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美媛 劉靖嫻 張 靜
廣東省佛山市婦幼保健院口腔科,廣東佛山 528000
齲齒是影響兒童口腔健康的重要疾病,具有發病率高的特點,對兒童生長發育產生嚴重影響[1]。齲齒治療中患兒常因害怕、恐懼而不配合治療,傳統方式由家屬配合醫護人員按壓患兒治療,不僅給患兒造成心理陰影,患兒還做出甩頭、扭動身體動作,給治療帶來較大風險,甚至影響疾病預后[2]。兒童牙科全身麻醉技術利用麻醉藥物使患兒進入無意識狀態,于監護下牙科治療,由經驗豐富麻醉醫生及兒童牙科醫生共同完成[3]。麻醉恢復期是患兒術后恢復重要階段,術后麻醉藥殘留和肌松藥無法消退,而患兒年紀小,神經功能尚未發育完全,麻醉蘇醒中常出現呼吸加快等生理應激反應,不利于患兒恢復[4]。系統化護理為現代醫學護理服務模式,將多種有效護理措施整合,并針對護理干預中每個細節個性化護理,促使護理更科學化、系統化。本研究探究系統化護理對齲病治療患兒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5月廣東省佛山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84例全身麻醉下齲齒治療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42)與對照組(n=42)。所有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觀察組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2.5~7.0歲,平均(3.15±1.01)歲;患齲:6~16 顆,平均(12.81±0.13)顆;治療方式:拔牙8例,填充15例,根管治療10例,全冠9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13例;年齡3~6歲,平均(3.95±1.23)歲;患齲:8~12 顆,平均(9.62±0.21)顆;治療方式:拔牙6例,填充13例,根管治療11例,全冠12例。兩組的性別、年齡、患齲數目、治療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兒符合《兒童口腔健康管理模式——牙科之家》[5]中齲齒診斷標準;②患兒符合兒童牙科全身麻醉技術適應癥;③多顆牙齒治療,因緊張、害怕無法配合患兒。排除標準:①麻醉禁忌證者;②先天性疾病者;③血常規異常者;④有哮喘史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術前做好常規檢查,禁食6~8 h,手術當天凌晨0∶00 停止進食、進飲。準確測量體重,作為術中補液依據,七氟烷吸入麻醉后立即建立靜脈通路,妥善固定針頭;護理人員協助麻醉師擺放患兒插管體位;控制術中補液量,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術后加強患兒病情觀察,頭部偏向一側。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系統化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術前訪視:術前訪視中安排1名兒科護士與患兒互動,利用畫冊、玩具車等玩具與患兒交流,消除其害怕、陌生心理。家屬為患兒穿著寬松、薄厚適中、低領、薄厚適中衣物。②術中保護:將凡士林油膏涂抹至患兒唇部,并用眼膜封閉保護眼睛部位,采取包頭布包裹其頭部、面部上1/3處,范圍不影響氣管插管為宜。③術后麻醉復蘇防躁動護理:選擇不觸碰等待清醒方式,減少口鼻腔刺激性操作,加強患兒心率、呼吸頻率、體溫等觀察,若患兒體溫<35℃、心率<86次/min,立即將室內溫度調整至26℃,為其加蓋棉被,配合加溫器保溫。④疼痛護理;用中文版兒童疼痛行為量表(FLACC)評估患兒疼痛情況,對疼痛較輕患兒可采取做游戲、看動畫片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對疼痛耐受力較差或疼痛較深患兒,遵醫囑予鎮靜或鎮痛藥物。⑤延伸服務:建立微信群,邀請家屬進群,安排專人負責每日群內推送口腔健康管理知識,包括飲食、刷牙、不良反應,鼓勵家屬提出問題并耐心解答,提醒家屬按時復診。
比較兩組的生理應激指標、躁動評分、疼痛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①生理應激指標:比較兩組全麻蘇醒期心率、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②躁動評分、疼痛評分:使用小兒麻醉蘇醒期躁動量表(PAED)評價患兒術后躁動情況[6],包括關注周圍環境、行為有目的性等5項,總分20分,分數越高,躁動程度越深。采取FLACC 評估患兒術后疼痛情況[7],從表情、四肢活動、哭鬧、體位、可安慰程度5個方面評價,總分10分,分數越高,疼痛越重。③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術后7 d 通過電話或微信隨訪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咳嗽、咽喉疼痛、嗜睡、聲音嘶啞。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心率、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生理應激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生理應激指標的比較(±s)
組別 心率(次/min)呼吸頻率(次/min)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觀察組(n=42)對照組(n=42)t值P值79.13±3.59 85.55±3.11 8.692 0.000 24.11±2.57 28.74±2.25 8.785 0.000 132.98±5.32 140.56±6.71 5.737 0.000 74.46±4.50 81.32±5.38 6.339 0.000
觀察組的躁動、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躁動、疼痛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躁動、疼痛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躁動評分 疼痛評分觀察組(n=42)對照組(n=42)t值P值7.10±1.52 10.54±2.18 8.389 0.000 3.21±0.57 4.14±0.81 6.085 0.000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n(%)]
兒童牙科全身麻醉術對患兒神經系統產生抑制,致使其術后出現呼吸抑制、躁動等癥狀,延長蘇醒時間[8]。加之手術引發術后疼痛會使患兒出現煩躁等負面情緒,導致其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炎癥介質增加,并表現為血壓升高、呼吸加快,影響其術后恢復[9-10]。對全麻手術圍術期采取科學合理護理干預,以減輕疼痛、躁動,對加快患兒恢復尤為重要。
系統化護理措施較全面系統,通過優化圍術期護理內容,減輕麻醉對患兒造成不適感,以降低術后身心應激反應,促進患兒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麻醉期心率、呼吸等生理應激指標優于對照組,躁動及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系統化護理用于全麻治療齲病患兒利于平穩患兒心率、呼吸頻率及血壓水平,緩解蘇醒躁動,減輕術后疼痛,并預防或減少不良反應。師翠平[11]研究結果顯示,系統化護理用于全麻治療齲病患兒生理指優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與本研究結果相似。系統化護理首先細化術前訪視內容,利用做游戲等方式拉近患兒距離,消除其陌生感和恐懼感,而減輕患兒術前焦慮,使其在輕松的氛圍下就醫。躁動是低齡患兒全麻復蘇期常見癥狀,是一種意識與行為分離狀態,導致患兒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引發諸多身心應激反應[12]。傳統護理在患兒蘇醒初期采取刺激方式使其蘇醒,而患兒受到刺激時易出現應激反應,進一步加劇躁動程度[13-14]。系統化護理在患兒麻醉蘇醒初期采用不觸碰自然等待其蘇醒方式,能有效避免外界刺激而引發生理應激反應,從而平穩其呼吸頻率、心率等生理應激水平,并減輕躁動程度,以此形成良性循環。常規護理認為全麻術后疼痛是一種正常生理現反應,對低齡患兒因減少鎮痛藥使用,但循證醫學研究指出,全麻術后疼痛不應視為常態,需在疼痛發生前或發生時采取適當干預手段[15]。系統化護理運用FLACC量表評估患兒疼痛情況,予以個性化疼痛干預方式以減輕疼痛程度,避免疼痛引發的負性情緒,而維持內分泌功能正常,減少炎癥介質釋放,減輕生理應激反應。系統化護理還注重患兒院后口腔健康管理,微信平臺與患兒家屬聯系,并在群內推送口腔管理相關知識,使家屬充分重視術后口腔護理以維持患兒口腔健康,減少或預防飲食、刷牙方式不當而引發咽喉疼痛、咳嗽等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系統化護理干預降低全麻治療齲病患兒心率、呼吸頻率、血壓指標,而減輕應激反應,降低患兒麻醉蘇醒躁動程度,緩解術后疼痛,預防咳嗽、咽喉疼痛等不良反應,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