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實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親酈范年少有為,在北魏太武帝時期給事東宮(為太子處理事務),曾做過平東將軍和青州刺史。酈道元也先后在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陽擔任過騎都尉、御史中尉、北中郎將等官職,并且多次臨難受命,出任地方官,做過冀州長史、魯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等職務。
酈道元做官“執法清刻”,“素有嚴猛之稱”,頗遭豪強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527),他奉命赴任關右大使,雍州刺史蕭寶夤受汝南王元悅慫恿,派人將其一行圍困在陰盤驛亭(在今陜西臨潼東)。亭在岡上,沒有水吃,鑿井十幾丈仍不得水,最后力盡,與其弟道峻及兩個兒子一同被害。
《水經》一書寫于三國時期,是一部專門研究河流水道的書籍,共記述全國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條。原文一萬多字,文字相當簡略。酈道元讀后很不滿足,決心為該書作注。書成后,據統計,酈道元寫《水經注》,除了實地考證之外,所引用的先前古籍多達四百三十七種,可見他是何等用心。
《水經注》共四十卷,三十多萬字,可謂當時空前的地理學名篇巨著。它名義上是注釋《水經》,實際上是再度寫作。全書記述的河流多達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比其所注的《水經》增加了近千條,文字也增加了二十多倍,內容比《水經》豐富得多。
《水經注》不僅僅記錄了各條水道的變遷以及地理的歷史沿革,而且對于各地的古跡以及神話和傳說也都給予了詳細記載。比如書的“江水注”中,就記敘了戰國時代水利工程學家李冰與江神的角斗故事,其間還插敘了三國劉備被東吳孫權打敗之后越嶺逃走的史事,描寫出神入化,讀來更是意味深長。
《水經注》的文字優美,更是一部山水游記,看它如何敘述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確實精彩,令人嘆服。
一個人在當官的時候,或者在做了官以后,還能扎扎實實地寫出一本有用、務實的好書來,不容易。這樣的人不多,這樣的書也不多。這個人叫賈思勰,這本書叫《齊民要術》。
賈思勰,籍貫生卒皆不詳,南北朝北魏人,約活動于公元六世紀前半葉,曾任高陽太守。當時,居住在黃河流域的漢人、匈奴人、鮮卑人、羯人、羌人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賈思勰決定寫一本書,將這些經驗總結起來,推廣開去。為了寫作這本書,他讀遍了能看到的涉及農業方面的古書,引用了一百五十多種。他還尤其注重調查,上山下鄉,訪問農民,收集了很多有關作物栽培、耕種的民謠民諺。他還親自參加養殖,書中介紹的養羊經驗就是他的親身經驗。
據考證,《齊民要術》的寫作完成大約是六世紀三十年代。書分十卷,九十二篇,主要介紹了四個方面:一是耕田收種的方法,二是谷物、蔬菜、水果和樹木的栽培方法,三是家畜家禽和魚類的飼養方法,四是食品的制作方法。
書里非常重視不誤農時因地制宜。賈思勰認為,農作物的栽培和管理,必須根據不同的季節氣候和土壤采取不同的應對辦法。他認為,順天應時、估量地利可用力小而收獲大,單憑個人的主觀愿望,不顧實際的耕作條件,只會浪費人力財力。因此,他特別強調“上時”,不能錯過栽種時節。
書里還記載了土壤對作物的影響。書里談到,并州(今山西境內)沒有大蒜,要向朝歌(今河南境內)取種,種了一年以后,蒜瓣變得很小。并州蕪菁的根像碗口那么大,也是從別的地方取的種。在并州,蒜的瓣變小,蕪菁根變大,都是土壤造成的。
《齊民要術》是我國保存下來的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一部名著,書中的那些寶貴經驗在今天也依舊有用。
《齊民要術》現在存世的約有二十多個版本。學者們認為它們主要源自三個祖本。一是北宋崇文院原刻本,但到南宋,此本已屬稀有,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是日本珍藏本的影印本。二是南宋紹興本,又稱龍舒本,現在國內最好的舊版本是明代據龍舒本抄出的一種。國內轉刻多以兩宋系統本為祖本。三是明代嘉靖的湖湘本,轉刻自南宋紹興本。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日本出版了西山武一、熊代幸雄校釋翻譯的日文本《齊民要術》。歐洲學者也翻譯出版了英、德文本的《齊民要術》。
在民間,他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
他以寫出了世界上首部《茶經》而聞名。
據《新唐書》所記載,同時參看《唐才子傳》,他的主要情況如下:
陸羽(733—約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三歲時,因相貌丑陋而被父母拋棄,后被竟陵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由積公禪師收養。積公禪師為其取名,以《易經》自筮,占得“漸”卦,卦辭曰:“鴻(雁)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于是,按卦辭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并以“鴻漸”為其字。
羽九歲時,智積禪師要他抄經,教他念佛,羽卻反問:“釋氏弟子,生無兄弟,死無后嗣。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家人能稱有孝嗎?”并公然稱“羽將授孔圣之文”。智積聽罷自然惱怒,就用繁重的“賤務”罰他,派他“掃寺地,潔僧廁,踐泥涂墻,負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羽卻并不因此氣餒,求知欲望反而更強。無紙學字,就以竹劃牛背為書。偶得張衡的《南都賦》,雖然并不識其字,亦危坐展卷,念念有詞。積公聽說這些之后,擔心他受外典浸染,失教日曠,從此將他禁閉寺中,令他每日芟剪卉莽,并遣年長的弟子管束。
羽十二歲,嘆惜寺中“歲月往矣,奈何不知書”!“嗚咽不自勝”,終于下定決心逃遁,進了一個戲班子,做了走南闖北的伶人。他雖然其貌不揚,而且口吃,人卻極其幽默機智,扮演丑角非常成功,后來他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唐天寶五載(746),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陸羽的出眾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華,愿意促成他的抱負,當即贈他以詩書,并且修書推薦他拜讀于隱居火門山的儒學名師鄒夫子門下。天寶十一載禮部郎中崔國輔貶至竟陵為司馬。是年,羽別夫子下山,與崔相識,品茶鑒水,談詩論文,結為摯友。天寶十五載,羽為考察各地茶事,決定出游巴山峽川,國輔贈以文槐書函以及白驢、烏牛壯行。此行,羽經彭州、綿州、蜀州、邛州、雅州等地之后,又游覽了湘、皖、蘇、浙十數州郡。乾元元年(758),羽至升州(今江蘇南京),寄居棲霞寺鉆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陽。上元元年(760),羽從棲霞山麓來到苕溪(今浙江吳興),隱居山間,閉門著述《茶經》。其間,常身披紗巾短褐,腳著草鞋獨行野中,深入農家采茶覓泉,評茶品水,或誦經吟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遲疑徘徊,每每至日黑興盡,方號泣而歸,時人稱今之“楚狂接輿”。
唐代宗李豫曾詔羽為太子文學,后又拜他為太常寺大祝,他都不應,未去就職。他一生都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全唐詩》錄其歌一首,極能表現他的品質:“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余髫年蓄五岳志,元岳出五岳上,慕尤切”。這是徐霞客在游河南嵩山時所記日記的一句話,由此可見他兒時就懷有探索山河秘密的興趣了。
他好讀書,尤其是奇書。凡是見到未讀過的,身上若是沒錢了,就會脫下身上的衣服,將衣賣掉而買書。通過大量的瀏覽閱讀,他認識到“山川面目,多為圖經志籍所蒙”。所以,他也就更想經過自己的實地考察,檢驗書本上記載的知識。
他的身體非常健康,這是他旅行考察的本錢。他的朋友陳繼儒這樣描寫他的面貌:“墨顴雪齒,長六尺,望之如枯道人,有寢處山澤間儀,而實內腴多膽骨。”他的旅行從來都是“不計年,不計程,旅泊巖棲,游行無礙”。他常常“持數尺鐵作磴道,無險不披,能霜露下宿,能忍數日饑,能逢食即飲……能補被單夾耐寒暑”,更能“不用車馬,登山涉水,矯健有如猿猴”,日行百里之后,還能在破壁古樹之下,燃油拾穗寫日記。這些日記不僅文辭優雅,而且有豐富的科學內容,直到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如他先后“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打破了岷江導江是長江上游的傳統說法,肯定了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游。又如他綜合在廣西、貴州和云南三省一年多的考察,詳細分析盤江水系,然后指出:過去的書籍把貴州盤縣西部的火燒鋪、明月所二水作為北盤江和南盤江上源是錯誤的,這是誤把支流當主流。北盤江的主源應為火燒鋪以北的可渡河,而南盤江的主流應為云南沾益北部炎方驛的交水。此外,他對流水的侵蝕作用也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如他描寫廣西新寧(今屬廣西扶綏)附近的山谷:“江抵江寧,不特石山最勝,而石岸尤奇。蓋江流擊山,山削成壁……或錯立波心,或飛嵌水面,皆洞壑層開,膚痕縠縐。”又如他描寫陽朔附近的畫山是“山橫列江南岸。江自北來,至是西折,山受嚙,半剖為削崖,石質錯綺成章”。在福建,他看到寧洋溪“懸溜迅急,十倍建溪”,就對比了兩條河流的河道和水文特征,發現雖然二溪的分水嶺高度大致相同,但流程長短有別,故“程愈短則流愈急”,總結了流程和流速的關系。至于他對石灰巖洞以及洞頂石鐘乳以及聳列洞底的石筍,那就更有極佳的描述:“洞頂垂石天矯,蛟龍舞螭,繽紛不一”,“乳柱花萼,垂垂圍簇千萬計”,“崖間有懸干虬枝,為水所淋漓者,其外皆結膚為石,蓋石膏日久凝胎而成”,不但表現了它們的美麗,而且講解了形成的原因。
總之,他從二十二歲開始出游,北至盤山(位于天津薊縣西北),南至崇善(今屬廣西桂林),東止于海,西抵騰沖(今屬云南保山),一直游到逝世為止,前后三十多年時間,游蹤不但長,而且極其廣。在他游歷多年之后,有人問他:“先生之游倦乎?”答曰:沒有!還有很多地方我還沒有去。粵西、滇南還等著我去呢。上次峨嵋一行,以奢酋發難出事,我只匆匆至秦隴就返回了,非常遺憾。還有昆侖遐方也等待我去拜訪考察!
他是一個樂觀的人,“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有著戰勝困難的勇氣。他在五十一歲那年還開始了“萬里遐征”。出發前,他對兒子說:“你只當我死了,不要用家務事來煩擾我!”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霞客為其別號也,江蘇江陰人。他的日記整理之后名為《徐霞客游記》,共二十卷,現在保存的部分僅為原來的六分之一。不過,僅這六分之一就已經有四十萬字,而且這些幸存的部分,許多還是有關邊疆地理、水文的實地考察,因此也就格外珍貴。
宋應星(1587—?),字長庚,江西奉新人。
他的《天工開物》,作為一部科學經典,世界對之的評價是很高的。法國的儒蓮將其稱為一部“技術百科全書”。英國的達爾文將之稱為科學例證的“權威著作”。日本的學者三枝博音稱它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則稱他為“中國的阿格里科拉”(阿格里科拉為德國學者,被譽為“礦物學之父”)和“中國的狄德羅”(狄德羅是第一部法國《百科全書》主編)。
然而,這位“中國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國的狄德羅”在中國卻并不廣為人知,權威的《明史》、《清史稿》都不立其傳,《四庫全書》也不錄其著,他的這部《天工開物》在中國也早已亡佚,好在日本還有版本,民國時被再度發現,其價值被重新認定,才又獲得重新刊行。日本自江戶時代以來,在學術和技術方面受到此書莫大的影響。由藪內清譯注的此書全本,也在1769年由平凡社隆重推出,書中還附有詳細的解說。而最具原書風味的江戶明和本也在日本精印重刻。此書在日本出版后,便引起了西方的重視,接著完整的英譯本也在歐美出版了。
據考證,宋應星原是鄉村的一介書生,萬歷四十三年(1615),他二十八歲,考中舉人,但以后的進京會試,連續五次均告失敗。同時,他亦強烈感到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遂不再應試,旅游大江南北,行跡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新疆等地,從東北捕貂到南海撈珠、和闐采玉,無不一一認真分析。爾后,又在江西分宜擔任該縣教諭之時,根據實地考察所得,注重實學,整理成書,并命名為《天工開物》,由其朋友涂紹煃在崇禎十年(1637)資助出版。他在初版序言中敘述了那段時期的情況:“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乏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偽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十四年(1641)他還出任過汀州推官、亳州知府,后辭職還鄉,直到逝世。
《天工開物》的書名含意應是取自《易·系辭》中“天工人其代之”與“開物成務”,也可說這四個字,是由成語”巧奪天工”以及”開物成務”合成。全書共十八卷,按照作者之意,配有大量插圖,先五谷而后金玉,分為《乃粒》(關于糧食作物的栽培技術)、《乃服》(衣服原料的來源及加工方法)、《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粹精》(谷物的加工過程)、《作咸》(介紹六種食鹽的生產方法)、《甘嗜》(種植甘蔗、制糖、養蜂的方法)、《陶埏》(磚、瓦、陶瓷的制作)、《冶鑄》(金屬用品的鑄造及加工)、《舟車》(船舶、車輛的結構、型式及制作)、《錘鍛》(用錘鍛方法制作鐵器和銅器)、《燔石》(石灰、煤炭等的燒制技術)、《膏液》(十六種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殺青》(造紙的五個程序: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烘干)、《五金》(金屬的開采和冶煉)、《佳兵》(弓箭、弩、干等冷兵器以及火藥、火炮、地雷、水雷、鳥銃和萬人敵即旋轉型火箭彈等武器的制造方法)、《丹青》(墨和顏料的制作,對油煙、松煙、銀朱即硫化汞詳細的描述)、《麹蘗》(做酒的方法)、《珠玉》(珠寶玉石的來源,如南海采珠、和闐采玉等)。
宋應星除了《天工開物》外,還有《卮言十種》《畫音歸正》《雜色文》《原耗》等著作,可惜的是多已失傳。近年來,在江西發現了他的四篇佚著(明刻本):《野議》《論氣》《談天》和《思憐詩》。《野議》是一部議論時局的政論著作,對明末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并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張。《思憐詩》包括“思美”詩十首,“憐愚”詩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憤世憂民的感情。《論氣》和《談天》是關于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從這兩篇的標題來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種》中的部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