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進,李鋒華,林鎮(zhèn)瑞,王毅
(東莞市黃江醫(yī)院急診科,廣東 東莞 523750)
急診氣管插管是急診科病情危重患者搶救的重要措施,氣管插管通過建立呼吸通道可有效搶救危重患者,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及急診危重患者中廣泛應用[1]。初步搶救的患者在進一步的診治時通常需要進行院內轉運,急診氣管插管患者的轉運過程復雜,具有增加患者并發(fā)癥及死亡率的風險。據報道,患者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高達70%[2],其中危急重癥患者轉運相關不良事件為22.1%[3],嚴重影響急診患者搶救率及預后,因此,院內轉運的安全性至關重要。對危重癥及急救患者開辟的快速通道稱為急診綠色通道,綠色通道是救治危、重癥患者如心跳呼吸驟停、休克、急性心肌梗死等需搶救的危重急癥患者提供的快速急救通道[4]。綠色通道的建立為患者最大限度爭取搶救時間,對搶救患者生命及改善預后意義重大[5-7]。本研究通過對急診氣管插管患者院內安全轉運情況的統計分析,進一步探討綠色通道對急診氣管插管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的作用及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里急診科80 例急診氣管插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采取傳統轉運方式的患者作為對照組,采取綠色通道進行安全轉運的患者為觀察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23~58 歲,平均年齡(41.86±15.09)歲;發(fā)病原因:創(chuàng)傷11例,心、肺、腦疾病9例,溺8例,急性中毒9例,其他3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5~61歲,平均年齡(45.02±16.11)歲;發(fā)病原因:創(chuàng)傷13 例,心、肺、腦疾病7 例,溺水9例,急性中毒6 例,其他5 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18 歲;②屬于急診氣管插管患者;③遵醫(yī)囑實施院內轉運;④所有研究對象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實驗過程遵循《赫爾辛基宣言》。排除標準:①不屬于急診氣管插管者;②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 方法 查閱并記錄入選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因、到達急診室時間等;查閱患者病情資料,記錄患者初步到達急診室的時間、生命體征、病情分級及其他相關資料;轉運過程資料的記錄:記錄兩組患者裝運過程中通知目的科室時間、離開搶救室時間、到達目的科室時間、轉運前生命體征、到達目的科室生命體征、轉運中出現的意外事件及患者最后治愈情況;意外事件發(fā)生率統計,包括血壓驟降、血氧飽和度下降、插管脫落或阻塞、導管移位、意外拔管、供氧中斷、備藥不足等。
1.3 觀察指標 比較轉運過程中意外事件發(fā)生率包括血壓驟降、血氧飽和度下降、插管脫落或阻塞、導管移位、意外拔管、供氧中斷、備藥不足等。比較兩組患者的急診室停留時間、轉運時間、救治成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數據分析方法采用常規(guī)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意外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意外事件發(fā)生率為17.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院內轉運過程中意外事件發(fā)生率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ccidents during the transfer proce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兩組其他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急診室停留時間及轉運時間較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救治成功率為100.0%,無死亡患者,見表2。

表2 兩組院內轉運過程中其他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other indicators in the transfer proce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交通事故、中毒、火災等人為災害及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引起的事故創(chuàng)傷發(fā)生率逐年升髙,心臟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亦呈逐漸増加趨勢。醫(yī)院急診科作為緊急救治的第一線是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救治自然災害傷亡的重要場所,急診搶救醫(yī)學水平直接關系患者生命安全,高效優(yōu)質的急診醫(yī)療服務是搶救危重癥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8-10]。
急診氣管插管是病情危重患者搶救的重要措施,氣管插管患者在初步搶救后通常需要進行院內轉運,轉運過程復雜,具有增加患者并發(fā)癥及死亡率的風險。而急診綠色通道的建立則對急、重、危傷病患者的院內轉運開辟了快速通道,是救治危、重癥患者最有效的機制。綠色通道的建立能有效把控救治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效縮短救治時間,減少轉運過程中意外事件的發(fā)生,使救治工作順利有序進行。此外,危重癥插管患者的院內轉運還要求各科醫(yī)護人員加強協作,發(fā)揮團隊精神,以進一步提高患者救治水平。救治過程中各部門必須明確相關醫(yī)護人員及輔助科室的個人職責,使整個轉運救治過程順利而快速。
急診氣管插管患者的轉運增加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有報道稱院內轉運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50%[11],轉運過程中患者病情、插管脫落、移位、阻塞、導管移位、意外拔管、供氧中斷、備藥不足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均可威脅患者生命,意外事件發(fā)生難以預測,國外一項研究表明,院內轉運過程中22%的不良事件與轉運呼吸機、通氣及患者攜帶的各種導管有關[12]。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院內轉運的急診插管患者導管堵塞、移位等意外事件的發(fā)生率顯著降低,且轉運時間縮短,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意外事件總發(fā)生率較低(P<0.05),可見綠色通道的使用可縮短轉運時間,有效提高危重癥患者救治率,減少轉運過程中意外事件的發(fā)生,為危重癥患者的救治提供有效保障。急診插管患者的院內轉運還需要各科醫(yī)務人員通力協作,才能最大限度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最大限度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