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衡,李寒陽,胡彤宇
(1.白求恩國際和平醫(yī)院正定院區(qū)外二科,河北 石家莊 050800;2.河北醫(yī)科大學臨床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50;3.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河北 石家莊 050051)
多囊腎(autosomal dominant polystic kidney,ADPKD)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可累及肝、胰腺、脾臟、卵巢及蛛網(wǎng)膜等全身多個器官,主要由PKD1、PKD2兩個基因突變引起[1],發(fā)病隱襲,早期因腎功能受損出現(xiàn)繼發(fā)性高血壓,逐漸發(fā)展為腎功能衰竭。顱內動脈瘤等腎外表現(xiàn)危害性大,是ADPKD 患者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本文報告1 例多囊腎合并多囊肝、腦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診治經(jīng)過,旨在提高臨床醫(yī)師對本病的認識,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女,51歲,主因突發(fā)劇烈頭痛、嘔吐伴意識模糊2 h就診。患者突發(fā)劇烈頭痛、嘔吐,繼而意識不清,呈嗜睡狀態(tài),查頭顱CT示“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入院后在全麻下行全腦血管造影術,見責任動脈瘤位于右側大腦后動脈,術中給予栓塞治療。腹部彩超檢查顯示:右腎大小約169 mm×80 mm,左腎大小約173 mm×71 mm。印象:多囊肝,雙腎多囊腎。腹部CT平掃:肝內可見散在分布、大小不一的囊狀低密度影,邊緣規(guī)整,最大病灶40 mm×23 mm,CT 值為11 Hu,兩側腎臟增大,腎實質內亦可見多發(fā)大小不一的囊狀液體密度影,部分伴有鈣化,較大病灶直徑45 mm,CT值為14 Hu。印象:①多囊肝;②兩側多囊腎,部分伴鈣化。尿常規(guī):潛血+++,尿蛋白+。腎功能:β2微球蛋白3.21 mg/L,尿素8.71 mmol/L。子宮附件彩超示:子宮肌瘤65 mm×43 mm。既往史:患高血壓10年余,服用北京降壓0 號,血壓控制在130~160/80~100 mmHg。家族史:患者4 個兄弟,1 個姐姐。其中1 個哥哥因腎功能衰竭已病故,另外1個哥哥和姐姐已明確患有ADPKD,下一代子女中有2個女性、1個男性確診患有ADPKD,其他子女未進行正規(guī)檢查,患者父親因“高血壓、腦出血”病故,母親體健。
2.1 臨床表現(xiàn) ADPKD 發(fā)病率1/4 000~1/1 000[2],約95%的患者有家族史,父母任何一方患病其子女均有50%的發(fā)病率,無性別差異[3],我國約有150萬ADPKD患者,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精神負擔[4]。ADPKD 的病理改變是雙側腎臟形成大量大小不等的液性囊腫,囊腫進行性增大,最終破壞腎臟結構和功能[5],約50%的患者出現(xiàn)腎功能衰竭,是終末期腎病的第4 大病因[6]。ADPKD 累及肝、胰腺、脾臟、卵巢及蛛網(wǎng)膜等全身多個器官,多囊肝是最為常見的腎外表現(xiàn),肝功能損害通常不重,在所有腎外表現(xiàn)中,顱內動脈瘤的危害性最大,發(fā)病率在10%~40%[6-7],顱內動脈瘤發(fā)生破裂的年齡比一般人群早10年[8]。一般人群顱內動脈瘤的發(fā)病率僅2%~7%,顱內動脈瘤首次出血死亡率高達35%[9]。ADPKD病情輕重程度不一,即使是在同一個家系中,不同個體間的囊腫進展情況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高血壓常為ADPKD 的首發(fā)癥狀,是病因明確的繼發(fā)性高血壓,但在臨床上因疏于必要的檢查易被誤診為原發(fā)性高血壓,錯失ADPKD的最佳診療時機。同時,高血壓未經(jīng)有效控制引起的心腦血管并發(fā)癥,是導致腎臟損害進行性加重和ADPKD 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0]。
2.2 輔助檢查 ADPKD影像學特征明顯。超聲檢查敏感性高,簡便、經(jīng)濟,是確診ADPKD的首選方法。腎臟超聲可見腎體積明顯增大,腎內有多個大小不等的囊腫,腎實質回聲增強。ADPKD 的超聲診斷標準為:15~39 歲,單側或雙側腎囊腫≥3 個;40~59 歲,雙側且每側腎囊腫≥2 個;>60 歲,雙側且每側腎囊腫≥4 個[8]。CT 檢查顯示腎臟表面有深淺不一的分葉,髓質、皮質均被無數(shù)體積不等的圓形或類圓形水樣低密度囊腫所代替,囊腫邊緣光滑,囊內密度均勻,平均CT 值(7.43±1.21)Hu,增強掃描顯示囊腫部分間隔被強化。囊內發(fā)生出血后顯示囊內不均勻密度增高影,平均CT 值(56.23±4.32)Hu[11]。MRI檢查囊腫呈長T1、長T2信號,其內部信號較均勻。
2.3 治療及預后 目前ADPKD 尚無特異性藥物。內、外科各種治療手段均在積極探索中,有的已經(jīng)取得令人矚目的效果,但早期確診,控制繼發(fā)性高血壓,提前干預顱內動脈瘤等腎外表現(xiàn),仍是現(xiàn)階段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所在。對肝腎功能損害嚴重的晚期患者,可以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肝腎移植等替代治療。
根據(jù)ADPKD 發(fā)病機制,目前已開發(fā)一些藥物,在動物試驗方面取得較好療效,臨床實驗中也發(fā)現(xiàn)有一些化合物和天然產(chǎn)物可以抑制腎囊腫的生長,能延緩ADPKD 的病理進程[12]。藥物按治療靶點分為:①針對鈣離子-cAMP 核心通路,如:雷公藤、托伐普坦;②針對代謝途徑,如:2-脫氧-D-葡萄糖、二甲雙胍;③針對ADPKD中炎癥變化,如:息瘧定、白藜蘆醇;④其他治療策略,如: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的藥物和他汀類等藥物[13]。
外科治療:①傳統(tǒng)方法為手術切除多囊腎、多囊肝的囊。優(yōu)點突出,能減輕肝、腎的體積和張力,保護肝、腎功能,同時減輕對腹部各器官的壓迫,為將來的移植術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但缺點也很明顯,創(chuàng)傷大,不能徹底根治,增加囊腫感染的機會。所以,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者不主張選用單純的切除術。②超聲波引導下囊腫穿刺術。術中抽出囊內液體,注入硬化劑無水乙醇或聚桂醇泡沫。此方法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恢復快、費用低及可重復操作等優(yōu)點,目前較為流行。無水乙醇與聚桂醇泡沫兩種硬化劑治療腎囊腫療效差異不大,后者不良反應較少,相對更安全[14]。③腹腔鏡下治療肝囊腫可作為上述硬化治療失敗時的替代或補充方法[15]。腹腔鏡下肝囊腫小口放水后用無水乙醇充分硬化囊壁,然后行囊腫去頂引流。手術操作簡單,安全有效,尤其適用于靠近膈頂部或口小底大等特殊類型的囊腫[16]。對于巨大肝囊腫,還有學者嘗試在無水乙醇灌洗后行開窗大網(wǎng)膜填塞治療,進一步降低復發(fā)率[17]。④超聲引導穿刺、標準通道下經(jīng)皮腎鏡技術,治療腎囊腫效果顯著[18],臨床報道逐漸增多。⑤選擇性動脈栓塞治療ADPKD的相關研究日益成熟,適用于維持性血液透析階段的患者,安全有效[19-21]。
綜上所述,ADPKD作為一種累及全身多個系統(tǒng)的遺傳性疾病,發(fā)病隱襲,危害性大,需要臨床上予以關注,早期干預,降低死亡率,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