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強
在鞏固脫貧成果基礎上,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逐步把“三農”工作重點由脫貧向振興轉變,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重要政治任務。著名“三農”問題專家、“華中鄉土派”杰出代表、長江學者賀雪峰教授的《大國之基:中國鄉村振興諸問題》(東方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一書,從農村的社會結構、建設重點、土地制度、基層治理、村社集體等多個維度全面透視了當前鄉村發展的實際境況。
基于長年對全國各地農村的調查,作者為我們深度解析了走向振興的鄉村的社會基礎和體制基礎。一方面,該書廓清了鄉村振興的社會基礎。作者開篇就指出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與農民的分化是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背景。延此理路,作者進一步闡明了農村、農戶、農民個人生命周期所存在的劇烈分化和巨大差異,并由此指出了在快速城鎮化和工業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戶”及“中堅農民”“老人農業”的農村社會結構。這顯然是準確理解和實施鄉村振興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該書明晰了鄉村振興的體制基礎。作者辯證思考了中國長期城鄉二元結構的利弊,認為當前的城鄉二元體制是保護型體制,既允許農民進城也保留了農民返鄉的退路,這就避免了我國出現其他國家城市化進程中的大規模貧民窟、城市內二元結構等問題。同時,建立在農村集體經濟和集體土地制度基礎上的“老人農業+中堅農民”結構能夠有效保持農村生產生活秩序,村莊熟人社會機制則大大豐富了農民生活的意義世界。
該書延續了作者關于“三農”問題的現實關照,理性剖析了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是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歷史任務,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可行方案,但當前一些地方存在急躁情緒,激進地通過行政力量打造形式上的美麗鄉村,既脫離了地方實際也誤解了鄉村振興戰略,錯將長遠戰略目標當作眼下就能實現的戰術目標。二是扶貧在地方實踐中主要聚力產業扶貧,片面強調和同質化推進鄉村文旅產業發展,卻忽視了中西部農業型村莊產業基礎薄弱、貧困戶市場能力不足的現實,也沒有充分發揮出全國勞動力市場的作用,還可能存在資本下鄉剝奪小農和資源趨向優勢區位而產生新的不均衡問題。三是在資源下鄉的同時,為防資源濫用,也有復雜的制度規則下鄉,但卻導致部分村干部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不夠,基層治理陷于空轉和內卷化,形式主義抬頭。
基于“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標,該書給出了可供探討的思路。一是堅持鄉村振興“三步走”戰略定位,服從國家現代化戰略總體部署,不做超越發展階段的事,當前最重要的是,明確現階段鄉村振興還處在初級打基礎階段,不能激進冒進、盲目求快求全。二是瞄準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對象和群體,即要著力為占全國農村絕大多數的中西部農業型村莊和小農戶雪中送炭,要為缺少進城機會與能力的農民提供在農村生產生活的保底條件。三是明確鄉村振興的主要依靠力量,在城市化進程中,那些不愿或無法離村的中青年農民才是鄉村振興的可靠力量,應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將農民組織起來開展文化建設和互助養老,承接自上而下的國家資源投入,再造村社集體,構建村莊主導的治理機制。四是理順鄉村振興與工業化、城市化的關系,堅持農村集體土地制度,為進城失敗的農民預留返鄉退路,有效發揮農村在現代化進程中穩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