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華 楊海霞
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新區血液內分泌科,江西撫州 344000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性合并癥之一,發生DN 時也同時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統的微血管病,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外周神經病變,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DN 的時間則短,與年齡大、同時合并較多基礎疾病有關,其護理依不同病期而異,臨床主要的護理手段包括控制血糖、血壓、調節飲食,終末期腎臟病的替代護理(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移植等[1]。飲食治療是DN 患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膳食攝入并長期堅持,能夠改善患者的體質,減輕胰島負擔,有利于減少患者因血糖不穩定而導致的各類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基于此,本研究探討改良營養管理對2型DN 患者營養狀態及血糖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10月~2019年11月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2型DN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5~64歲,平均(53.58±5.41)歲;病程3~12年,平均(7.34±2.26)年;體重指數(BMI)15~19 kg/m2,平均(17.26±1.45)kg/m2。觀察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5~65歲,平均(53.61±5.38)歲;病程2~12年,平均(7.31±2.29)年;BMI 15~19 kg/m2,平均(17.31±1.41)kg/m2。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糖尿病腎臟疾病防治臨床指南》[2]診斷標椎,且腎小球濾過率(GFR)>60 mL/min;②均口服降糖藥物護理;③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嚴重異常者;②伴有DN 急性并發癥者;③惡性腫瘤患者;④溝通存在嚴重障礙者;⑤精神疾病患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營養管理。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常規健康指導,依據患者病情及身體狀況進行飲食指導,給予專科的營養知識講解,定期對患者進行營養狀況的評估。
1.2.2 觀察組 采用改良營養管理,具體措施如下。①成立營養管理小組:由營養科專家1名擔任組長,組員由經過營養知識培訓的4名護士組成,營養管理小組負責患者營養管理。②按照患者身高、體重計算每日所需能量,給予糖尿病低血糖生成指數(GI)膳食,保證足夠熱量,膳食食譜由營養師配制,種類全面,在患者總熱量恒定狀態下給予優質蛋白低鹽飲食攝入,包括雞蛋、牛奶、豆腐、酸奶、魚、奶酪、牛肉、大麥、糙米、燕麥、黑麥、小麥、蘑菇、香蕉和小扁豆等,還可采用營養補充劑,蛋白質攝入量0.8 g/(kg·d),其中50%~75%的優質蛋白,食鹽攝入量嚴格控制<6 g/d。③氨基酸調整療法:可精選優質蛋白,如奶類、蛋類、瘦肉類、硬果類食物,必要時可補充各種劑型必需氨基酸。④患者進餐次數及進餐量根據患者自身食欲及需求量而定制。
①于護理前、護理后2個月后比較兩組的營養狀況及腎功能指標,采用身體BMI 進行評價并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中檢測尿素氮(BUN)、糖化血紅蛋白(HbA1c)。②于護理前、護理后2個月后采用合世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L588A型血糖分析儀檢測兩組的血糖情況,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的BMI、BUN、HbA1c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BMI 高于護理前,HbA1c、BUN 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護理后的BMI 高于對照組,HbA1c、BUN 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BMI、BUN、HbA1C 水平的比較(±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BMI、BUN、HbA1C 水平的比較(±s)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
組別 BMI(kg/m2)護理前 護理后BUN(mmol/L)護理前 護理后HbA1c(%)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17.26±1.45 17.31±1.41 0.135 0.893 18.45±1.06a 19.82±0.91a 5.371 0.000 17.49±1.52 17.51±1.48 0.052 0.959 17.14±1.03a 16.04±0.81a 4.598 0.000 8.57±0.48 8.61±0.44 0.337 0.738 7.28±0.59a 6.43±0.51a 5.970 0.000
護理前兩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護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DN 早期可觀察到腎臟血流動力學異常,表現為腎小球高灌注和高濾過,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升高,且增加蛋白攝入后升高的程度更顯著,血糖過高主要通過腎臟血流動力學改變及代謝異常導致腎臟損害[3]。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較(mmol/L,±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較(mmol/L,±s)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
組別 空腹血糖護理前 護理后餐后2 h血糖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8.73±0.42 8.69±0.47 0.378 0.729 7.92±0.35a 7.11±0.26a 10.175 0.000 13.31±1.35 13.42±1.24 0.329 0.744 11.76±2.05a 10.02±1.73a 3.553 0.001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的BMI、BUN、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BMI 高于護理前,HbA1c、BUN 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護理后的BMI 高于對照組,HbA1c、BUN低于對照組;兩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2型DN 患者進行改良營養管理,可改善患者營養狀態及腎功能,有效控制血糖。2型DN 患者飲食管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護理方法,改良營養管理的目的在于保持患者良好的營養狀態,防止營養不良發生,減輕患者體內含氮代謝產物等毒素的聚集,糾正患者水電解質紊亂,阻止或延緩腎功能不全的發展[4-7]。營養管理包括蛋白質、氨基酸攝入量,就餐次數等,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物質基礎,具有多種生理功能,蛋白質攝入過多過少均不利于健康,需要量與膳食質量有關,在患者總熱量恒定的狀態下給予優質蛋白飲食攝入,蛋白質每日攝入50%~75%的優質蛋白為主,且食鹽量過多加重患者病情,故予以攝入量進行嚴格控制,給予滿足機體需求的必需氨基酸,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餐次數、進餐量,達到改善并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目的[8-11]。在改良營養管理中成立營養管理小組,通過營養科進行護理人員專科培訓,護理人員可科學地結合患者營養狀況,向其家屬提供個性化的、具有針對性的科學營養教育方案,能與家屬持續監控,實施有效的營養攝入,能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糾正,在保證患者營養的情況下防止營養過剩給患者帶來的不利,與常規營養管理方法比較,改良后營養管理更具針對性、合理性,更有利于掌握、控制患者的營養攝入[12-16]。
綜上所述,2型DN 患者進行改良營養管理,可改善患者營養狀態及腎功能,有效控制血糖,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