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文,秦誠,趙俊軍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胃腸疝腹壁外科,廣西 桂林 541002)
粘連性腸梗阻是一種典型的外科病癥,在臨床較為常見,如果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病情惡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粘連性腸梗阻患者一般有腹部手術病史或腹腔感染病史,小腸是主要發病部位。粘連性不全梗阻首次發作采用保守治療,可通過飲食調整改善生活。因腹部再次手術是引起腸粘連誘因,對于保守治療無效或經治療反復發作的患者,通常采用手術治療方法,手術方式不同,療效及患者預后不同[2]。開腹手術是臨床采用的傳統手術方式,近年來,微創技術在日益提升的醫療技術作用下不斷完善,腹腔鏡手術逐漸取代開腹手術,并日益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3]。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技術治療粘連性不全腸梗阻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粘連性不全腸梗阻患者90 例,隨機分為腹腔鏡手術組和開腹手術組,每組45 例。腹腔鏡手術組患者中男27 例,女18例;年齡17~67歲,平均(54.2±9.2)歲;本次手術距上次腹部手術時間2~12年,平均(7.1±1.5)年;既往手術方式:開腹闌尾切除術21例,小腸部分切除吻合術9例,腹部外傷剖腹探查術7 例,消化性潰瘍穿孔修補術5 例,膽囊切除術3例;發病次數:2次9例,3次21例,4次11例,5次及以上4例。開腹手術組患者中男28 例,女17 例;年齡18~67 歲,平均(55.6±9.8)歲;本次手術距上次腹部手術時間1~12年,平均(7.0±1.2)年;既往手術方式:開腹闌尾切除術20 例,小腸部分切除吻合術8例,腹部外傷剖腹探查術8例,消化性潰瘍穿孔修補術5例,膽囊切除術4例;發病次數:2次8例,3次20例,4次12例,5次及以上5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腹部CT+稀碘水消化道造影檢查確診為粘連性不全腸梗阻;②均符合粘連性不全腸梗阻的診斷標準[4];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②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③合并血液系統疾病。
1.3 方法
1.3.1 開腹手術組 術前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用腹部CT 或稀碘水消化道造影檢查確定患者病灶位置、大小,將切口開在與病灶距離較近的位置,對組織進行逐層分離,打開腹腔,尋找病變組織,對粘連進行鈍性與銳性分離,修補破損的漿肌層、腸管全層,直接切除患者小腸部分,用透明質酸鈉涂抹創面,降低再次粘連率。術后清洗腹腔,將殘液吸凈,將切口縫合起來,給予患者抗感染治療。
1.3.2 腹腔鏡手術組 為患者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給予營養支持,并為其胃腸減壓、低壓灌腸,2 d 內有效緩解其臨床癥狀。1 d 后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穿刺孔避開原手術瘢痕,與原手術切口距離至少5 cm。腹腔鏡下可見患者有至少1 個腸襻粘連原腹壁切口,用超聲刀或腔鏡剪對粘連進行分離,游離粘連腸管,如果損傷腸管漿肌層,則用吸收線進行縫合修補。然后鏡下全面探查腹腔,無腹腔占位性病變引發的腸梗阻后結束手術。術后繼續為患者適當補液,1 d后督促患者進食流質食物,之后逐漸向正常飲食過渡。對患者進行鼓勵,使其早期下床活動。
1.4 觀察指標 ①手術相關指標;②體重指數[5]。對兩組患者的體質量、身高進行測量,體重指數=體質量/身高2;③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總分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6]。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予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開腹手術組(P<0.05),切口長度短于開腹手術組(P<0.05),術中出血量少于開腹手術組(P<0.05),住院時間短于開腹手術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體重指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后,腹腔鏡手術組患者體重指數、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開腹手術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腹腔鏡手術組(n=45)開腹手術組(n=45)t值P值手術時間(min)60.2±10.4 40.2±7.6 6.965<0.05切口長度(cm)4.0±1.2 20.1±3.3 4.541<0.05術中出血量(mL)50.1±8.2 66.6±10.5 4.303<0.05住院時間(d)5.2±1.6 9.7±1.4 3.182<0.05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體重指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body mass index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體重指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body mass index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生活質量評分(分)69.5±10.4 90.3±11.2 68.2±10.4 80.3±12.5組別腹腔鏡手術組(n=45)開腹手術組(n=45)時間手術前手術后手術前手術后體重指數(kg/m2)18.8±3.7 22.3±3.7 17.2±3.5 19.2±3.3
粘連性不全腸梗阻屬于一種外科病癥,較為典型,患者表現為疼痛、惡心等癥狀,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粘連性不全腸梗阻極易反復發作,及時有效的治療能夠有效避免患者病情惡化,保證患者生命安全[7]。手術是臨床采用的治療方法,開腹手術較為常用,但其手術切口較大,術中出血量較多,術后極易發生感染、疼痛等癥狀,對患者的康復造成不良影響,效果不佳[8]。
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在我國飛速發展的醫療水平的作用下日益完善,臨床日益廣泛應用腹腔鏡手術,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9]。腹腔鏡技術具有較小的切口、較低的術后感染率、較輕的疼痛感,患者對手術具有較低的應激反應[10]。同時,腹腔鏡手術能促進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能夠為患者快速康復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此外,腹腔鏡技術還能夠減少醫療資源應用,極易被醫生及患者接受[11]。
相關醫學研究表明[12],在粘連性不全腸梗阻的治療中,腹腔鏡手術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縮短治療時間,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手術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開腹手術組(P<0.05),切口長度短于開腹手術組(P<0.05),術中出血量少于開腹手術組(P<0.05),住院時間短于開腹手術組(P<0.05);腹腔鏡手術組患者手術后體重指數、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開腹手術組(P<0.05),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腹腔鏡技術治療粘連性不全腸梗阻的臨床效果優于開腹技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