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秉良, 余建潮, 陳奐丞, 王 江, 童東江, 趙以濤
(浙江理工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杭州 310018)
在新時代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高校緊緊抓住發展良機,實驗室硬件和軟件都得了跨越式提升,在高層次人才培養、高水平科技創新和高質量創業實踐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支撐作用[1-2]。高校實驗室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實驗室安全工作也隨之面臨愈加嚴峻的考驗和挑戰。高校實驗室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不僅對高校廣大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也制約著高校辦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3-6]。因此,高校自身、社會和政府都高度重視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模式也成了實驗室領域工作者的研究熱點。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的意見》(教技函〔2019〕36 號)指出“安全是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保障”[7]。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是實驗室安全有序運行和充分發揮作用的重要基石。從安全主體、安全時空、安全類別、安全文化等不同維度進行分析,高校實驗室安全與企業等其他領域安全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從安全主體看,涉及人員廣且流動性強,安全教育難度大,安全共情意識培育難;從安全時空看,實驗時段分散而且貫穿全年,實驗室分布廣而散,集約化管理不易實現;從安全類別看,高校學科覆蓋面廣,實驗任務多樣化且繁重,儀器設備種類多,安全風險類別多(除消防和水電等通用安全外,還有化學、生物、輻射、特種設備、大型儀器設備等安全);從安全文化看,安全文化建設工作起步晚,建設力度不夠大[8]。由此可知,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潛在隱患和風險的影響要素多且具有動態性、復雜性和艱巨性,是一項涉及多主體、多類別的復雜系統工程。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模式,即不因人、事或物的變化而發生遷移的規范和相對穩定的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的管理制度、管理機制、管理標準和管理方法等組成的體系,能為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提供基本遵循,為實驗室安全有序運行提供保障,關系到師生生命財產安全,關系到學校和社會的安全穩定。“生命不保,談何教育”,構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實驗室安全管理模式是高等教育領域一項緊迫而必要的工作。
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模式是關于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的管理制度、管理機制、管理標準和管理方法的系統,要具有可實施性、科學有效性和可移植性,管理模式構建應遵循以下四個主要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在《管子》一書中首先提出“以人為本”,其核心要義就是以人的生存為根本或者把人作為社會活動的成功資本,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9-10]。就高校而言,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師生為本。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文件明確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必須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此外,根據美國著名安全學者海因里希的理論模型,約85% ~90%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誘發的[5]。因此,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要牢固樹立保障師生生命健康為根本、發展為師生的理念,在推進工作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師生作為安全工作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根本依靠。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模式要按照“以人為本”原則進行構建,促進安全工作從管理視角強制性的“要我安全”轉型升級為治理視角自覺性的“我要安全”,增強師生的自覺安全意識和能力[11]。
(2)預防為主的原則。實驗室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就會不可避免地造成財產損失,甚至付出生命的慘痛代價。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出“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墨菲定律認為“只要存在發生事故的原因,事故就一定會發生,不管其可能性多么小”。這些道理都清晰地警示,實驗室安全隱患猶如隱藏的“地雷”,管理者和師生要善于掃雷排雷,對任何安全隱患都不能有絲毫忽視,不能存有僥幸心理,要把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實驗室安全工作要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加強人防、物防、技防和制度防,做到積極主動、未雨綢繆,見微知著、防微杜漸。
(3)高度協同的原則。實驗室安全工作是一項基礎性和復雜性工作,也是一項系統性工作,要協調不同的主體或者資源共同完成。實驗室安全管理模式要堅持高度協同原則。從模式內涵而言,要保證管理制度、管理機制、管理標準和管理方法的協同,確保安全目標導向的一致性。從組織實施層面看,①立足校內協同,學校和學院、涉及實驗室安全的職能部門、學院內部或者實驗室內部同向而行、步調一致、形成合力;②加強校內和校外協同,高校和政府、企業及社會之間的團結合作、協同作戰,共同推進安全工作。從實施方式角度看,要堅持“互聯網+安全”思維,確保線上和線下有效協同,提高安全工作效益[12]。
(4)突出特色的原則。高校的辦學歷史和傳統、優勢和發展定位等方面都存在差異。當前高校為避免千校一面、同質化辦學問題,在遵循高等教育規律下,立足本校實際走自身特色化發展之路。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規模、教師成長背景和教學科研任務等都有所不同,高校實驗室所涉及的安全類別、復雜程度和管理難度各異,因此,高校的實驗室安全工作也需要結合學校實際,彰顯學校辦學特色。
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高度協同和突出特色”原則,結合學校的具體實踐,提出包含一個目標、四項機制和八項舉措的“148”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模式: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工作方針,錨定“確保師生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實驗室安全有序運行,促進教學科研工作發展”的總體目標,加強實驗室安全工作的長效機制、預防機制、責任機制和協同機制建設,全面實施八項重點舉措。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模式要有效解決實驗室安全工作的“誰來管”“依據什么去管”“管什么”和“怎么管”這四大問題,必須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健全管理制度和標準,推進教育培訓、安全準入、隱患整改、設施建設等專項工作,創新安全工作載體,強化信息技術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13-16]。
實驗室安全工作首先要健全組織體系,解決“誰來管”的問題,才能組織謀劃并層層落實安全責任推進實驗室安全工作。《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的意見》(教技函〔2019〕36 號)指出要根據“誰使用、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把責任落實到崗位、落實到人頭。高校應加強學校、學院(部)、實驗室(或課題組)聯動,健全校、院、實驗室(或課題組)三級實驗室安全責任管理體系。學校成立以校領導為主任、實驗室和消防治安主管部門負責人為副主任、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分管領導參加的實驗技術安全委員會,學院相應成立實驗室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實驗室(或課題組)成立安全檢查工作小組,對全校各級實驗室安全工作進行統一組織領導和實施。校、院、實驗室(或課題組)要設置崗位、明晰職責、各司其職,特別是實驗室(或課題組)要確定安全責任人和每個房間的安全責任人,層層簽訂安全責任書或承諾書,確保實驗室安全工作層層落實,縱向到底、橫向到邊。
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依法治校的理念深植于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工作中。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在明晰安全責任主體的情況下,要解決“依據什么去管”,即要制定完善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標準,為安全工作提供依據和有效的制度保證。高校辦學水平和特色不同,實驗室所涉及的安全類別各異,因此,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應根據國家和地方有關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結合高校自身特點進行制定,注重規范性、系統性、科學性、前瞻性和有效性。近幾年來,學校從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法、藝術、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校辦學特點出發,制定了涉及技術安全、安全準入、安全檢查、安全預案,以及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生物、實驗動物、消防等方面20 余個管理制度和規范;學院和實驗室結合學科專業和實驗室特點,制定了可操作性強的安全工作細則、安全操作規程和指導書等。完善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和規范,使學校實驗室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保證安全工作在規范化、科學化和法治化軌道上運行。
做好實驗室安全工作,在解決前兩大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好“管什么”的問題。高校要重點抓好四項專項工作:①安全意識培育,②安全能力建設,③安全督查整改,④安全設施保障。
“欲事立,須是心立”,實驗室安全意識的培育非常關鍵。實驗室安全無小事。實驗室安全戰線上的人員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才能在行動上積極作為。高校要加大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力度,線上線下多途徑推進這項重要工作。可通過開設獨立實驗安全課程或將安全內容系統地融入實驗課程,編制和發放《實驗室安全手冊》,開展網上實驗室安全知識學習,邀請實驗室安全專家作報告,組織開展或參加特種設備、化學品安全等專題研討會,定期舉行實驗室安全演練,舉辦安全宣傳和警示展等不同途徑有效地推進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使廣大師生掌握必要的實驗室安全知識,自主提升安全防范意識和能力。
做好實驗室安全工作,要切實抓好源頭管理,全面實施實驗室的人員、物品、事項的準入制。如果實驗室工作人員具備扎實的安全知識和能力,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就能得以大大降低。人員是影響實驗室安全工作質量的決定因素,進入實驗室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相關資質。如何評價實驗室工作人員是否已具備必要的安全知識和安全能力?①要嚴格實施實驗人員的安全準入制,組織開展通用安全和專業安全準入考試并頒發相應合格證書作為進入實驗室工作的憑證;②對于涉及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和實驗動物等特殊崗位人員要求獲得滿足規定的上崗證。從物品準入的角度,危險化學物品存儲場所應滿足視頻監控、專用存儲柜和管理人員等規范要求,滅菌鍋等特種設備、實驗動物和明火電爐等應取得上級或學校頒發的使用許可證。在事項準入方面,實驗室的建設改造和危險性實驗要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并制定明確的安全防護舉措和專項應急預案后方可實施。
“氣泄針芒,堤潰蟻穴”。實驗室安全工作的微小隱患,都可能演變為重大安全事故。實驗室安全隱患就猶如潛藏的“地雷”,高校要克服“不出事就安全”的麻痹思想,善于“掃雷和排雷”,扎實推進實驗室安全風險排查與治理工作,有效排除實驗室安全隱患,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堅持全面檢查和專項檢查、定期檢查和非定期檢查相結合,開展實驗室安全風險排查與治理工作,根據通用安全、化學安全、生物安全等不同規定要求分類制定檢查標準和內容,明確安全檢查程序,組建好安全檢查教師和學生隊伍。檢查實施后應根據檢查情況分級建立安全風險整改清單并進行后續動態調整,以安全檢查通報、抄告單等形式反饋安全檢查結果,較為嚴重的安全隱患應單獨下發整改通知單,同時跟蹤和督查整改情況直至隱患消除,形成安全檢查閉環管理。此外,要狠抓“關鍵部位、關鍵領域、關鍵人員”的安全風險排查治理,特別是涉及危險化學品和特種設備及科研實驗室等的安全。
實驗室安全風險防范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物防即加強安全設施建設是安全風險防范的重要舉措之一。高校要加強包括實驗室安全責任人、危險類別、應急電話等內容安全信息牌建設,確保危險源和應急信息的正確性。按照實驗室所涉及的安全性質分類建設相應的安全設施:如煙感報警探頭、視頻監控裝置、滅火器、消防沙等消防安全設施;通風裝置、危化品專用柜、噴淋洗眼裝置、防護眼鏡、防輻射服、防護手套等化學和輻射安全設施;應急藥箱等通用安全設施。高壓和高溫等設備要張貼安全警示標識,必要時應設置安全防護欄;易爆易燃氣瓶要放置在專用防爆柜內,并與明火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化學、生物等危險廢棄物處置要有相應的危廢物中轉存儲柜、實驗室內暫存設施等。
高校“怎么管”實驗室安全才能提升工作成效?要充分依靠管理載體和管理手段創新。實驗室安全月活動是安全工作的重要載體和實施路徑,也是加強實驗室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校應定期謀劃制定實驗室安全月活動實施方案,明確實驗室安全月的活動主題、指導思想、工作目標、組織部門及活動時間安排、活動內容,提出工作要求;同時要加強實驗室安全月活動組織實施、宣傳發動和成果總結工作,確保安全月活動取得實效。通過定期開展實驗室安全月活動,全員全程全方位落實實驗室安全工作,維護實驗室安全環境,濃郁實驗室安全文化。
現代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X”模式已經深入應用于各行業發展中。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也應堅持互聯網思維,切實推進“互聯網+實驗室安全”工作,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為安全插上騰飛發展之翼。高校應緊密圍繞實驗室安全全員全程全方位要求,利用實驗室安全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的學習、警示和宣傳教育平臺,助推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搭建實驗室安全準入考試系統、實驗室危化品管理系統,推進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實施和危險化學品(氣體)全周期安全管理;開發實驗室安全巡檢系統,實現實驗室安全基礎信息、檢查、問題反饋及整改的網絡化閉環管理。
實驗室安全工作極端重要,不僅是實驗室的基本需求,更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通過近些年對實驗室安全管理模式的不懈探索與實踐,我校基本建成了以組織制度、教育培訓、準入考試、檢查整改、安全文化為主線的實驗室安全工作體系,打造安全穩定有序的實驗室工作環境,為“五個浙理建設”保駕護航。但是,實驗室安全工作具有任務重且復雜、集約化管理難度大、影響因素動態性強等特點,是一項沒有休止符,只有起點而無終點、永遠在路上的工作。高校應不斷適應新形勢,查補安全短板,嚴守安全底線,推進實驗室安全工作轉型升級,從“要我安全”轉變為“我要安全”,并努力營造“我能安全”的和諧穩定安全的實驗室工作局面,為高校教學科研工作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