飼料配方設計軟件和微課等信息化手段,以真實工作任務為導向,將理論結合實踐[6-8]。
課前,教師通過云課堂平臺發送預習通知,學生接收學習導學單,了解育成牛飼養標準的使用方法、育成牛的生理結構和基本營養需要。學生可登錄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畜牧獸醫專業教學資源庫,自主學習育成牛飼料配方設計的相關知識。學生要通過課前積累的基礎知識在云課堂平臺完成10道課前測試題,教師可根據課前測試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未預習的同學提出督促提醒[9]。

學習任務單項目三任務2飼料配方設計學時4布置任務學習目標1.了解配合飼料的配方設計原則。2.學會準確查閱飼養標準及飼料營養價值表。3.能夠使用配方軟件為動物配制全價飼料配方。4.通過小組學習培養溝通與協調能力,形成參與意識和團隊精神。5.通過自主學習培養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學習與總結能力。任務描述1.通過視頻直播將教室和公共實訓養殖場同步連接,構建真實生產環境。企業指導教師要向學生介紹育成牛的生長環境、生物學特性、營養需要以及飼料供給情況。2.教師將學生分為4個小組,由企業指導教師發布任務:為公共實訓養殖場內的育成牛設計飼料配方。可利用養殖場現有的玉米秸稈、小麥麩、稻草、苜蓿、玉米、磷酸氫鈣、預混料等10種原料為300 kg體重,日增重1kg的育成牛設計飼料配方,并要求每個學生獨立完成一個配方的設計及方案撰寫。3.學生通過完成畜禽飼料配方設計的工作任務來掌握配方設計方法。

提供資料1.飼養標準。2.“十二五”高職高專院校規劃教材《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技術》,由陳翠玲著,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3.由方希修、尤明珍編寫的《飼料加工工藝與設備》,2008年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對學生的要求1.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體現團隊合作精神。2.學生應具備基本的自學和操作能力,并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能力訓練項目。
課中學習劃分為創設情境(25 min)、發布任務(20 min)、組織活動(90 min)、任務評價(45 min)四個環節。
3.2.1 創設情境
課上,通過視頻直播將教室和公共實訓養殖場同步連接,構建真實生產環境。企業指導教師要向學生介紹育成牛的生長環境、生物學特性、營養需要以及飼料供給情況。
3.2.2 發布任務
教師將學生分為4個小組,由企業指導教師發布任務:為公共實訓養殖場內的育成牛設計飼料配方。可利用養殖場現有的玉米秸稈、小麥麩、稻草、苜蓿、玉米、磷酸氫鈣、預混料等10種原料為300 kg體重,日增重1 kg的育成牛設計飼料配方,并要求每個學生獨立完成一個配方的設計及方案撰寫。
3.2.3 組織活動
教師向學生講解飼料配方設計的流程,并結合課前預習知識讓學生使用飼料配方設計軟件獨立完成飼料配方設計。
①查標準。學生課前已經查詢了肉牛飼養標準中育成牛的營養需要,并根據營養作用的重要性選擇能量、蛋白、可消化氨基酸、鈣、磷等來作為飼料配方設計中需要重點考慮的營養指標。這些營養指標的不足和過量都會對動物生產性能產生不良影響。
②選原料。根據已提供的公共實訓養殖場的飼料供給情況,學生通過飼料配方軟件查詢各原料的營養成分和價格,并根據育成牛的營養需求選擇原料,將其添加到配方方案中。
③算比例。根據育成牛的營養需求,以飼養標準為依據依次調節各原料的重量比例,使原料各營養素含量的總量接近飼養標準。軟件系統可自動顯示相對應的營養素是否滿足育成牛的營養需要。
合理計算飼料配方中各原料的重量比例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使用傳統方法計算無法快速直觀了解原料提供的營養素是否達標或超標。而軟件系統可通過不同的顏色顯示營養素是否達標或超額,并及時反饋給學生,讓學生可以隨時查看營養素是否滿足育成牛的營養需求,以便及時對配方進行調整,明確教學重點。
3.2.4 任務評價
每位學生完成任務后,小組內部需針對配方設計原則進行討論,并使用云課堂平臺中提供的個人打分標準和飼料配方設計的原則來客觀評定設計的飼料配方是否滿足原則上的程度,平臺會自動計算分數。平臺打分最低的兩名學生要上臺講解自己設計的飼料配方,其他學生要參與討論,探究偏差出現的原因,并對配方設計的技術要點進行總結歸納,對配方進行進一步優化。平臺打分最高的兩名學生要上臺講解配方設計的程序,其他同學要參與討論,提出調整意見。各小組對配方原稿進行改進后,調整后的方案更符合動物的營養需求,可為動物提供滿足其發揮最佳生產性能的各種營養素。教師對學生設計的配方進行評價,肯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飼料配方設計中,合理平衡各種營養素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學生可通過飼料配方軟件進行及時調整,利用云課堂平臺進行個人評價,并結合教師評價對飼料配方中的各種營養素進行動態平衡,突破教學難點。在此基礎上,學生掌握了設計飼料配方流程的能力,師生共同評選出了一個最優飼料配方,并進行了飼養效果檢查。
課后,學生來到公共實訓養殖場,在企業指導教師的協助下將設計好的飼料配方導入加工配料系統,生產出育成牛1個月所需的飼料。通過飼養效果檢查,用動物產品產量、飼料消耗、生長發育等各項生產記錄來評價飼料配方的優劣。通過1個月的飼養實驗,學生自己設計的配方得到了實踐驗證,育成牛日增重達到了1 kg以上,學生獲得了成就感,更激發了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然后由企業指導教師對飼養結果進行點評[10-11]。
通過課后拓展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使學生意識到飼料配方與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動物福利等密切相關,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12-14]。
課程采用過程性考核的方式,根據學生課前預習及課中任務完成情況來進行,可參考平常的考勤、筆記、課堂發言等具體情況,重點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信息采集與利用、實踐操作、協調與溝通、數據處理等多方面能力。平臺可時時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客觀評定學生成績[15]。
本教學設計以真實工作任務為導向,企業指導教師通過視頻直播來營造真實的生產環境,在教學過程中使用飼料配方設計軟件來合理計算飼料配方中各原料的重量比例。還可利用云課堂平臺中的飼料配方設計原則標準來對學生設計的飼料配方進行評價,并讓學生參與討論,合理調整營養素比例。課后,通過公共實訓養殖場進行配合飼料生產,并結合飼養效果檢查來驗證飼料配方的有效性。
以云課堂平臺來掌握學生的過程性學習記錄,構建課前、課中、課后相結合及教師、學生、企業共同參與的科學評價體系。整個教學過程達到了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