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婷婷,那民,劉廣遠
(大連市第六人民醫院放射科,遼寧 大連 116033)
乙肝是我國極為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近年來其患病人數仍不斷增加[1]。肝硬化是乙肝發展后期的主要并發癥之一,患者會發生凝血功能、循環功能障礙,出現尿量減少、乏力、鼻出血等癥狀,若不能及時診斷并治療,可發展為肝癌,死亡率較高[2]。隨著醫學影像學技術迅速發展,各種新設備、新技術投入使用,給乙肝肝硬化診斷帶來便利[3]。本研究對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應用多層螺旋CT 檢查,并與健康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該檢查方式對于乙肝后肝硬化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診治的43 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組),同期選擇43例無肝臟病變或病史的健康志愿者為對照組。觀察組中女18例,男25例;年齡43~78歲,平均(60.39±3.52)歲;體質量48~73 kg,平均(63.28±2.52)kg;Child-Pugh 分級:A級14例,B級19例,C級10例。對照組中女20例,男23例;年齡40~76 歲,平均(59.58±3.66)歲;體質量49~74 kg,平均(63.52±2.66)kg。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會審核批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觀察組患者均經臨床治療、影像學檢查、病理檢查等確診為乙肝后肝硬化;②對照組志愿者均為于本院行常規體檢的身體健康者,無肝臟病變或病史;③研究對象均知曉本研究,并愿意配合相關檢查工作。排除標準:①合并肝性腦病、肝癌等其他肝臟病變者;②存在其他臟器、系統嚴重功能障礙者;③過敏體質或對檢查所用對比劑過敏患者;④孕產婦。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與志愿者行多層螺旋CT檢查,所用儀器為飛利浦Brilliance-16 層CT 掃描,參數設置為:管電流120 kV,管電壓200~300 mA,螺距0.984∶1,層間距5 mm,層厚5 mm?;颊哐雠P于檢查床上,自患者膈頂處開始掃描,覆蓋全肝臟,于雙腎下級處停止。先行常規CT平掃,再行增強掃描。以碘海醇(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326)為造影劑,用量為 80 mL,以 3.0~3.5 mL/s 的速度自肘靜脈進行高壓團注。對患者行三期掃描,動脈期掃描時間為注射后25~28 s,門靜脈期掃描時間為注射后70~75 s,平衡期掃描時間為注射后3~5 min。獲取原始圖像后進行薄層重建,層厚0.625 mm,并將圖像傳輸至工作站行三維重建,觀察受檢者肝臟實質、靜脈、動脈、門靜脈等部位的結構、形態、走向、血供關系等,并記錄時間密度曲線(TDC)峰值,計算肝臟體積。采用容積顯示(VRT)方法進行體積計算,建立肝臟三維立體模型,測量并記錄肝臟體積。采用患者身高、體質量計算體表面積,每個單位的肝臟體積=原始肝臟體積(cm3)/體表面積(cm2)。
檢查1 周后對患者進行重復檢測,觀察其重復檢測情況。檢查均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完成,由兩名從業時間長且經驗豐富的醫師對CT 圖像進行觀察分析,討論后提出統一的診斷參考意見。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受檢者的肝臟體積差異與不同Child-Pugh 分級患者的肝臟體積差異;②觀察兩組受檢者在主動脈、門靜脈、肝臟的TDC峰值;③觀察多層螺旋CT檢查對患者的Child-Pugh分級診斷準確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予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受檢者肝臟體積差異比較 初次檢測與重復檢測中,兩組肝臟體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平均肝臟體積顯著小于對照組,Child-Pugh分級中A、B、C級患者的肝臟體積呈遞減趨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受檢者不同感興趣區的TDC峰值比較 觀察組主動脈TDC峰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門靜脈與肝臟TDC峰值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肝臟體積比較(,cm3/cm2)Table 1 Comparison of liver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cm3/cm2)

表1 兩組肝臟體積比較(,cm3/cm2)Table 1 Comparison of liver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cm3/cm2)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Child-Pugh A級比較,bP<0.05;與Child-Pugh B級比較,c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Child-Pugh A級Child-Pugh B級Child-Pugh C級P值>0.05>0.05>0.05>0.05>0.05例數43 43 14 19 10初次檢測686.51±15.82 517.39±15.33a 572.94±14.78a 508.39±14.69ab 419.58±15.64abc重復檢測680.49±16.33 522.39±15.25a 567.58±15.06a 511.69±14.52ab 423.52±15.09abc t值0.73 0.62 0.69 0.43 0.49
表2 兩組受檢者不同感興趣區的TDC峰值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DC peaks in the area of different interes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受檢者不同感興趣區的TDC峰值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DC peaks in the area of different interes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肝臟80.28±3.55 91.12±3.61 5.83<0.05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3 43主動脈505.71±6.58 502.67±6.11 0.95>0.05門靜脈98.73±7.35 129.70±7.22 8.07<0.05
2.3 多層螺旋CT 診斷不同Child-Pugh 分級患者的準確性多層螺旋CT對不同Child-Pugh分級患者的診斷準確性均達到90%以上,整體診斷準確性為93.02%,見表3。

表3 多層螺旋CT診斷不同Child-Pugh分級患者的準確性Table 3 Accuracy of MSCT in diagnosing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hild-pugh grades
肝硬化是常見乙肝晚期并發癥,可導致患者肝臟實質壞死,肝功能受損,代償能力不斷降低,是病情向失代償期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4]。該疾病病情嚴重,預后較差,若不能及時發現并予以有效治療,可進展為肝癌,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增加患者死亡率[5]。因此,如何及早、準確地診斷乙肝后肝硬化是臨床治療中重要的問題。目前,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等均為乙肝后肝硬化常用輔助診斷方式,其中影像學方式由于操作簡便、無創傷、檢查速度快等優勢,普遍應用于臨床診斷。
CT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檢查方式,使用歷史較長,技術成熟,且隨著醫療科技發展,其設備與技術也不斷更新換代,給臨床診療工作帶來便利[6]。本研究以多層螺旋CT 對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進行診斷,結果顯示,該檢查對于乙肝肝硬化的診斷準確率較高,達到93.02%,對于不同的Child-Pugh分級的準確性均在90%以上,可見該檢查方式具有較高診斷價值。有研究發現[7],肝臟體積的變化可反映機體肝實質細胞容量與肝功能的改變,可作為疾病的診斷指標。結果顯示,經多層螺旋CT 檢查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平均肝臟體積顯著小于身體健康的對照組,而Child-Pugh分級A、B、C級患者的肝臟體積呈遞減趨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乙肝肝硬化可使患者肝臟細胞壞死,體積縮小,經多層螺旋CT 圖像分析與計算,可有效觀察患者的肝臟大小變化。不同Child-Pugh 分級患者的肝臟體積也存在明顯差異,說明該指標較為敏感,可應用于臨床分級與療效評估中。早期臨床常采用常規CT 與超聲檢查測量肝臟大小,受到各種外界因素影響較多,其結果準確度不理想。本研究對患者進行2次多層螺旋CT檢查,顯示患者肝臟體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多層螺旋CT檢查重復率高,結果數據較準確,受主觀因素、客觀因素的影響較小。
該檢查方式借助三維后處理技術,通過注射對比劑后利用灌注成像技術對肝臟、主動脈、門靜脈等不同感興趣區進行掃描,可快速獲得患者肝臟的血管灌注成像,觀察其血管、肝實質的變化,進而判斷患者的肝功能損傷程度[8]。肝臟中的血供相比其他臟器組織較為復雜,其中70%~80%來自門靜脈,20%~30%來自動脈[9]。相關研究發現,通常肝硬化患者的肝動脈灌注量稍有增高,其變化并不明顯,而肝硬化后大量肝臟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可壓迫靜脈血管,導致門靜脈灌注降低,肝臟灌注量隨之下降[10]。因此,通過觀察肝臟的血供情況,可為肝硬化診斷提供參考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主動脈TDC峰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門靜脈與肝臟TDC 峰值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觀察患者不同感興趣區的血液灌注情況,能夠判斷患者是否有肝硬化可能。增強掃描時對比劑選擇碘海醇,其性能穩定,毒性低,患者耐受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對碘海醇過敏,因此,檢查前應詳細詢問患者過敏史。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 在乙肝后肝硬化的臨床診斷中具有良好應用價值,通過計算患者肝臟體積,觀察其血供情況,能夠為診斷工作提供科學有效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