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連勇
(遼陽市中心醫院急診檢驗科,遼寧 遼陽 111000)
貧血是臨床上常見的血液科疾病,患病人數較多。有關文獻指出,患者不同系統發生疾病通常會造成其體內血紅細胞的數量出現下降趨勢[1]。近年來,臨床主要出現地中海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及缺鐵性貧血等貧血類型,由于其由不同病因導致,治療方法存在一定差異性,且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故如何采取有效、簡便的方法對各類型的貧血進行鑒別診斷是當前臨床亟待解決的課題之一。鑒于此,本研究對103例貧血患者采用綜合性血液檢驗,旨在探討其診斷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3 例貧血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女52 例,男51 例;年齡24~66歲,平均年齡(49.23±4.31)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84±0.05)年;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7.3~23.9 kg/m2,平均BMI(20.23±1.06)kg/m2;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學歷33例,高中及大專學歷49例,初中及以下學歷21例;居住環境:農村31例,鄉鎮46例,城市26例;已婚患者69例,未婚患者34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血液學檢查、體格檢查等確診為貧血;②存在面色泛白、心慌等表現;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具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嚴重精神障礙影響效果觀察者;④合并惡性腫瘤者;⑤入組前4個月內采取相關治療措施者。
1.3 方法 記錄入選者貧血類型,并給予分組:①地中海貧血:所有患者均經基因檢測確診為α-地中海貧血者。②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全血細胞減少,網織紅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③溶血性貧血:骨髓涂片呈幼紅細胞增生象,偶見紅細胞系輕度巨幼樣變。④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惡心、腹瀉、腹脹等消化道癥狀,舌質紅,乳頭萎縮,表面光滑。⑤缺鐵性貧血:骨髓鐵染色顯示骨髓小粒染鐵消失,鐵幼粒細胞<15%。上述所有患者分別在其禁食、禁水8 h后早晨采集3 mL外周靜脈血,使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濟寧弘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對患者的紅細胞參數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進行檢測,主要包括紅細胞計數(RBC)、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平均血紅蛋白量(MCH)、平均紅細胞容積(MCV)等,血紅蛋白(HGB)使用比色法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貧血占比情況 103 例貧血患者中,缺鐵性貧血占比最高為32.04%(33/103),其次再生障礙性貧血占比為21.36%(22/103),見表1。

表1 不同貧血占比情況
2.2 紅細胞參數指標 經檢測,缺鐵性貧血組患者RDW 值高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組、溶血性貧血組及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患者,且低于地中海貧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缺鐵性貧血組HGB值低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組、溶血性貧血組及巨幼細胞性貧血組,且高于地中海貧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缺鐵性貧血組MCH 值高于巨幼細胞性貧血組,且低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組及溶血性貧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缺鐵性貧血組患者RBC 值均低于地中海貧血組、再生障礙性貧血組及巨幼細胞性貧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缺鐵性貧血組患者MCV 值顯著高于地中海貧血組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組,且低于溶血性貧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5組患者紅細胞參數指標比較()

表2 5組患者紅細胞參數指標比較()
注:與缺鐵性貧血組比較,aP<0.05
組別地中海貧血組(n=16)再生障礙性貧血組(n=22)溶血性貧血組(n=19)巨幼細胞性貧血組(n=13)缺鐵性貧血組(n=33)F值P值RDW(%)24.32±1.56a 18.42±0.93a 16.38±0.43a 16.89±2.34a 21.38±1.34 105.857 0.000 HGB(g/L)78.42±6.12a 101.34±9.42a 116.38±10.21 100.81±11.60a 85.36±7.51 72.977 0.000 MCH(pg)19.32±1.02 21.38±1.04a 25.98±0.99a 7.81±1.60a 19.10±2.03 297.943 0.000 RBC(×1012/L)5.03±0.12a 5.19±0.55a 4.38±0.72 5.90±0.50a 4.61±0.41 23.204 0.000 MCV(fl)60.32±1.21a 66.78±2.41a 75.38±1.32a 73.20±4.90 73.81±5.60 47.946 0.000
貧血主要是由于患者體內的血紅細胞含量減少導致心慌、面色泛白等臨床表現。由于其血液攜氧能力下降,血容量下降,其通常容易出現頭暈、乏力、困倦、面色蒼白等臨床癥狀,癥狀的輕重取決于貧血的速度、程度和機體的代償能力[2-3]。
貧血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其對患者的多個系統容易造成損害,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如何早期鑒別診斷患者的貧血類型對其后續治療效果及預后具有重大意義。綜合性血液檢驗主要是通過檢測患者的HGB、MCH、MCV、RDW 及RBC 等紅細胞相關指標,從而鑒別診斷患者的貧血類型,其已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4-5]。劉江鴻[6]對血液檢驗紅細胞參數對貧血患者的鑒別診斷價值分析,研究表明,貧血患者的紅細胞壓積(HCT)、MCV、MCH、RBC、RDW 水平具有明顯差異,血液檢驗對各類貧血疾病的診斷具有較高的價值,其能夠對不同種類的貧血做出有效的診斷,最終使患者能夠在短時間內接受有效的治療措施。本研究結果顯示,103例貧血患者中,缺鐵性貧血占比最高為32.04%,其次再生障礙性貧血占比為21.36%;不同貧血疾病患者HGB、MCH、MCV、RDW及RBC等紅細胞相關指標檢測結果存在一定差異性,與上述研究具有一致性。根據有關研究表明,血液通過循環系統與人體全身組織器官產生密切聯系,其能夠參與人體各項生理活動;在病理狀態下,血液系統病變通常可累及人體全身組織器官,且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疾病易使患者的血液產生相應的變化[7-8]。因此,綜合性血液檢驗對各類型的貧血診斷價值較高,且可有效彌補單一指標檢測存在的不足,利于為臨床診治提供有效參考依據,使患者獲益。
綜上所述,綜合性血液檢驗能夠對各類的貧血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能夠為臨床治療方案的設計提供有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