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華
“古者黃帝四面,信乎?”一個古老而天真的問題,出現在浩如煙海的古籍里。從前,黃帝有四張臉……稍一改寫,這就是一篇童話的開頭。但是,真的?問號一來,童話就講不下去了。
中國是古老而早熟的國度,罕見天真,也難覓童話。從前的從前,在中國的童年時代,講黃帝有四張臉這樣的話,也許不會被“?”打斷,也許初民尚有原始的天真,但講下去,講下去,也不是童話,而是一則有關權力的神話。
權力,不是童話的關鍵詞,是神話的關鍵詞。黃帝四面,這則被質疑的神話其實暗藏著古老中國的權力密碼,而這一權力密碼的背后是中國人的方位觀念。
從排序上看,炎帝在黃帝前面,這種習慣性排序,依據并非時間先后,而是空間順序。
初民對空間的認識開始于方位的確立。早上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邊是北,右邊是南——今人教小孩辨別方位的話,無疑是初民的無數次迷路換來的。自古至今,中國人在夜里找北斗,找北極星;在白天,太陽則是確定方位的參照;陰天,也要去尋找向陽的樹枝——在北半球,向陽的樹枝指示著南方。初民是不知道南半球、北半球的,他們跟小孩一樣以自我為中心,以為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天下的中心。
然而,一個人哪怕以自我為中心,在無邊的空間中仍然會感到迷茫和恐懼。主觀的左右前后,客觀的東西南北,神秘的太陽和北極星……世界似乎是圍著你轉的,又不是圍著你轉的——那就自己轉轉吧,左右前后和東西南北便會重疊起來,在運動中彌合了主客觀;再看看天吧,太陽的動,北極星的不動,其實都能指示方位。
東、西、南、北,再加上以自我為中心的“中”,我們祖先的這種方位觀念奠基了一種學說:五行。行,從它的原始字形看,正是東西南北中的示意圖,而且極富動感。
東、南、中、西、北,木、火、土、金、水,五個方位對應著五種物質元素,五種元素相生相勝,世界就是這樣構成和運動的。如果把時間維度加進來,太陽東升西落,南回北歸,春夏秋冬便對應著東南西北。為了對應“中”,在夏秋之間另有“季夏”被附會出來。我們的祖先就這樣建立起了世界的秩序。
這種秩序的背后有規律的支配,但更有權力的制衡,因為即便是科學,也只是人為自然立法,而為了權力的合法性,對元素和方位之類進行神化便是必要的。于是古籍中有了對應東、南、中、西、北的所謂五方帝:太暤、炎帝、黃帝、少暤、顓頊。他們的權力表現為:太暤執規而治春,炎帝執衡而治夏,少暤執矩而治秋,顓頊執權而治冬;黃帝呢?執繩而制四方。
看得出,這種世界秩序的背后是神的治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背后是人與神的關系。在中國,天既是自然,又是神。天人合一,作為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一種,境界固然有境界,弄不好就被人利用了,宣揚君權神授,于是有“天子”,于是“君臨天下”。可見,“天人合一”不只是一種自然哲學,還是一種權力哲學;而五行學說則是方位和元素之類的知識對權力的佐證,從它產生于戰國、盛行于秦漢的背景看,甚或可以說它是權力催生的學說。
從五方帝的排序還看得出,炎、黃的先后跟五行相生有關。火生土,炎帝之后自然就是黃帝了——五行中有五色相配,火色赤,土色黃,這也正是炎帝(赤帝)和黃帝名稱的來歷。
在五方帝這個天帝系列里,位于中央的黃帝執繩而制四方,有統領四方的最高權力,可見空間位置的重要。在上古歷史上的“五帝”——人帝序列中,黃帝位居榜首,則是依據時間先后。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這是《史記·五帝本紀》中的權威榜單。之所以說這個榜單權威,是因為它是司馬遷博采百家、去蕪存精制作出來的。知和識就是力量,廣而深則有權威。何況司馬遷有著史官的身份;身份,有時候也是一種權力。
源自空間方位的五行學說,對歷史更深的影響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包含著五種德行,同樣相生相勝;這一觀點在時間維度上映照到過去、現在、未來,最終形成“五德終始說”,以鑒世代更替、政權興衰。這種歷史哲學,已經是知識和權力的合謀了。
比如,秦始皇就曾推算“五德”,理清次序,結論是周得火德,那么秦代周便是水勝火,秦得水德,所以尚黑——衣服、旌旗一片黑。而他所用的“皇帝”尊號,則來自所謂的“三皇五帝”,同樣是知識的產物。不過秦始皇二世三世至于萬世的夢想很快就破滅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里,臣子和博士議論何號為尊時,排出的三皇是天皇、地皇、泰皇,并說泰皇最貴。若“泰皇”如注家所說當為“太皇”即“人皇”,那么,秦始皇的臣子和博士倒是在天地面前有了人的驕傲了。的確,秦始皇平定六國,這是前所未有的人的事功,同為“人”的一“類”大概都會跟著驕傲的,可惜臣子和博士跟著一驕傲,馬屁拍得并不到位。去“泰”取“皇”,采用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秦始皇如是說。這才是知識和權力的最高結合。
知識和權力的最低結合,民間至今有例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往行人(過路君子)念一念(念三遍),一夜睡到大天光。有了“天皇”、“地皇”的知識,夜哭郎的父母也就有了祈愿的權力——這些版本略異的字紙張貼在人跡易至的地方,如果你照著念了,那么在張貼者心目中,你肯定是“人皇皇”了。
天皇、地皇、人皇,這“三皇”對應著天、地、人亦即上、下、中的空間層次,和東、南、中、西、北五方帝一起合成三皇五帝,真是架構到位,井然有序。不過,如果把分割空間的三皇五帝往時間維度上硬套,那么問題便來了:歷史化的“三皇”無從分屬上、下、中的空間層次,歷史化的“五帝”也沒法吻合東、南、中、西、北的方位。
歷史化的“三皇”跟歷史化的“五帝”一樣,古籍上有多種排行。比如,燧人、伏羲、神農,這是一種排法;伏羲、神農、黃帝,也是一種排法。此處列舉一二,不偷懶也不勤快。
各安其位的是太暤、炎帝、黃帝、少暤、顓頊,這樣的五方帝排法似乎尚能自圓其說。它依據五行學說,特別是“天人相應”的觀點,把“天帝”和“人帝”合為了一體。而他們具有的“五德”終而復始循環下去,就會顯出很好的天人秩序。
其實,秩序不是神建的,而是人為的——人對自然的順應和作為。怎樣人為?借用上文所列“執×而治”中的字眼,就清楚了:規、衡、矩、權、繩。如果還不清楚,那就組一下詞看看:規矩、權衡、準繩。五樣具體的標準工具,人制造的工具,抽象而成了權力的象征。然而客觀的工具因為人的使用,會帶來權力的主觀——圓規、曲尺、秤砣、秤桿、準繩,準不準,是個問題。
誰的主觀?誰說了算?大至天下,小至筵席,以及可大可小的天下的筵席,跟權力相關的方位早已具體為座位了。座位的排法歷來有講究,有說頭,但主座總是天經地義,先行定下。比如“天子坐明堂”,一句古詩如今演變成了筵席上的敬辭。
明堂,天子坐的明堂,本身當然更古典。明堂原本是初民建構的宇宙模型,最終被后世神化成了天子的宮殿和廟宇。傳說黃帝最早設立明堂。漢朝方士給漢武帝獻上的黃帝時明堂圖,《史記·封禪書》是這樣記錄的:“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以拜祠上帝焉。”這是傳說中原始而神圣的祠堂,用來祭祀上帝即太一,也就是北極星的。在先秦的神話哲學里,是太一生出了天地萬物。明堂作為建筑,本是模擬宇宙從混沌中誕生,誕生的條件是“光”,而古人觀察日月星辰,認定唯一不動的光源是北極星,也就是太一、上帝。此處的明堂之“明”,是北極星之明;此處所通之“水”,是混沌的具象,黑暗的象征。明堂出自混沌,“光”是空間的條件。“四面無壁”,呈現了四方空間的無邊無際;而“殿”的存在,則是確定的位置和據點,借以克服無邊空間帶來的迷茫和恐懼。
因為“殿”的建立就是中心的確立,作為初民宇宙模型的明堂自從歸在黃帝名下以后,就跟權力分不開了,而四方五位的發展是八方九宮,于是明堂的樣式就變得復雜起來。
天子坐明堂,嚴格的坐法是這樣:明堂像個院落,東南西北四邊,各有一個正廳和兩個廂房,天子每個月換住一個地方,祭這個月應祭的神祇,辦這個月應辦的政事。按照東、南、西、北的順序,一年十二個月一輪回。院落正中,又有一個大廳,供天子在所謂的季夏去住。這樣,東、南、中、西、北的方位和春、夏、季夏、秋、冬的時序相配,天子就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運行去做“天人相應”的工作。
史載,夏、商、西周均有明堂之制,到了東周——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明堂之制漸漸湮沒不興。秦大一統以后,漢、唐有過明堂之制的復興,但影響均不如從前。天人相應的工作,起初還有它的神圣性,往后,工作越來越難做了。至西風東漸,列強侵擾,國將不國也就成了先覺者之憂,因為,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秩序早被打亂了。
再回首,古籍浩如煙海,大海撈針是為了一針見血。“古者黃帝四面,信乎?”這個“?”是一根彎曲的針,質疑的針。古籍記載,提這個問題的是孔子的學生子貢,而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把神話變成了人話:“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耦,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黃帝有四張臉的神話,就這樣變成黃帝派四個人去治理四方的人話了。從“不計而耦,不約而成”看,這四個人簡直就是黃帝的化身。
孔子的解釋后來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印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孔子所謂合己者四人的名單似乎就這樣列出來了。神話怎樣變成人話?孔子僅僅利用“面”字含義的模糊,就把一個生有四張臉的神,變成了一個治理四方的人。知識,再次被證明是一種權力。
在神話變人話的過程中,中國人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也鑲嵌進來,于是黃帝治理有方的“四面”,最終就變成了中國帝王們的“南面術”。《易經·說卦》:“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此“明”是太陽之明。在北半球,向明就是向南。從“四面”到“南面”,朝向是變得簡單了,但以“面”為基礎的統治術卻在歷史中變得復雜起來。比如,晚清就有太后垂簾聽政——面朝南方,但面孔隱在簾后。
黃帝長著四張臉,黃帝派遣合己者四人治四方,這兩種說法其實有一點共同,那就是黃帝是聰明的,有謀略的。四張臉,當然耳聰目明,足以眼觀四路耳聽八方了;而合己者是黃帝的化身,是他分身有術,一種高明的統治術。
在五行學說中,黃帝是有“土德”的“中央之帝”。神話和歷史的碎片證明,為了統治東、南、西、北四方,他長出了朝向四方的四張面孔,或者向四方派出了自己的四個耳目。黃帝四面,正是一個農耕古國中央權力的象征。古者黃帝四面,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