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類對于地球資源的掠奪,自然資源消耗產生的負面效應使得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而金融體系由于其在經濟中的中介作用(Jeucken,1999),與可持續發展接軌已成為必然趨勢。環境可持續發展需要大量的投資,而銀行是目前支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施可再生能源項目、開展綠色投資的主要融資渠道(Emtairah,2006)。
綠色信貸是刺激以綠色增長為導向的經濟催化劑,且商業銀行對于融資客戶造成的污染所具有的直接的連帶賠償和污染復原的責任正在加強(Hongwei,2003)。
商業銀行管理層已明確認識到環境因素帶來的機會及風險,雖然綠色信貸在很多國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目前只有很小比例的貸款被劃定為“綠色”,一方面是因為在國際、國家和市場層面,對于銀行業的綠色信貸沒有統一的定義(霍東升,2017)。另一方面,不同國家環保政策的側重點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本文首先通過闡述綠色信貸的發展歷程,突出我國銀行業發展綠色信貸的政策進程。綠色信貸作為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發展進程及未來發展模式的全面探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
綠色信貸起源于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可持續金融(Sustainable-Finance),兩者的含義是有區別的,綠色信貸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綠色信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于1980年通過的“綜合環境響應、賠償和責任法(CERCLA)”,商業銀行可能因為環境污染損失承擔連帶責任可能對污染造成的環境問題導致的全部賠償數額完全負責(Hongwei,2003; Weber,2008)。聯合國環境署1992年聯合100多家銀行發布《銀行業關于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聲明書》,國外學者逐步把環境問題引入到金融研究之中。Marcel H.A.Jeucken(1999)提出銀行在可持續發展經濟中的這種中介作用是定量的和定性的。Olaf Weber(2005)提出使用多層次分析整合可持續性的方法,將可持續性作為新的銀行戰略、價值驅動力、公共使命等整合到銀行信貸業務和信貸管理中。
世界主要金融機構在2002年的倫敦會議上決定創建的赤道原則(the Equator Principles,簡稱EPs),對于銀行業來說猶如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第一次確立了國際項目融資的環境與社會的最低行業標準,并發展成為行業慣例(魯政委,2018)。截至目前,已有38個國家的105個國際金融機構簽署了《赤道原則》,中國興業銀行(2008年10月31日)、江蘇銀行(2017年1月20日)、湖州銀行(2019年7月24日)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2020年2月27日)共4家銀行宣布采納“赤道原則”。
2019年聯合國大會期間,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EP FI)牽頭,包括中國工商銀行在內的全球30家銀行共同制定了《負責任銀行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Banking,PRB),來自49個國家的130家銀行成為了首批簽署銀行。其中包括中國工商銀行、興業銀行和華夏銀行等3家中資銀行(郭沛源、蔡英萃,2015)。
在我國最早涉及綠色信貸的政策是1995年由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關于貫徹信貸政策與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第一次將環境保護與銀行信貸政策相結合,要求金融機構在項目選擇和貸款安排上要優先考慮環境效益明顯的項目。2005年國務院公布的《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直接提出: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的企業,不得審批用地,并停止信貸。
這一階段是我國綠色信貸的起源階段,將環保制度與信貸政策相結合,在經濟發展中將環境保護放在更重要的戰略位置。
2007年7月《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對未通過環評審批或者環保設施驗收的項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這一政策的發布標志著綠色信貸政策的正式啟動。2009年《關于進一步做好金融服務支持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對符合國家節能減排和環保要求的企業和項目按照“綠色信貸”原則加大支持力度。
這一階段是我國綠色信貸的起步階段,央行、銀監會及環保總局聯合發文,一方面在信貸審批流程中明確了環保項目的政策傾向性,另一方面對銀行信貸產品在環保項目中的創新提出新的要求。
2012年,銀監會發布了《綠色信貸指引》,第一次從制度上明確要求銀行業進行綠色信貸報告及信息披露,可以說是推動綠色信貸政策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2013年,中國銀監會制定了《綠色信貸統計制度》,要求各家銀行正式上報半年度綠色信貸統計表。2015年《能效信貸指引》明確能效項目準入要求,擴大能效信貸融資來源。
自此,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業務的開展得到了明確指引,并制定了相應的評價指標及監管政策,從而形成了綠色信貸政策框架并在我國開始廣泛推廣。
2016年《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通過申請財政貼息支持并探索通過再貸款和建立專業化擔保機制等措施大力發展綠色信貸。該《指導意見》政策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將成為全球首個建立較完整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國家。2019年3月頒布的《綠色產業指導名錄》則是將綠色環保、低碳節能產業的標準和范圍進行更為清晰的界定與劃分,進一步補充完善了定性、定量的標準方法與指標評價體系,幫助綠色信貸實現更為精準的投放。
綠色信貸是國家及商業銀行通過信貸手段支持新能源、節能環保、污染防治項目,調控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產業的一種金融調控工具,目前在我國綠色金融的融資結構中綠色信貸占總體綠色融資規模的比例在90%以上。隨著我國一系列綠色信貸業務相關政策法規的相繼發布,從銀保監會公布的綠色信貸統計數據來看,我國綠色信貸已進入穩步增長階段,且信貸質量整體良好,不良率遠低于各項貸款整體不良水平。(如表1所示)
隨著我國綠色信貸政策的不斷推進,各家銀行也陸續建立了綠色信貸規章制度,尤其是專門針對“兩高一剩”行業的控制性政策及針對節能減排項目的支持政策的差異化信貸政策。多數銀行信貸流程開始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編制各自的綠色信貸授信政策指引,明晰綠色信貸重點支持方向與領域,致力于研發綠色信貸產品,并將環境與社會風險控制貫穿盡職調查、授信審批、貸后管理、報告制度等信貸業務全流程中。(如圖1,圖2所示)

圖1 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增量占比

圖2 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月余額同比增速
興業銀行是中國首家自愿采用“赤道原則”的銀行,從數據明顯看出,興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及增量明顯較高。江蘇銀行自2016年起高度重視綠色信貸的發展,2016年綠色信貸同比增速大幅度提高,并于2017年宣布采用“赤道原則”,后續年度穩步提升。民生銀行2018年依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建立綠色貸款專項統計制度的通知》要求,進一步重新加強綠色信貸統計制度建設,制定了《中國民生銀行綠色貸款專項統計管理辦法》,并依據該辦法對綠色信貸進行了重新統計劃分。整體來看,隨著我國國家政策及各銀行綠色信貸相關規章制度的出臺實施,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重視度逐漸增強,綠色信貸余額增速逐年提升。但不可否認,綠色信貸的開展仍然面臨著概念泛化、標準不一、監管不力等各類問題,綠色信貸體系的全面構建仍處于不斷完善中,綠色信貸作為綠色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表1 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及占比表 (單位:億元)
綠色信貸的發展從我國及全世界的發展趨勢來看是呈持續穩定增長的,結合當前政策發展的現狀,以下對于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的發展給出展望性建議。
第一,積極促進銀行業政策協調形成具有國際可比性的綠色信貸指標,完善綠色信貸測度。一些國際可比性的綠色指標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國際投資者的風險顧慮,有助于促進跨境和跨市場的綠色投資活動,改進環境信息披露透明度和市場紀律(王興帥,2019)。吸引國際投資者,使國際投資者更加了解我國評級機構所使用的評級方法、評級標準以及政府支持對評級的影響,有助于吸引外部資金開展國際合作。
第二,完善健全綠色信貸政策性激勵和懲罰機制。若是從國家層面統一監管標準及制定明確的賞罰政策,同時保證賞罰機制可以對銀行業綠色信貸業務收益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一方面可以激發銀行業發展綠色信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可以促進環保綠色企業的發展,建立抑制高污染、高排放企業的管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