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莉春
在新課程改革及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理念下,閱讀課在現今倍受初中一線英語教師的重視。縱觀近幾年的初中英語課例,教師的閱讀教學逐步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模式,即讀前活動(利用圖片或問題導入話題)—略讀找大意—尋讀找細節—讀后活動(往往是討論)。大部分教師只是簡單地對文章的表層意思進行講解和梳理,忽略了對閱讀文本內涵的挖掘,致使學生無法正確理解文本的真正內涵,無法把握作者真正的寫作意圖,更無法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教師解讀文本的深度和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領悟。因此,文本解讀也是閱讀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英語閱讀教學不僅僅要設計高效的教學活動,解讀文本也非常關鍵。text一詞在《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詞典》中的意思是“文本”,解析為Text is any written material,指書面語言的表現形式。文本可以是一個句子(Sentence)、一個段落(Paragraph)或者一個篇章(Discourse)。“解讀”即閱讀、分析和理解。綜上,可以將文本解讀理解為通過閱讀對文本進行正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與理解,充分挖掘文本材料的涵義和價值,它是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
一堂好的英語閱讀課離不開教師對文本全面而深入的解讀。教師只有在深入解讀文本后,通過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理解文章的內涵,感受作者的真實寫作意圖,同時引導學生根據對文本的理解整理文本的結構和邏輯關系,才能培養他們獲取信息和歸納總結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文本解讀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非常關鍵,但如果只是局限于用文字表述文本內容,勢必冗長而繁瑣,達不到直觀明了的效果,且會導致學生逐漸失去閱讀興趣。思維導圖是放射性思維的自然表達形式,它通過圖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的層級圖表現出來,使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連接(博贊 2000)。思維導圖的色彩、圖畫、線條及關鍵詞既能給學生以動感、美感,又能使其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從而獲得可視化的學習效果,進而提高學習興趣和記憶效果。因此,思維導圖是解讀文本的一種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文本解讀可以從多方面展開,比如可以解讀文本的結構、內容、語言,以及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變化等。教師要根據文本內容設計適宜的思維導圖來呈現文本。在近幾年的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將思維導圖引入初中英語閱讀課堂,對于教材的解讀是實踐研究的重點。下面,結合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教材,對如何利用思維導圖解讀文本,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進行分析。
在閱讀教學中,文本結構是否清晰對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理清文本思路和作者寫作意圖,準確整理文本信息,增強文本信息的整體性和完整性。巧用思維導圖,讓學生去掉繁雜的信息,抓住文本的脈絡,對文本進行層次分明、結構清晰的歸納整理,將零散、無序的文本內容建立起內在聯系,理清文本的脈絡,感受作者謀篇布局的精巧,有效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總結等思維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全一冊)Unit 6 Section B 2b Reading 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為例,閱讀文本按照時間順序由三個自然段構成,介紹了籃球的歷史、籃球的發展史,以及現在籃球的流行性。文章篇幅比較長,內容比較多,大部分學生特別是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看到篇幅長的文章就會產生恐懼甚至厭煩心理。但通過借助以下思維導圖(見圖1—圖4)解讀文本的篇章結構后,學生就會對籃球有非常直觀的了解,文章思路也十分清晰。通過這種方法,能夠使學生較好地把握整篇文章的線索和結構,更容易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圖1:解讀文本結構的思維導圖

圖2:解讀籃球歷史的思維導圖

圖3:解讀籃球發展史的思維導圖

圖4:解讀籃球流行性的思維導圖
文本結構是文本的“骨架”,教師通過借助思維導圖分析文本結構,使學生從宏觀角度把握文本的結構脈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并對籃球的信息一目了然,培養他們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其提高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
文本內容解讀一般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形”,即文本表層講了什么,如寫作背景等;二是“神”,即文本所要表達的真正文化內涵和意義。通常,如果教師只局限于解讀文本的表層意思,而不能深入挖掘文本內在涵義的話,學生的認知也只是停留在表層,無法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更無法讓學生從文本中汲取正面的、積極向上的能量。所以,教師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理解和領悟文本包含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其良好的文化品格。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全一冊)Unit 9 Section B 2b Reading Sad but beautiful為例,該文本圍繞單元話題“音樂”重點介紹了我國經典民族音樂《二泉映月》及其創作人阿炳的傳奇故事。文章語言優美,具有豐富的文化和情感內涵,是一篇從一位外國人的視角介紹我國著名民間音樂家阿炳生平及其作品的音樂評論類文章。文章由三段組成,第一段描述了作者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時的情景,第二段講述了阿炳的苦難人生,第三段介紹了阿炳輝煌的音樂成就。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知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偉大,樹立民族自豪感,同時,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讓其感知阿炳熱愛音樂、熱愛生活、敢于同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從而培養學生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的精神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由于閱讀文本篇幅比較長,教師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閱讀教學,就會讓學生感到無趣,且無法系統理解文本內容。教師借助思維導圖(見圖5)以直觀的形式呈現整篇內容,幫助學生理清寫作思路,同時引導他們通過了解阿炳的背景及他的困苦生活,深入理解困苦背景后所隱藏的熱愛藝術、傳播文化的真正內涵。這樣的學習過程大大地提升了學生分析理解、獲取信息、概括總結和積極評價等思維能力。

圖5:解讀《二泉映月》及阿炳的故事
語言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的體裁、題材和對象選用不同風格的語言,以表達作者不同的寫作目的和表達效果。因此,在解讀文本時,教師要善于利用思維導圖,把文本中不同情境下的語言進行概括總結,讓學生能夠直觀而豐富地感受語言風格,從而提高語言的學習和運用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全一冊)Unit 2 Section B 2b Reading The Spirit of Christmas為例,在分析A Christmas Carol中的故事主人翁斯克魯奇(Scrooge)的特征時,學生通過認真閱讀文本,在教師設置的思維導圖(見圖6—圖7)幫助下,將斯克魯奇的性格特征和變化,以及重點詞匯及重點句型都進行了解讀,引導學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做一個給人愛和快樂的善良之人。通過設計思維導圖,聚焦文本中重要語言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作用,培養學生甄別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圖6:解讀Scrooge的人物特征

圖7:解讀Scrooge的前后變化
又如,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全一冊)Unit 3 Section B 2b Reading Could you please...?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下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說話方式。閱讀文本有四個自然段,如果只是按照傳統的方式邊學邊講解,學生很難領會語言的真正含義及用法,但是如果借助思維導圖(見圖8),學生對語言的用法一清二楚,突出文本的重點詞句和主要句型,能較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大大改善教學效果。

圖8:解讀不同情境下不同對象的語言特點
總而言之,有效閱讀教學是當今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任務,而教師的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的首要環節。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應該多視角解讀教材文本,引導學生清晰、系統、深入地把握課文,感知和領悟文本的深層含義,挖掘和利用文本的內涵,最大限度地體現文本的價值,充分發揮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思維導圖不單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的一種方法,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創造性地設計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