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軍杰 王文浩
婦女解放是黨成立以來極為關注的重要論題,正如習近平所說: “在革命、 建設、 改革各個歷史時期, 我們黨始終堅持把實現(xiàn)婦女解放和發(fā)展、 實現(xiàn)男女平等寫在自己奮斗的旗幟上, 始終把廣大婦女作為推動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始終把婦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領導我國婦女運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發(fā)展道路。”①大革命時期是黨領導婦女解放運動的重要階段, 在此期間形成了一系列相對完備的理論成果,奠定了黨在領導婦女解放工作中的總基調。 尋本溯源, 探析大革命時期黨領導婦女解放運動的實踐歷程, 總結相關經(jīng)驗, 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大革命時期, 黨領導的婦女解放運動有深厚的理論、 現(xiàn)實和歷史淵源。 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解放理論所揭示的婦女群體受壓迫根源和解放路徑, 為黨在大革命時期領導婦女解放運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方法論參考。 同時, 中國婦女群體所受的性別壓迫由來已久, 封建宗法社會遺留的性別歧視根深蒂固, 而資本主義新式工廠的產生發(fā)展和包括女工在內的工人無產階級隊伍生成壯大, 又給勞動婦女群體帶來了新的階級壓迫, 促使其尋求徹底解放的需要漸次強烈。 再者, 維新運動以來, 中國婦女運動的實踐也為大革命時期黨領導婦女解放運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重要參考和經(jīng)驗借鑒。
( 一) 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是黨領導婦女解放運動的方向指引
恩格斯在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 一文中高度贊揚傅立葉關于婦女解放的思想, 強調“在任何社會中, 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②, 肯定了廣大婦女打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社會關系, 尋求解放的正義性和必然性。恩格斯另在 《家庭、 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中闡述了廣大婦女處于 “家庭奴隸” 地位的原因, 即隨著專偶制個體家庭的產生, 妻子料理家務的活動淪為與社會不再相關的 “私人的服務”。 在家庭領域內,大多數(shù)情形下丈夫承擔著維持家庭經(jīng)濟來源和贍養(yǎng)家庭的責任, 這種經(jīng)濟上的強勢地位就使得 “丈夫占據(jù)一種無須任何特別的法律特權加以保證的統(tǒng)治地位”, 妻子相對于丈夫來說, 便相當于無產階級比之于資產者之間的關系③, 而要改變這種不對等的家庭關系, 就必須在社會層面進行變革。 總的來說, 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解放理論主要是從社會經(jīng)濟的現(xiàn)實視角來研究婦女解放問題, 揭示出婦女群體被壓迫和奴役的經(jīng)濟根源, 跳脫出資本主義框架內女權斗爭的狹隘視野, 在致力實現(xiàn)無產階級解放的過程中探討婦女解放的可能, 為黨領導婦女解放運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路徑引領。
( 二) 中國婦女倍受壓迫的社會地位是黨領導婦女解放運動的現(xiàn)實基礎
一方面, 數(shù)千年封建宗法社會的遺毒和舊式禮教的戕害, 在國人心中埋下了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 “夫為妻綱” 等性別歧視觀念, 這種對性別的成見在社會活動和政治參與等層面有較為明顯的反映,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鮮有女性自主參政、 經(jīng)商的成功案例, 而往往生活在男性的陰影之下。 1922年, 中共二大 《關于婦女運動的決議》 對當時中國婦女群體的生活狀況和社會形象進行了較為貼切的刻畫, “全國所有的婦女, 都還拘囚在封建的禮教束縛之中”, 至于政治、 經(jīng)濟和教育上的權利缺失,“乃是全國各階級婦女的普遍境遇”④, 揭示出性別歧視觀念在中國婦女生活中的深刻影響。 另一方面, 近代以來, 國際上殖民主義、 資本主義因素不斷侵入中國, 破壞了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和經(jīng)濟結構, 一大批新式工廠的興建與投產, 催生出數(shù)以百萬計的無產階級工人隊伍, 其中不乏女工和童工,致使中國廣大勞動婦女在承受性別歧視和壓迫的同時, 又要接受資本家的剝削, 甚至在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中超負荷勞作, 卻只能取得比男工更少的報酬。總之, 性別和階級的壓迫相互交織, 是對中國婦女生存狀況的重要概括, 也是大革命時期黨領導婦女解放運動的現(xiàn)實基礎。
( 三) 黨領導婦女解放運動是中國婦女運動歷史實踐的必然要求
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后, 先覺的國人在反思國家衰微緣由的過程中, 一部分維新知識分子將視野聚焦到婦女群體, 認為中國女性身體瘦弱且學識淺薄,不利于后代的成長成才, 將國家貧弱的原因歸結于此, 提出興女學、 廢纏足等主張, 以使廣大婦女成為男性的 “賢內助”, 承擔起對種族和國家的母性職責。 辛亥革命時期, 知識女性將 “爭國權” 置于“爭女權” 之先, 把女權的伸張與實現(xiàn)國家富強聯(lián)系起來, 直接投身革命, 參與現(xiàn)代文明國家的建構。 新文化運動時期, 以男性為主體的啟蒙知識分子, 倡導破除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束縛, 并援引西方女權運動的思想資源以塑造女性獨立的人格。 這些努力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國女性個人的覺醒, 但以男性為主導的、 關注社會上層的女權運動, 難以推動社會制度的相應變革, 故而收效甚微, 甚至會拖拉中國婦女運動陷入 “破舊難以立新” 的困境之中。 中共二大 《關于婦女運動的決議》 作為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指導中國婦女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 提出了黨領導婦女解放運動的階段性奮斗目標和實踐方略⑤, 把階級解放與民族解放視作實現(xiàn)婦女解放的時序前提和重要基礎, 為中國婦女解放事業(yè)指明了方向。
大革命時期黨在主體塑造、 組織建設、 工作方式以及婦女教育和宣傳方面, 對如何領導婦女解放運動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效實踐, 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與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實際相結合, 制定了構建以勞動婦女為主體、 非勞動婦女廣泛參與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 動員廣大婦女參加國民革命的婦女工作方針, 明確將婦女解放運動納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 走向通過廢除私有制、 推翻舊的社會制度、 進而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婦女解放道路。
( 一) 在主體塑造方面, 黨高度重視婦女解放運動的骨干培養(yǎng), 注重動員和發(fā)動群眾, 夯實勞動婦女群體在尋求解放中的主體地位
首先, 積極發(fā)動勞動婦女群體參加婦女解放運動。 1925 年, 中共四大 《對于婦女運動之決議案》指出, 黨領導的婦女運動應該以工農婦女群體為骨干, 切實代表工農婦女的利益, “并在宣傳上抬高工農婦女的地位, 使工農婦女漸漸得為婦女運動中的主要成分”⑥。 強調工農婦女群體, 即勞動婦女群體在婦女解放運動中的主體地位, 呼吁在婦女解放運動中充分發(fā)揮勞動婦女群體的能動作用。
其次, 在重視發(fā)動群眾的同時引導女學生群體參加婦女解放運動。 1926 年, 中共第三次中央擴大執(zhí)行委員會議通過 《婦女運動決議案》, 認為當時黨在領導婦女解放運動中的一個偏誤, 即以往黨多是利用國民黨的婦女部、 婦女協(xié)會和各界婦女聯(lián)合會等機關去開展工作和號召群眾, 但在這一過程中, 卻較少能打入群眾中去團結群眾、 發(fā)動群眾和取得群眾, 而只是占據(jù)這些機關, 形成了一種 “機關運動”,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 “要根本注意群眾的工作”。⑦同時, “女學生運動亦極重要”, 因為女學生群體既是開展女工運動的一種工具, “又是打破宗法社會的思想習慣之唯一動力”⑧, 需大力動員女學生群體進入革命隊伍, 參加婦女解放運動。
最后, 派遣婦女干部留學蘇聯(lián)培養(yǎng)婦女解放運動的人才骨干。 大革命時期及之后, 黨多次選派婦女干部赴蘇聯(lián)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和莫斯科中山大學等處學習革命理論和先進知識。 其中, 在東方大學學習的包括向警予、 蔡暢、 侯玉蘭、 張穎、朱華亭等; 在中山大學進修的有楊之華、 夏之栩、趙世蘭、 李文宜、 劉亞雄、 錢瑛等。 概言之, 黨通過選派大量婦女干部赴蘇學習, 為大革命時期的婦女解放運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
( 二) 在組織建設方面, 黨主張要加強無產階級的內部團結, 并與其他一切可能聯(lián)合的社會團體與非勞動婦女群體結成聯(lián)盟、 進行合作
一方面, 妥善處理工人階級內部的性別歧視等問題。 大革命時期, 黨正確分析了男女工人在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對立隔閡的歷史根源和經(jīng)濟因素, 即宗法社會的遺害, 衍生出男工輕侮女工的成見與陋習。 而資本家對于更高經(jīng)濟利益的追求, 又會選擇成本較低的女工進行勞作, 從而使得女工搶占了男工的就業(yè)機會, 男女工人之間遂出現(xiàn)為生存而進行的博弈, 松動了工人階級的團結。 1923 年, 中共三大 《婦女運動決議案》 要求通過宣傳教育的方法,在滌除宗法社會殘留于男工頭腦中輕蔑女工的不良習慣的基礎上, 號召男女工人親密團結, 以消解工人階級內部出現(xiàn)的分裂。⑨
另一方面, 引導勞動婦女運動與一般婦女運動的合作共進。 中共三大 《婦女運動決議案》 正確分析了勞動婦女運動與一般婦女運動的互補性, 提出要扭轉婦女解放運動中的關門主義傾向, 相對緩和婦女運動中階級的、 主義的色彩, 重視 “小姐太太, 或女政客們” 的力量, 在發(fā)展勞動婦女運動的同時, 積極指導和聯(lián)合諸如女權運動、 廢娼運動等一般婦女運動, 引導廣大婦女參加國民革命⑩, 為大革命時期, 建立和發(fā)展婦女運動聯(lián)合戰(zhàn)線奠定了思想和策略基礎。 換言之, 該決議案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黨領導婦女解放運動的工作方針從激進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向聯(lián)合全國各階級和階層婦女群體進行國民革命的轉變。 中共四大 《對于婦女運動之決議案》 科學分析了不同婦女運動主體的家庭經(jīng)濟背景與其行為取向之間的關系?, 為進一步完善婦女解放運動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指明了方向, 推動勞動婦女運動與一般婦女運動的協(xié)同發(fā)展。
( 三) 在工作方式方面, 黨通過多種途徑深入各類婦女群體, 發(fā)展相關組織, 有計劃地引導廣大婦女參與罷工、 罷課、 罷市等運動, 配合國民革命
第一, 動員女學生群體通過組建學生社團、 發(fā)動學潮等形式參加婦女解放運動。 向警予認為, 教育作為政治的副產物, 一直以來深受政治的影響與支配, 只有實現(xiàn)徹底的政治革命與教育革新, 方能消解政治上反動勢力對教育的侵擾?, 號召廣大青年女學生關心政局大勢, 致力教育革新運動。
第二, 發(fā)動女工群體建立運動同盟, 舉行爭取自身利益和解放的罷工。 1925 年1 月, 向警予在 《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在中國婦女運動中的地位》 一文中提出, 中國婦女將自己從壓迫下解放出來的唯一辦法, 即是 “集中自己的勢力”, 建立起能夠按照同一目標實行統(tǒng)一指揮的全國集中統(tǒng)一的婦女組織, 進行面向自由、 平等和解放的 “團結奮斗”。?1925 年4 月29 日, 黨領導下的全國各界婦女聯(lián)合會成立, 為后續(xù)的婦女解放運動順利開展提供了前提和組織基礎。 1925 年 5 月 30 日, “五卅慘案”爆發(fā), 在黨的組織和領導下, 6 月1 日, 上海爆發(fā)了20 余萬工人參加的總罷工運動, 其中女工人數(shù)高達十余萬?, 充分顯示了女工群體在反帝愛國斗爭和婦女解放運動中的主力軍地位。 1926 年北伐戰(zhàn)爭開始后, 黨領導和發(fā)動多次女工運動, 策應和支持國民革命進程。 1927 年 3 月 21 日, 在中共江浙區(qū)委和上海總工會的組織領導下, 上海爆發(fā)了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 “男女工人赤手沖鋒, 將全體警察繳械”, 包括女工在內的 “全體三萬工人” 通過暴動奪取反動軍警武裝, 取得勝利?, 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革命的發(fā)展。
第三, 重視并引導農婦解放運動的發(fā)展。 大革命時期, 黨依據(jù)農民占大多數(shù)的具體國情, 將農婦運動作為勞動婦女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實踐引領和方向引導, 力圖發(fā)動廣大農村婦女群體, 以支持婦女解放運動全局的共進發(fā)展。 中共四大 《對于婦女運動之決議案》 要求, 凡是在黨開展農民運動的地方, 都要重視做農村婦女運動的準備工作。?五卅運動之后, 黨越來越重視農村婦女解放運動在婦女解放運動全局中的地位, 通過在農村地區(qū)開展包括農婦群體在內的農民運動和理論宣教, 激發(fā)廣大農村婦女的革命熱情。 北伐戰(zhàn)爭開始后, 農村婦女解放運動漸趨高漲, 廣大農村婦女不僅積極參加農協(xié), 直接參與斗地主、 燒田契和游行示威等活動,而且還猛烈抨擊舊式封建宗法禮教制度, 身體力行宣傳婦女解放思想。 1927 年, 毛澤東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指出, 在農民運動蓬勃興起的地方,當?shù)剞r村婦女也緊跟著組織起鄉(xiāng)村女界聯(lián)合會?,展現(xiàn)出農村婦女群體參加婦女解放運動的高昂熱情與現(xiàn)實可行性。
( 四) 在婦女教育和宣傳方面, 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 創(chuàng)辦進步報刊, 設立補習學校, 進行解放意識、 革命意識和文化素質的教育, 提高婦女群體的思想境界和斗爭覺悟
其一, 創(chuàng)辦一系列廣大婦女喜聞樂見、 能夠起到思想引領作用的報刊雜志。 中共三大 《婦女運動決議案》 提出, “要在全國婦女運動中樹立一精神的中心, 應創(chuàng)辦一種出版物, 以指導并批評日常的婦女生活及婦女運動。”?運用專門性的宣傳刊物,進行婦女解放運動的實踐指導和理論宣傳。 1923 年8 月, 邵力子主編 《婦女周報》 創(chuàng)刊, 該刊結合社會實際, 分門別類研究婦女問題, 評論和闡釋與婦女群體有關的各類現(xiàn)實問題, 吸引眾多婦女組織和社會團體投身到婦女解放運動中去。 1924 年1 月,鄧穎超等在天津創(chuàng)辦了全國第一份由婦女主辦的報紙 《婦女日報》, 專門探討和回應婦女問題, 以啟發(fā)廣大婦女思考所處社會地位和所受壓迫情況, 激發(fā)參加革命和解放運動的內生動力。 此外, 《婦女之友》 《勞動與婦女》 等報刊雜志也從參政、 教育和就業(yè)等多方面擴展了婦女群體認清社會現(xiàn)實的渠道, 在不同程度上昭彰了女性主體意識, 同時也擴大了黨的政治主張與婦女解放思想的社會影響力。
其二, 提高辦刊質量和期刊雜志的影響力。 在宣傳刊物的內容擇選與編排上, 黨針對當時多數(shù)婦女刊物所載文章出現(xiàn)的由于過于理論化和政治化,而脫節(jié)于廣大婦女現(xiàn)實需要的不良傾向, 倡導刊物雜志的群眾化發(fā)展方向, 以更好引領婦女群體的思想發(fā)展和觀念更新。 《婦女運動決議案》 強調, 日漸增多的婦女出版物, 其內容呈現(xiàn)不是千篇一律,便是太過政治化, 或者是太過籠統(tǒng)的理論化, “而很少能真正代表婦女本身說話, 表現(xiàn)婦女的真正痛苦和實際要求”?。 要求各類面向婦女群體的報刊雜志優(yōu)化和調整辦刊風格, 堅持實事求是的問題導向, 以大眾化、 科學化的內容呈現(xiàn)提高刊物在婦女群體中的感召力。
其三, 通過設立補習學校、 組織紀念活動等進行宣傳教育。 大革命時期, 黨針對廣大女工革命熱情高漲但理論素養(yǎng)不足的困境, 動態(tài)結合女工群體的工作要求和生活習慣, 通過設立平民女校、 補習夜校等形式, 宣講革命理論和科學知識, 以培養(yǎng)和儲備婦女解放運動的專門人才和骨干力量。 1923 年7 月, 鄧穎超等在天津成立以 “救濟失學婦女, 授以普通知識及淺近技能, 使能自謀生活” 為宗旨的天津女星第一補習學校, 為黨開展女工教育提供了借鑒藍本。 隨后, 各地相繼建立了多種類型的平民女校、 勞工女學和夜校, 既提供面向平民女子的基礎性教育和科學普及, 也進行反對宗法觀念和封建禮教的革命意識灌輸。 另外, 領導和組織婦女群體參加大型紀念活動, 也是黨在大革命時期向廣大婦女進行宣傳和教育的重要形式。 黨多次組織全國性、 大規(guī)模的紀念三八婦女節(jié)等活動, 以調動和發(fā)揮廣大婦女的主體意識。
大革命時期, 黨領導婦女解放運動的實踐歷程表明, 要有效動員和引領婦女群體開展解放運動,必須要將婦女解放置于無產階級解放和黨的革命事業(yè)發(fā)展全局的框架之內, 緊密結合黨在同時期進行的勞動解放運動。 同時, 要聯(lián)系實際情況, 充分調動、 引導和保護廣大婦女在婦女解放運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激發(fā)婦女群體尋求解放的內生動力。另外, 要兼顧各個階級、 不同社會階層的婦女之特殊性開展運動, 建立廣泛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 為婦女解放事業(yè)凝心聚智。
( 一) 黨領導下的婦女解放運動要與革命事業(yè)、勞動解放運動緊密結合
婦女群體處于被壓迫地位, 有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 恩格斯 《家庭、 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出發(fā), 指出廣大婦女被剝削和壓迫的社會現(xiàn)象并不是 “自然的產物”, 而是由私有制衍生出的社會關系的產物, 直接將婦女命運與所有被壓迫者命運聯(lián)系起來, 并提出實現(xiàn)婦女解放的三個先決條件, 即 “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業(yè)中去”?、 發(fā)展現(xiàn)代大工業(yè)和實現(xiàn)私人家務勞動的社會化?, 號召廣大婦女團結起來, 聯(lián)合無產階級進行消滅私有制的革命斗爭。?毛澤東也說過, 勞動婦女的解放與整個階級的勝利是分不開的, 只有階級的勝利, 婦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大革命時期, 黨堅持把勞動婦女解放與女權運動結合起來,在動員廣大婦女參加國民革命的同時, 致力維護和改善婦女群體的切身利益與社會地位。 1924 年, 向警予 《今后中國婦女的國民革命運動》 認為, 在外國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聯(lián)合壓迫中國人民的時代,如果因循守舊地復制歐美各國女權運動的舊程式,以取得和本國男子同等地位為最終目標, 則不僅不能實現(xiàn)婦女的徹底解放, 還會拖曳廣大婦女陷入更深的 “土匪般掠奪” 的泥潭之中, 并指出 “婦女與勞工所以降居奴隸的地位” 的經(jīng)濟制度根源, 提出“婦女問題的解決, 決不是單靠婦女運動所能做到”?的觀點, 深切認識到婦女解放運動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 只有在世界革命完成和勞動解放成功之后, 才能實現(xiàn)徹底而完全的婦女解放。
( 二) 要充分發(fā)揮婦女群體在婦女解放運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唯物辯證法一貫認為, 外因僅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條件, 內因才是事物存在發(fā)展的根據(jù), 外因作用的發(fā)揮依賴于事物內因的性質和必然規(guī)律的實現(xiàn)。在婦女解放運動的實踐中, 外因指涉革命的形勢、時局的變遷等外在因素, 廣大婦女能動性的發(fā)揮則是內因的主要表征。 大革命時期, 黨通過多種方式調動、 引導和保護廣大婦女的革命積極性和斗爭主動性。 一是盡可能地滿足廣大婦女的需要, 調動婦女群體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筑牢其在婦女解放運動中的主體地位。 1927 年, 江西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 《關于農村婦女問題決議案》 提出, 在各級農民協(xié)會中設立專門領導農婦群體參加政治和經(jīng)濟斗爭的婦女部, 保障農村婦女群體的受教育權和財產繼承權, 以及一定程度的婚姻自主權?, 以求較為廣泛和深刻地動員農村婦女群體參加農民協(xié)會, 進而在大革命之中尋求自身解放。 二是進行科學知識和斗爭意識的宣傳與教育。 黨歷來重視理論武裝在革命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辦學校、 開講堂等形式培養(yǎng)婦女干部, 引導婦女運動的方向, 是黨在大革命時期領導婦女解放運動的重要經(jīng)驗。 1923 年8 月25 日,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青年婦女運動決議案》 要求, 在工會中專設為青年女工群體開辦補習學校的青年女子部, 培養(yǎng)廣大青年女工的階級自覺, 擴大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重大紀念活動為契機, 宣傳和踐行黨領導婦女解放運動的路線、 方針和政策, 也是黨提高廣大婦女斗爭意識和階級覺悟的重要法寶。 三是通過制定正確的方案策略, 取得斗爭運動的成功。 毛澤東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強調,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革命 “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那么流血犧牲便是難以避免的事情, 而盲目冒進的行動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又會極大挫傷廣大婦女的積極性。 大革命時期, 黨逐漸掌握了發(fā)動婦女運動和罷工斗爭的規(guī)律與策略, 在領導和支持河北保定直隸第二女師學潮、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等事件中, 經(jīng)過統(tǒng)籌謀劃和有序安排, 取得了寶貴的勝利, 堅定和葆育了廣大婦女尋求解放的信心。
( 三) 要兼顧各個階級、 不同社會階層的婦女之特殊性開展運動
婦女解放作為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其目的不僅在于使婦女群體擺脫階級和社會分工的壓迫, 還在于要徹底矯正性別歧視, 直至解除男權制度的壓迫, 實現(xiàn)女性同男性一起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雖然追求完全解放的價值目標趨同, 但是分屬不同階級和社會階層的婦女群體又有其特殊利益, 在行為取向和思想動態(tài)上往往會呈現(xiàn)出迥然差異, 必須經(jīng)過協(xié)調與整合才能形成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合力。 大革命時期, 黨在著力組織勞動婦女運動的同時, 也極為重視開展勞動婦女與非勞動婦女之間的聯(lián)合運動。 一是充分發(fā)動廣大勞動婦女參加婦女解放運動。 毛澤東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分析了以往革命收效甚微的原因, 指出實現(xiàn)革命成功的要求,就在于發(fā)揮工業(yè)無產階級的領導作用, 團結一切半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 正確對待搖擺不定的中產階級?, 強調勞動群眾在革命事業(yè)中的突出地位。婦女解放運動亦是如此, 充分動員勞動婦女群體,是黨在領導婦女解放運動中的成功經(jīng)驗。 二是正確引導非勞動婦女運動, 建立與勞動婦女運動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 向警予在 《中國最近婦女運動》 中將當時的中國婦女運動分為三派: 勞動婦女運動、 女權及參政運動和基督教婦女運動?, 肯定了非勞動婦女運動在上層社會中產生的一定影響, 但也揭露出源于其階級屬性的行為局限性及錯誤傾向, 指出正確引導非勞動婦女運動的緊迫性。 中共三大 《婦女運動決議案》 明確要求在非勞動婦女運動的慣常口號中, 加入 “打倒軍閥” 和 “打倒外國帝國主義” 這兩個國民革命運動的口號?, 以更好引導非勞動婦女運動與勞動婦女運動的聯(lián)合。 中共第三次中央擴大執(zhí)行委員會議 《婦女運動決議案》 進一步提出建立和維護各階級婦女及各婦女團體間聯(lián)合戰(zhàn)線的要求與注意事項, 即注重維護婦女本身的利益、 尊重婦女團體的主張和避免包辦代替及不必要的沖突?,完善和發(fā)展了黨領導婦女解放運動與建立女界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工作方法。
大革命時期, 黨結合中國社會實際,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解放理論, 在豐富和完善有關婦女解放的方法體系與價值體系的同時, 提出了推動婦女解放的切實方案, 有力支持了大革命的進程和婦女解放事業(yè)的發(fā)展, 并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 對當今中國的婦女解放事業(yè)仍有較大啟示。 在新發(fā)展階段,黨要堅持和改進對婦女解放運動的領導, 創(chuàng)新黨在婦女工作方面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發(fā)揮黨在思想引領和實踐引導上的核心作用。 通過學校教育、媒體宣傳等途徑激發(fā)婦女群體的主體意識, 建立健全廣大婦女參與經(jīng)濟、 政治等活動的平臺, 開拓其主體動力發(fā)揮的空間。 避免出現(xiàn)各種形式的 “包辦” 或 “一刀切” 的行為取向。 要在切實保障婦女群體政治權益和經(jīng)濟權利的基礎上, 鞏固和擴大統(tǒng)一戰(zhàn)線, 加強婦聯(lián)等婦女組織建設, 為婦女解放事業(yè)的發(fā)展匯聚多方力量。
注釋:
① 《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 發(fā)揮我國婦女偉大作用》, 《人民日報》 2013 年 11 月 1 日。
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3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第 784 頁。
③??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4 卷, 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 第 85、 85、 179 頁。
④⑤⑥⑨⑩???? 中央 檔 案 館 編 : 《中 共 中 央 文件選集》 第 1 冊,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88、 88、 370、 154、 154—155、 371、 373、 155、 154—155 頁。
⑦⑧?? 中央檔案館編: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 第2 冊, 中共中央黨 校出版 社 1989 年版, 第 230、 231、232、 231 頁。
???? 戴緒恭、 姚維斗: 《向警予文集》, 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 第 186、 207、 167—170、 92 頁。
??? 中華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 (1921—1927)》, 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第 308、 787、 71 頁。
??? 《毛澤東選 集》 第 1 卷 ,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32、 17、 9 頁。
? 李包庚等: 《論恩格斯的婦女觀及其時代價值》,《西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20 年第3 期。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 《毛澤東主席論婦女》, 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 第 4—5 頁。
? 劉紅、 劉光永: 《婦女運動史話》,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 年版, 第 85 頁。
? 李靜之: 《論婦女解放、 婦女發(fā)展和婦女運動》,《婦女研究論叢》 2003 年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