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偉 陳 娜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黨的政治建設這個重大命題, 強調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 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 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 深刻總結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歷史經驗, 把握其中固有的客觀規律, 對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黨領導的偉大事業, 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黨的領導, 關系到國家的命脈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 就是堅決維護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恩格斯認為巴黎公社的滅亡, 就是因為缺乏集中和權威。 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表明, 只有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才能凝聚起無堅不催的磅礴力量, 取得事業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在建立之初, 就十分重視黨的領導。 黨的二大黨章明確規定, 黨是最高領導機關,黨員和下級機關要嚴格服從上級機關的命令。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經過三灣改編和古田會議, 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原則。 1935 年, 黨中央堅決反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 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威信, 從而加強黨的團結和統一。 1942 年 9 月, 中央政治局作出決定, 要求加強黨從政治上對政權、 軍隊、 民眾團結等一切組織的領導。 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通過一系列指示、 制度, 克服了無紀律和無政府狀態, 確保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實現。 黨的領導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
新中國成立后, 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 面對艱巨的歷史任務和復雜的環境, 毛澤東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 沒有這樣一個核心, 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勝利。”①“工、 農、商、 學、 兵、 政、 黨這七個方面, 黨是領導一切的。 黨要領導工業、 農業、 商業、 文化教育、 軍隊和政府。”②為了確保黨對國家的領導, 1949 年11月9 日, 黨中央作出了 《關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內部組織中國共產黨黨委會的決定》 以及 《關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內部建立中國共產黨黨組的決定》, 就黨對國家機關的領導問題作出了若干規定。 1953 年3月, 黨中央發出 《關于加強中央人民政府系統各部門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及加強中央對于政府工作領導的決定 (草案)》。 1954 年 2 月, 黨的七屆四中全會通過了 《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 要求全黨維護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統一領導和全黨的團結一致。 全黨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保證我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 鄧小平反復強調, 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 “從根本上說, 沒有黨的領導, 就沒有現代中國的一切。”③1980年, 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 《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 強調, 全黨服從中央, 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必須反對和防止分散主義。 鄧小平提出, 為了保證改革有秩序地進行, 避免出現各種混亂現象, 中央要有權威。 1994 年, 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 只有維護中央的權威, 才能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才能保證國家統一、 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才能保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重申了 “四個服從”, 強調最重要的是全黨服從中央。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推進, 我國經濟社會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為了克服可能出現的自由主義、 分散主義問題, 黨中央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確保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向前推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強調: “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 保證全黨令行禁止, 是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所系, 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④黨中央制定、 修訂90 多部黨內法規, 將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貫穿于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 制定和頒布 《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 《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若干規定》 等, 強調增強 “四個意識”, 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 嚴肅查處一批黨內野心家、 陰謀家, 黨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 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發生歷史性變革。
百年來,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經歷了從堅持黨的絕對領導、 鞏固黨的領導, 到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 再到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演進的歷史過程, 這是一個規律性與目的性有機統一的過程。 這個歷史過程的主要啟示是:
第一, 維護黨中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實現偉大夢想的需要。 塞繆爾·亨廷頓認為, 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現代化, 必須擁有一個強大的政黨。 歷史已證明并將繼續證明, 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民族復興必然是空想。 習近平指出: “要治理好我們這個大黨、 治理好我們這個大國, 保證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至關重要, 維護黨中央權威至關重要。”⑤第二, 思想上的認同和行動上的自覺是堅持 “兩個維護” 的集中體現。 馬克思、 恩格斯總結巴黎公社的經驗時指出, 為了保證革命的成功, 必須有思想和行動的統一。 只有堅持知、 信、 行相統一, 將堅持“兩個維護” 內化于心、 外化于行, 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 黨的領導才不會落空。 第三, 嚴格的制度是堅持 “兩個維護” 的重要保證。 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 全局性、 穩定性、 長期性。 要完善落實“兩個維護” 的制度, 健全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 完善推動黨中央重大決策落實機制, 嚴格執行向黨中央請示報告制度, 健全維護黨的集中統一的組織制度。 最后, 堅決反對分散主義、 自由主義和宗派主義, 堅決反對搞兩面派、 做兩面人。
黨的政治路線是黨在一定歷史時期根據社會主要矛盾制定的總方針, 是制定各項具體方針政策的根本指南。 它規定著黨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任務, 決定黨的全部活動, 也決定著黨的建設的方向和基本內容。 我們黨百年政治建設歷程表明, 制定并貫徹正確的政治路線, 關系黨的生命, 是根本的政治建設; 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緊緊圍繞黨的政治路線這個核心要義來展開。
我們黨成立后, 逐步在實踐中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黨的二大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標。 黨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思想。 黨的四大提出了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思想。 大革命失敗后, 黨提出了武裝斗爭思想。 1939 年 10 月, 毛澤東在 《〈共產黨人〉 發刊詞》 中深刻闡述了黨的建設必須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聯系的原理。 同年12 月, 毛澤東在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一文中, 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內容。 1948 年, 他在 《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 中完整地表述了總路線的內容。 同時, 黨把自身建設同統一戰線與武裝斗爭緊密地聯系起來, 確保黨成為中國革命的堅強領導核心, 從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
新中國建立以后, 黨面臨著新的形勢和嚴峻的考驗。 黨認真貫徹七屆二中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 有條不紊地開始了建設新中國的偉大進程。 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 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 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初步發展。 在此基礎上, 中國共產黨適時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在這條總路線指引下, 我們黨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成功地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 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并順利地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這期間, 黨圍繞 “一化三改” 的任務, 加強自身的建設, 開展了 “三反” 運動和 “五反” 運動,純潔了黨的隊伍, 使廣大黨員和干部經受住了執政的考驗, 黨的組織迅速發展壯大, 黨領導的事業蓬勃發展。
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 在正確分析了黨所面臨的新形勢、 新矛盾和新任務的基礎上, 制定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路線, 這就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發展生產力, 實現工業化, 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 與此同時, 為了保證黨對社會主義事業的正確領導和政治路線的貫徹執行, 黨的八大提出了加強執政黨建設的方針和任務, 強調要堅持事實求是、 群眾路線和民主集中制, 反對主觀主義、 官僚主義和個人崇拜。 實踐證明, 這條政治路線是符合實際的, 代表了黨在政治建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由于黨的建設緊密聯系黨的中心任務展開, 從而使黨內政治生活正常, 黨在思想上政治上高度統一, 黨在群眾中威信很高, 黨的組織發展也很快。 遺憾的是, 從 20 世紀50 年代后期開始,這條正確路線沒有在實踐中堅持下去, 在實際上轉向以階級斗爭為中心, 從而使黨的事業和黨的建設遭受嚴重挫折。
1978 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上來的決策, 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 并明確指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加強黨的建設。 黨的十二大明確提出了 “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堅強核心” 的目標, 這就把黨的建設同黨的中心任務緊密聯系起來。 在認識國情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 1987 年黨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統闡明了社會主義初階階段理論, 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中心、 兩個基本點” 的基本路線。 會議明確強調, 黨的建設問題從來是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新時期黨的一切工作, 都必須保證黨的基本路線的貫徹執行。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既緊緊抓住了中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 又體現了運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 全面推動歷史進步, 實現民富國強、 民族振興的要求。 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 人民的幸福線”⑥。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發展迅速, 成就舉世矚目, 這證明黨的路線、 方針、 政策是正確的。 鄧小平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 動搖不得。”⑦
改革開放以來, 黨緊緊圍繞基本路線堅持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 無論遇到什么干擾, “我們黨都教育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保持清醒頭腦, 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基本路線上來,從而使黨的基本路線日益深入人心, 全黨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不斷增強”⑧。 這正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反復強調, “我們在實踐中要始終堅持 ‘一個中心、 兩個基本點’ 不動搖, 既不偏離 ‘一個中心’, 也不偏廢 ‘兩個基本點’。”⑨黨的十九大指出,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沒有改變我們對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 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 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 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條黨和國家的生命線、 人民的幸福線。
百年以來, 黨的政治建設經歷了 “密切聯系─偏離─回歸密切聯系” 政治路線這一演進歷程。 歷史表明, 加強執政黨政治建設, 首先必須確立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 同時要密切聯系黨的政治路線進行黨的建設, 惟有如此, 才能保證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其主要啟示是:
第一, 黨的政治路線決定著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的成敗。 只有制定出符合國情、 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路線, 黨才能團結帶領人民為共同目標奮斗,黨的領導才能堅強有力, 黨的事業就會興旺發達。第二, 正確的政治路線是遵循一定歷史階段的國情和主要矛盾制定出來的,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都是在把握國情和主要矛盾的基礎上制定的, 也是正確的。 否則, 就會犯 “以階級斗爭為綱” 那樣的錯誤。 第三, 黨的建設必須密切聯系黨的政治路線, 確保黨的路線貫徹執行。 列寧曾指出: 問題在理論上解決和實際的貫徹是有區別的。“理論和實踐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從實踐上解決這個問題和在理論上解決這個問題決不是一回事。”⑩黨的八大曾提出了正確的政治路線, 但后來在實踐中背離了這一路線, 導致黨的事業遭受挫折。 最后, 政治路線確定后, 干部是決定因素。 必須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 突出政治標準, 提拔重用全面貫徹黨的路線、 忠誠干凈有擔當的干部。
民心向背, 決定著一個政黨、 一個政權命運的興衰。 從根本上說, 政治問題主要是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 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 政黨是以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為主要目標的政治組織, 而這樣的目標能否實現, 最根本、 最重要、 最關鍵的因素是民心。 習近平強調: “加強黨的政治建設, 要緊扣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 把贏得民心民意、 匯集民智民力作為重要著力點。”?這是百年來我們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經驗之一。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那天起, 就沒有自己的私利。 黨的二大旗幟鮮明地宣告, 黨是 “為代表中國無產階級及貧苦農人群眾利益的先鋒隊”, “要‘到群眾中去’, 要組成一個大的 ‘群眾黨’”。 革命戰爭年代, 黨領導人民打土豪、 分田地; 領導人民堅持抗戰、 打敗日本帝國主義; 領導人民打敗蔣介石、 建立新中國, 等等。 這都是為廣大人民的利益而斗爭, 因而贏得了人民的擁護與支持。 堅定站穩人民立場, 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法寶。
執政以后, 黨有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條件,但黨內的驕傲情緒、 脫離群眾的危險以及官僚主義習氣, 有可能滋長。 為此, 黨中央于 1950 年和1951 年在全黨進行整風和政黨, 純潔了黨的隊伍,密切了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 1956 年, 黨的八大從新的高度強調了執政黨必須堅持群眾路線, 并把反對官僚主義提到能否真正貫徹群眾路線的高度來認識, 提出了克服官僚主義的各種措施。 這為黨團結帶領人民順利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事業提供了保證。
1978 年12 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順應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實現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鄧小平反復強調, 一定要取信于民, 把人民 “高興不高興、 滿意不滿意、 贊成不贊成、 答應不答應”作為黨制定各項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 1990 年, 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作出 《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 2001 年, 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 要求全黨講學習、 講政治、 講正氣, 堅持密切聯系群眾, 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2004 年,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了 《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黨要實現好, 維護好, 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由于我們黨 “真誠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緊緊依靠人民, 最廣泛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主動性、創造性, 從人民中汲取智慧, 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 使黨得到人民充分信賴和擁護, 始終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凝聚起強大力量、 提供根本政治保證”?。
2016 年7 月, 習近平指出: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黨與人民風雨同舟、 生死與共, 始終保持血肉聯系, 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 正所謂 ‘得眾則得國, 失眾則失國’。”?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首先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 繼而在全黨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 著力解決 “四風” 問題, 再接著開展 “三嚴三實” 專題教育、 推動 “兩學一做” 學習教育、“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主題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同時堅定不移地反對和懲治腐敗, 推動黨風政風為之一新, 黨心民心為之大振。
百年以來, 黨群關系經歷了 “健康發展─發生偏差─恢復和發展─良性互動” 的演進歷程, 其中主要的歷史啟示是: 第一,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中國共產黨的根基、 血脈和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 無論是打破一個舊世界, 還是建設一個新世界, 黨都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 只有獲得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黨才發展壯大。 否則, 無論它是怎樣的先進, 組織得如何好,也必將陷于滅亡。 第二,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 人的問題, 是檢驗一個政黨、 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 共產黨人的最高利益和核心價值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幸福。 只有真正為人民謀福利, 黨才能贏得民心民意, 才能緊緊依靠人民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驚天動地的偉業。 第三, 贏得民心民意, 絕不能停留在口頭上, 必須落實到工作和行動中。 黨的干部應把工作重心下移, 深入基層, 傾聽群眾呼聲, 反映群眾意愿。 虛心向群眾學習, 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問政于民、 問計于民、 問需于民, 在群眾中汲取養分和智慧, 帶領群眾為創造美好生活奮斗, 不斷加強黨的群眾基礎。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是黨的政治建設中的根本性、 基礎性問題, 關乎黨的生死存亡。 黨的政治建設百年歷史表明, “什么時候黨內政治生活正常健康, 我們黨內就風清氣正、 團結統一, 充滿生機和活力, 黨的事業就蓬勃發展; 反之, 就弊病叢生、人心渙散……給黨和人民事業造成嚴重損失。”?
黨成立之初, 就對組織原則、 組織機構、 黨員條件和入黨手續等作出了明確規定, 使黨內政治生活有了良好的開端。 1929 年6 月, 在周恩來主持起草的 《組織問題決議案》 中, 明確提出 “加強黨內政治生活” “提高黨內政治生活” 等提法。 1929 年12 月, 毛澤東明確提出 “黨內生活要政治化、 科學化”。 然而, 由于黨內 “左傾” 錯誤占主導地位,破壞了黨內正常的政治生活。 直到遵義會議的召開, 黨內政治生活才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經過延安整風運動, 在黨內逐步形成了實事求是、 理論聯系實際、 密切聯系群眾、 批評與自我批評等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規范, 黨內政治生活形成了民主、 團結、 和諧的良好氛圍。 解放戰爭時期, 黨中央決定建立報告制度、 健全黨委制度, 為嚴格黨內政治生活提供了制度保證。
新中國成立之初, 全黨風清氣正, 充滿生機和活力, 黨內政治生活正常健康。 1954 年, 黨的七屆四中全會揭露和批判了高崗等人的反黨分裂活動,通過了 《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 維護了團結統一, 提高了黨的戰斗力。 1956 年, 黨的八大突出強調黨內政治生活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和 “懲前毖后, 治病救人” 的原則。 1957 年, 毛澤東在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中, 提出了正確處理黨內矛盾的公式: “團結—批評—團結”。 不久,毛澤東又提出了黨內政治生活總目標, 他指出:“我們的目標, 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 又有統一意志、 又有個人心情舒暢、 生動活潑, 那樣一種政治局面。”?然而,1957 年反右傾斗爭擴大化之后, 黨內個人專斷作風和個人崇拜開始盛行, 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 黨內政治生活出現了不正常、 不健康的傾向。 1962 年召開的 “七千人大會” 試圖糾正黨內政治生活存在的問題, 但終究未能扭轉局面。 這樣,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內政治生活的良好開局由此中斷。 在 “文化大革命” 期間, 黨內政治生活混亂無序, 黨領導的事業也遭受破壞。
改革開放以來, 黨在深刻總結黨內政治生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 推動黨內政治生活邁向制度化、規范化、 科學化發展軌道。 1980 年, 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 《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對于當時恢復和健全黨內民主、 維護黨的集中統一, 嚴肅黨的紀律、 促進黨的團結, 實現政治上、思想上、 組織上、 作風上的撥亂反正, 實現全黨工作中心的轉移、 發揮了重要歷史作用”。?此后, 逐步恢復和完善黨的各級組織的民主生活會制度, 推進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 恢復了黨員權利的規定, 健全黨委會和集體領導制度等, 黨內激發出勃勃生機和創造力。
新時期, 黨一方面從制度方面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 1990 年, 中共中央印發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 第一次提出 “黨內生活制度化” 的范疇和任務。 圍繞這一任務, 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黨內生活的制度和法規, 如 《關于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的若干規定》 《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 (試行)》《關于提高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質量的意見》 《關于改進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的若干意見》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 (試行)》 《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 《中國共產黨黨和國家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 等。 這些文件和條例的頒布實施, 有力推動了黨內政治生活的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 黨通過集中教育活動, 解決黨內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如 1998—2000 年的 “三講” 教育活動、 2005—2006 年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 2008—2010 年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教育活動, 有效克服黨內政治生活重中的不良傾向, 提高黨內政治生活的實效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提出,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 黨要管黨, 首先要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 從嚴治黨, 首先要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黨中央把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身體力行、 率先垂范, 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堅持思想建黨同制度建黨緊密結合, 開展一系列集中教育活動, 嚴厲懲治腐敗, 黨內政治生活展現新氣象, 為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證。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專注研究全面從嚴治黨問題, 通過了 《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 是新時期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大戰略舉措。
綜上可知, 黨內政治生活有一個 “探索—健康正常—混亂無序—制度化、 規范化、 科學化” 的演進過程, 其主要啟示是: 第一, 涵養政治生態首先要匡正選人用人風氣。 選什么人是風向標, 必須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 發揮好領導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 “努力形成層層擔當、 人人擔當、 共同擔當的局面”?。 第二, 黨內政治生活是鍛煉黨性、 提高思想覺悟的熔爐。 要貫徹落實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 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 時代性、 原則性、 戰斗性, 讓黨員、 干部在黨內政治生活中經常接受政治體檢, 增強政治免疫力。 第三, 政治文化是黨內政治生活的靈魂, 必須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 讓黨所倡導的理想信念、 價值理念、 優良傳統深入黨員干部的思想和心靈。 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弘揚和踐行忠誠老實、 公道正派、 實事求是、 清正廉潔等價值觀, 以良好政治文化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馬克思指出: “我們現在必須絕對保持黨的紀律, 否則將一事無成。”?理想堅定、 紀律嚴明是黨不斷走向勝利的力量所在。 在黨的紀律體系中, 政治紀律是最根本、 最重要的紀律。 黨的政治建設歷史證明, 只有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 才能確保全黨在政治立場、 政治方向、 政治原則、 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為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提供根本保證。
黨的一大黨綱明確規定: “入黨者必須與反對本綱領的黨派和集團斷絕一切關系”。 這是黨的首項政治紀律。 1927 年4 月, 黨的五大正式設立中央紀律檢查機構——中央檢查委員會。 1927 年11 月,黨中央通過了 《政治紀律決議案》, 這是中共黨史上嚴明政治紀律的文件。 1929 年, 古田會議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這是一條最重要的政治紀律。 1936 年, 鑒于張國燾破壞紀律的行為, 黨中央重申了 “四個服從”, 將 “四個服從” 作為重要政治紀律加以強調。 1938 年, 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就中央委員會和各級黨部的工作規則與紀律作出決定,有力地保證了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 1945 年, 黨的七大黨章明確規定: 在黨內不容許有離開黨的綱領和黨章的行為, 不能容許有破壞黨紀、 向黨鬧獨立性、 小組織活動及陽奉陰違的兩面行為。 這一系列舉措在黨的政治紀律建設史上, 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之后, 黨的執政地位對黨的政治紀律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1949 年11 月, 黨中央下發《關于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 決定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委員會。 中央及各級紀律委員會的建立, 標志著黨內開始了有組織的系統監督。 1954 年, 黨的七屆四中全會從思想上、 政治上和組織上批判了分散主義的錯誤, 進一步嚴肅了黨的政治紀律。 1956 年, 黨的八大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 強調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 要求全黨必須服從黨的統一領導, 鞏固黨的團結, 維護黨的統一。 嚴明的政治紀律為黨執政后順利開展各項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證。 但是, 從20世紀50 年代中后期開始, 由于種種原因, 黨的政治路線發生偏離, 黨的政治紀律被嚴重扭曲。 特別是發生了 “文化大革命”, 導致無政府主義思潮泛濫, 搞亂了黨的指導思想, 嚴重破壞了民主集中制, 敗壞了黨的作風, 破壞了黨的紀律, 降低了黨的威信和凝聚力。?
改革開放以來, 黨中央及時恢復成立了中央和地方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 開始了黨的政治紀律建設的新局面。 1982 年, 黨的十二大將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寫入黨章, 四項基本原則成為全黨必須遵守的重要政治紀律。 1989 年, 中紀委發出 《關于嚴明黨的政治紀律, 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通知》,要求全黨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 自覺與黨中央保持一致。 與此同時, 根據黨的中心任務的變化和新的歷史特點, 黨中央先后修訂和出臺了 《關于黨員干部必須同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的通報》 《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 《關于共產黨員必須嚴格遵守黨章的通知》 《關于旗幟鮮明地同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作斗爭的通報》 《關于領導干部報告個人重大事項的規定》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列》等文件, 使黨的政治建設有章可循、 有規可依, 為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 提供了有力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 面對黨的領導弱化, 紀律松弛等問題,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嚴明黨的政治紀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開啟了黨的政治紀律建設新局面。 習近平強調, 加強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 嚴明黨的紀律, 首要的是嚴明政治紀律。 遵守黨的政治紀律, “最核心的, 就是堅持黨的領導, 堅持黨的基本理論、 基本路線、 基本綱領、 基本經驗、 基本要求, 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自覺維護中央權威”?。 加強政治紀律建設, 一是要健全完善制度; 二是要深入開展紀律教育; 三是要狠抓執紀監督; 四是養成紀律自覺。 這一系列論述為新時代黨的政治紀律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實踐中, 一方面, 中共中央修訂和出臺了 《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 《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若干規定》 等文件, 實現了黨內法規建設的與時俱進, 確保黨內政治生活有規可依、 有章可循。 另一方面, 嚴肅查處了薄熙來、周永康、 孫政才、 徐才厚、 郭伯雄、 令計劃等嚴重違紀的高級領導干部, 維護了黨的政治紀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與此同時, 還開展了一系列學習教育活動, 增強了黨員干部的政治紀律觀念, 提高了全黨遵守黨的政治紀律的自覺性。
百年來, 黨的政治紀律建設的主要歷史啟示是: 第一, 全面從嚴治黨, 根本在于嚴明黨的政治紀律。 習近平指出: “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是黨最根本、 最重要的紀律, 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是遵守黨的全部紀律的基礎”?。 從嚴治黨, 最根本就要靠嚴明黨的政治紀律。 第二, 嚴明黨的政治紀律, 必須一手抓制定完善, 一手抓貫徹執行。 要繼續制定完善黨內法規, 構建以黨章為根本、 若干配套黨內法規為支撐的黨內法規體系。 同時, 還要狠抓政治紀律的貫徹執行, 堅持紀律面前人人平等,執行紀律沒有例外, 堅決查處各種違反政治紀律的行為, 防止出現 “破窗效應”。 第三, 領導干部要在嚴守黨的政治紀律方面為廣大黨員作表率, 各級黨組織都要擔負起執行紀律和規矩的主體責任, 敢抓敢管, 使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
注釋:
① 《毛澤東文集》 第 7 卷, 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403 頁。
② 《毛澤東文集》 第 8 卷, 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305 頁。
③ 《鄧小平文選》 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266 頁。
④?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下)》,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8 年版, 第584、 406 頁。
⑤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2 卷, 外文出版社 2017年版, 第 188 頁。
⑥ 本書編寫組: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年版, 第102 頁。
⑦ 《鄧小平文選》 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370 頁。
⑧ 習近平: 《改革開放30 年黨的建設回顧與思考》,《學習時報》 2008 年 9 月 28 日。
⑨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 第11 頁。
⑩ 《列寧全集》 第 42 卷, 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44 頁。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 3 卷, 外文出版社 2020年版, 第 95 頁。
? 胡錦濤: 《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 第18 頁。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 《 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年版,第 169、 37、 47—48、 42、 96、 116 頁。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第 10 冊,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429—430頁。
?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9 卷, 人民出版社 1972版, 第 413 頁。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中國共產黨歷史》 第2卷下冊, 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年版, 第97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