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靜
江西省婦幼保健院婦科,江西南昌 330006
子宮內膜息肉屬于臨床發生率很高的宮腔疾病,其大小不一,較小的息肉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較大的息肉則容易造成子宮異常癥狀,嚴重者可能出現不孕癥[1-2]。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變化和周圍飲食、生活環境的改變,不孕癥的比例明顯增多,子宮內膜息肉引起的不孕癥比例也相應的增多[3-4]。資料顯示[5-6],不孕癥的女性中,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率近20%。宮腔鏡下電切術是臨床常用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方法,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宮腔鏡切除組織系統在臨床應用明顯增多。本研究擬探討宮腔鏡切除組織系統與傳統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合并不孕患者的效果比較。
選取江西省婦幼保健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82例子宮內膜息肉合并不孕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住院號奇偶數分成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年齡24~39歲,平均(33.7±4.9)歲;體重指數17.2~26.9 kg/m2,平均(21.4±2.3)kg/m2;不孕時間2.1~6.9年,平均(4.4±2.0)年;息肉數目:單發24例(58.5%),多發17例(41.5%)。觀察組年齡25~40歲,平均(33.2±4.6)歲;體重指數17.4~26.5 kg/m2,平均(22.1±2.6)kg/m2;不孕時間2.0~6.5年,平均(4.7±2.1)年:息肉數目:單發25例(60.9%),多發16例(39.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通過宮腔鏡檢查,可以明確子宮內膜有多發或者單發性息肉;②手術后組織病理學證實為子宮內膜息肉。排除標準:①通過陰道超聲可見晚卵泡期子宮內膜厚度小于7 mm;②合并宮腔黏連、黏膜下子宮肌瘤等宮腔病變者;③合并子宮內膜復雜性增生、非典型增生和子宮內膜癌患者;④合并子宮縱隔、單角子宮、雙角子宮、雙子宮等子宮畸形患者。本研究經江西省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均在月經后3~7 d內完成手術,選擇0.9%的生理鹽水作為膨宮液,保持壓力維持在90~100 mmHg,麻醉方式為靜脈復合性麻醉,采取膀胱截石位。分別對外陰、陰道和子宮頸進行常規性消毒,對宮頸前唇進行鉗夾處理,將子宮頸管擴張達到7號,放置宮腔檢查鏡,進行膨宮處理,保持流量150 mL/min。在宮腔鏡下,觀察宮腔情況,對宮腔息肉體積和息肉的根蒂位置、數目進行觀察。
對照組采用傳統宮腔鏡電切術治療,采用Olympus 27 F 被動式可旋轉宮腔鏡(日本Olympus 公司),環狀電極切除息肉基底部,功率為80~100 W,電凝40~60 W,搔刮宮腔,刮除彌漫型小息肉,送檢。采用球囊壓迫止血,將導尿管頭端送至子宮底端,同時向球囊注入20~25 mL 生理鹽水,導尿管另一端與引流袋連接,觀察術后引流情況,無血液流出后,取出球囊。
觀察組用宮腔鏡切除組織系統(美國豪洛捷公司),患者靜脈麻醉,取膀胱截石位,采用消毒鋪巾,對子宮頸進行擴張到達8號,放置宮腔鏡切除組織系統,切除息肉,切碎組織抽吸取出,止血方法同對照組。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情況,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膨宮液使用量、二次手術率、術后宮腔粘連發生率情況。觀察兩組患者妊娠結局情況,跟蹤隨訪1年,主要包括自然妊娠率、臨床妊娠率、胚胎停育率。臨床妊娠率[7-8]是根據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25 IU/L,同時超聲檢查可以見到孕囊和胎心搏動;胚胎停育是通過超聲檢查提示妊娠囊內胚芽的形態或者是胎兒形態異常,且沒有胎心搏動,形成枯萎囊[9-10]。觀察兩組患者隨訪1年期間的并發癥和復發率情況,并發癥主要包括宮頸管狹窄、宮腔粘連。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膨宮液使用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二次手術率、術后宮腔粘連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的比較(±s)
組別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膨宮液使用量(mL)二次手術[n(%)]發生術后宮腔粘連[n(%)]對照組觀察組t/χ2值P值41 41 20.5±4.0 20.8±4.2 0.331>0.05 34.6±4.2 23.2±5.1 11.049<0.05 1108.3±250.6 1128.9±246.7 0.375>0.05 8(19.5)1(2.4)14.993<0.05 5(12.1)0(0.0)12.879<0.05
觀察組的妊娠結局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2.

表2 兩組患者妊娠結局情況的比較[n(%)]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和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和復發率情況的比較[n(%)]
子宮內膜息肉屬于子宮內膜局部過度生長引起的,其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直徑達到數毫米或者數厘米,息肉主要包括子宮內膜腺體、間質和相關血管[11-12]。有資料顯示[13-14],較小的息肉,如直徑<10 mm的息肉可以自行消退,但是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并發癥,還可能造成不孕癥。其作用機制比較復雜,可能是由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宮腔內胎盤蛋白含量明顯升高,對精卵結合形成抑制,并且具有自然殺傷細胞功能,從而對受精卵在子宮腔內的種植造成了影響,誘發了不孕癥[15-16]。宮腔鏡在我國不斷推廣使用,其在臨床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應用也有大幅度的提高[17-18]。傳統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可以通過直視子宮腔內息肉,準確定位和切除,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其切除范圍相對較大,可能造成較大面積的子宮內膜損傷,增加了出血量,還可能誘發感染和宮頸管狹窄等并發癥的發生[8]。宮腔鏡切除組織系統是利用機械旋切的相關原理,進行子宮內膜息肉切除的一種方法,其對于息肉的切除效果更加確切,同時操作比較簡單,出血量較少,并且不會對患者的生育功能造成不良影響。
本研究結果中,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膨宮液使用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組手術方式操作時間基本相當;治療后觀察組胚胎停育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觀察組的妊娠結局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二次手術率、術后宮腔粘連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率和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宮腔鏡切除組織系統屬于側面切割創口,不僅保障了切割的深度,明顯的降低了術中出血量,切除效果更加徹底,減少了二次手術比例和復發率。同時減少了手術器械反復操作引起的機械性損傷,從而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宮腔鏡切除組織系統治療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出血量少,并發癥少,復發率低,提高了妊娠成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