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邵璐
摘要:媒介技術的發展使粉絲社群呈現出不同國家、語言、群體間的跨文化交流現象,在跨文化傳播研究領域,粉絲研究成為一個新的議題。近年來,泰國影視劇及明星作為東南亞流行文化傳入中國,引發網絡熱議,也催生了別具特色的粉絲社群。本文以中泰兩國粉絲迷群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案例、文獻的研究以及網絡民族志的觀察,分析中泰粉絲跨文化交流中呈現的困境及其回應方式,從人際互動的層面對跨文化傳播沖突及協商進行探究,有助于為跨文化傳播的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視角。本文認為中國粉絲是向泰國傳播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一股民間力量,在與泰國粉絲積極地構建理性傳播,雙方給予文化差異包容和理解,由此可作為未來跨文化交流模式的借鑒。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跨文化沖突與協商;粉絲社群;文化輸出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1-0240-03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跨文化交流活動的不斷增加,也催生了粉絲群體間的各種跨文化交流現象。有學者稱“粉絲圈已成為世界上不同地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媒介平臺”。因此,粉絲研究也成為跨文化傳播領域研究中的新議題。根據前人的成果,在跨文化粉絲研究領域,國內學者鮮少將粉絲的國家文化差異納入粉絲行為的分析框架,同時跨文化粉絲群體對本文化對外傳播的正功能被低估[1]。
近年來,泰國影視及明星作為東南亞流行文化的代表,備受中國青年群體的喜愛與關注,并從中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粉絲社群。前兩年,由某泰星引發的中泰粉絲之爭,激起了兩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激烈發言。類似事件引起媒體與民間輿論的關注。那么過往中國粉絲與泰國粉絲溝通交流時是否也有類似的文化沖突呢?他們是如何協商解決的呢?以此為契機,本文對中泰粉絲群體間的跨文化交流進行研究,分析粉絲跨文化傳播中的困境與協商,探討粉絲跨文化傳播行為如何有利于中國形象對外傳播以及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
二、中泰粉絲迷群間的文化交往
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全球文化交往更頻繁且多樣化,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粉絲,從小就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海外影視、音樂、動漫等作品,崇拜國外明星,因此跨文化習得和文化轉換也成為跨國粉絲迷群的文化生態。
當泰劇及其影視明星在中國傳播及活動時,中國粉絲是以“他者”的角度來解讀泰劇所帶來的泰國文化,是基于個人興趣和對泰國文化迷戀的驅動,通過推特、臉書、照片墻等社交媒體,隨時隨地輕松獲取有關所迷戀的泰星及其泰國粉絲群體的信息來完成審視,從而對泰國文化產生共情,并有助于促進積極的中泰跨文化互動。
然而,在粉絲使用社交媒體獲取信息,利用新媒體平臺參與到他國文化中時,仍然面臨各種障礙和約束。亨利·詹金斯認為,數字化技術的確極大地擴展了粉絲圈的參與人群,完善了文本和意義自下而上的生產鏈條,但是在同等的技術條件下,粉絲仍然無法獲得平等的參與權利[2]。新媒體時代下的跨國粉絲迷群,依舊受到傳統社會、文化身份建構等問題的影響,由于各自的政治或市場的限制,跨國粉絲間的沖突與協商時常發生。當中泰粉絲雙方發生跨文化接觸時,雙方的民族文化、意識形態等問題阻礙了雙方文化間的交流溝通。比如,泰國粉絲及其粉都客體習慣于在推特、臉書等社交媒體上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會對其國家領導人表達喜愛或批評;而對于中國粉絲而言,并不樂于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討論政治,由此中泰粉絲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就很有可能產生摩擦與碰撞。
三、粉絲跨文化交流實踐的困境
媒介技術的巨大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中泰兩國粉絲信息交流的時空距離,大大便利了雙方在文化層面的交流,但與此同時,摩擦和碰撞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一)意識形態差異引起的粉絲矛盾
互聯網的發展雖然便利了跨文化傳播,但“數字鴻溝”依舊存在,在推特、臉書等海外社交媒體上,許多人討論的問題仍是以西方世界的價值觀來衡量審視。正如泰國媒體對于涉華題材的報道大多直接從西方媒體報道中搬運而來,不加分辨地使用導致泰國輿論受西方媒體影響較深[3]。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某泰國網紅在推特上轉發了有關西方媒體對新冠肺炎的不實報道,某泰星也在照片墻平臺的直播中用新冠肺炎疫情和武漢來開玩笑,此舉引起中國粉絲的不滿,隨后被中國粉絲糾正而道歉。
國外有學者認為,互聯網是有關種族意義斗爭政治的第三空間,由于其匿名性和互動性的特點,讓人能在這個空間中探索種族思維的話語功能[4]。通過用戶的情感參與,互聯網新媒體平臺為政治幻想具體化提供了新的途徑[5]。從中泰粉絲網上跨文化沖突事件中可以看出,海外社交媒體上的意識形態兩極分化明顯,有部分右翼思想利用社交媒體的匿名性制造矛盾沖突。粉絲群體外的人員通過使用泰語名稱的賬號、發布泰文回復等方式扮演泰國網友挑釁中國網友,刻意歪曲信息,并不斷重復同一個觀點來達到自我形象的鞏固。這些粉絲群體外人員的刻意言論導致中泰粉絲雙方的信息傳播出現情感極化,造成矛盾沖突升級。
(二)差異解讀與多元對話下的新摩擦
跨文化交流實踐中,雙方可以采用較容易被人理解的符號,以促進雙方的認同和信息的傳播。但同時,也正因為符號解讀的多樣性,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制約了雙方情緒的表達。有部分泰國知名影星在拍攝泰國雜志圖時,用手拉眼皮做出“瞇瞇眼”的動作,這一舉動在中國粉絲的理解中是歧視人的意思。但從泰國粉絲的角度,這僅僅是雜志拍攝動作,是一種流行文化。而圍繞這個動作的解釋,雙方在網上的討論,只是不斷重復和強化各自的解讀和主張,至于這個動作到底是不是侮辱歧視的意味,彼此之間并未達成一致意見。可以說雙方并未形成真正的交流。
同樣,社交媒體上大規模的多元會話模式可能帶來局部、共時的互動沖突。由于地域的限制,中泰粉絲之間的跨文化交流更多是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進行,共同參與到會話中的粉絲人數必然是兩人以上的多方對話互動方式。一方面,這種類型的對話結構充滿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網絡社會中信息的海量性、碎片性、匿名性和流動性都使粉絲之間更容易因言語、行為、意見分歧、對禮貌行為的預期偏離規范等因素引起不同程度的沖突。
比如泰劇《假偶天成》中的一位男主演,因為對相關問題的態度模糊,引起了中國粉絲的強烈不滿,同時該演員也并未對中國粉絲的要求作出回應,這超出了中國粉絲對其行為的預期,激發了中國粉絲更強烈的譴責。
與此同時,中國粉絲對粉都客體突如其來的強烈抵抗,讓泰國粉絲也陷入了與中國粉絲對話交流的焦慮中,再加上互聯網的開放性,多方加入對話中,各種意見摻雜其中,使得意見沖突不斷升級,中泰粉絲的溝通焦慮不斷增加,雙方無法進行有效的信息傳播活動。
(三)粉絲抵抗式認同未緩解文化沖突
跨文化間的交流互動在媒介技術發展下愈加高效和頻繁,在跨文化交流中,中泰粉絲雙方總會一邊帶著宣傳其粉都客體,一邊帶著傳播自身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目的進行溝通互動。中國粉絲會在社交媒體平臺留言,教泰國明星、泰國粉絲中文,會告知對方中國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而泰國粉絲也會將泰國明星的采訪翻譯成英文或中文,讓中國粉絲更好地理解。
社交媒體作為載體為我們提供了傳播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信息的機會,也提供了自由構建自我的機會。當我們通過社交媒體獲取信息,但在這個過程中感知到差異性,以及自身文化的優越感受到挑戰時,便會觸發抵抗反應,從而導致群體間的沖突。
所以,當中國粉絲看到自己關注的泰國明星發布了任何與自己本身文化認知相矛盾的內容時,便會開啟抵御模式,通過對方使用的社交媒體向其灌輸自身的文化概念,要求對方道歉、解釋。泰國的粉絲作為與其粉都客體擁有相同文化、政治理念的一方,出于對自己關注的明星的喜愛,會代替其對中國粉絲作出回應,解釋其文化及行為特點,希望對方理解。然而信息環境豐富的特性,促進了雙方態度強化的螺旋式上升。粉絲會自動尋找與自身態度一致的信息,加強自己原有的態度,中泰粉絲也就因為一時的誤讀或意見分歧,從共同的群體逐漸演變成意見對立群體,文化間的沖突未能緩解。
四、粉絲構建新跨文化協商關系
跨國粉絲間的交流互動是一種獨特的跨文化傳播實踐,中泰粉絲群體因趣緣對象相同而早已構建了虛擬共同體,比普通網絡民眾有著更為積極的跨文化意識以及較強的交流能力,彼此不斷在各類文化沖突中學習和尋找解決沖突的協商方法,比如粉絲會主動使用多國語言進行溝通、梳理沖突事件的時間順序以及各方觀點、對兩國官方機構或主流媒體積極回應等。
(一)培養共同情感體驗,提升多元文化認同能力
有學者研究指出,對于跨團隊合作,內部與外部人員共享信息至關重要,由信息交換所帶來的共情會提升群體成員同外界分享風險信息的意愿[6]。觀察以往實踐發現,中泰粉絲之間會主動分享雙方各自得知的信息,用英語溝通。當中國粉絲對網上發布的有關泰國明星的采訪視頻或是言論感到疑惑時,會主動在推特、照片墻等平臺向泰國粉絲詢問,此時泰國粉絲認真地翻譯解釋便會減少發生沖突的機會。當中國粉絲對泰國明星提出需求,泰國粉絲也樂意幫忙翻譯并向泰方經紀公司傳達,雙方是在彼此建立可協商的空間。
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同文化的人通過情感交流、移情等方式,既可以保有原生文化的自我意識,又可以對“他”文化充分了解及尊重。
由于泰國的情侶配對文化流行,在泰劇熱播期間,粉絲都會關注主演們在戲外的雙人合作。比起支持演員個人,泰國粉絲更傾向于支持做情侶搭檔的演員們,即使演員本身現實生活中有對象,也會將兩個演員配對到一起。但中國粉絲初次接觸泰國情侶配對文化時十分不適應,以為戲外演員親密合作是因為這兩個演員假戲真做,真成為一對了。因此,當中國粉絲發現自己支持的演員有各自現實生活中的戀愛對象時深表震驚,表示不能接受,還有偏激的粉絲會在該演員的社交媒體賬號上評論謾罵。而近兩年,隨著泰劇文化進入中國數量增多、時間變長,中國粉絲逐漸習慣、接受了泰國情侶配對文化。
泰劇《假偶天成》《戀愛傳播理論》等劇中的情侶檔主演,其中一位在現實生活中有對象,但中國粉絲紛紛表示理解,這不妨礙他們喜歡看兩位主演一起出席活動,在社交媒體上甜蜜互動。中國粉絲在移情的作用下不斷接受泰國文化,規避了與泰國粉絲、泰國網友的正面沖突。由此,尊重多元化能夠促進人們相互理解,人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具備多重文化意識和認同能力,接受“他”文化。
(二)直面雙方文化差異性,尋找合適的協商方式
從整個跨文化傳播過程來看,人作為交往中的存在,是處于主體間關系的,我與他者的關系根本不是什么傳播主體和傳播客體的關系,而是同一傳播活動中共生的兩個主體[7]。新媒體環境下,跨文化傳播的理性共識應包含對多樣性與差異性的包容。
中泰粉絲跨文化交往時,中國粉絲作為泰國文化的接受者,同樣也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一言一行所折射的中國文化底蘊同樣影響著泰國粉絲。中國粉絲深知,在國際社交平臺上的言論代表著自身國家的形象,這些言論會影響他國的人對中國形象的認知。當文化沖突升級到政治、國家層面時,中國粉絲發現推特等社交媒體上輿論的偏向超出了預期,便會組織呼吁全體不再對沖突事件發表評論,并呼吁給予泰國粉絲溝通的機會,理性發言。同時,為了避免已存在的扭曲自身國家形象的內容造成他人對自己國家的誤解,中國粉絲還主動在推特已有的關于中國的話題中刷本國美食、美景、藝人,重新輸出文化,轉移其他網民對沖突事件的關注。
而泰國粉絲則會用委婉的語言和謙卑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一部分人在推特上發布英文推文,呼喚與中國粉絲互相諒解和尊重;一部分人則到微博一一陳述事件中雙方誤解的部分,科普泰國文化政治知識,用中文示好,表示“我們和好吧”。
(三)給予語境化的理解,構建良好的跨文化交往關系
在文化背景異質時,對“他”文化的地方知識進行語境化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8]。中泰兩國同屬于高語境文化,因而雙方的傳播是含蓄且模糊的,更注重“意義的領會”,這使得非言語信息的解讀更多義。
比如,圍繞中泰粉絲雙方所關注的演員的言行而產生的意見沖突,雙方對演員使用的非言語符號,或笑容或沉默等的理解,各自觀點不一。此時如果不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解讀,雙方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中泰粉絲間發生各種意見沖突時,泰國粉絲會科普泰國文化知識,中國粉絲則是主動將其發布到微博平臺,展示并呼吁雙方有更多的溝通和理解,以此尋求雙方協調沖突的共識,降低沖突級別。這種方式能使雙方的理性溝通持續進行。
從中泰粉絲間的協商方式可以看出,現代網絡社會中,當具有不同風俗習慣、文化背景與價值觀的個人或群體,都能保持一種共享、開放的傳播觀在相互交流時,便能在交流的基礎上相互影響,減少對“他”文化的偏見。
五、結語
跨文化傳播實踐,需要思考我們與他者如何互動,如何進行交流并彼此達成理解。跨國粉絲間的交往一直處于跨文化的交流中。新媒體時代,中國粉絲在與泰國粉絲交流互動過程中,作為向泰國傳播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一種民間力量,在積極地構建理性傳播,給予文化差異包容和理解,不斷實踐與修正解決沖突的協商方法。由此可作為未來跨文化交流模式的借鑒,提醒我們通過構建跨文化虛擬共同體,從中國角度出發,傳遞中國文化,與世界互通互聯。
參考文獻:
[1] 侯雨,徐鵬.跨文化粉絲研究:學術史梳理與前瞻[J].中國青年研究,2019(12):87-94.
[2] 亨利·詹金斯.參與的勝利:網絡時代的參與文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22-24.
[3] 虞群.辱華、模糊臺灣歸屬,中泰網友“史詩級罵戰”背后,中國真正須高度警惕的是什么?[EB/OL].瞭望智庫,https://zhuanlan.zhihu.com/ p/133813265,2020-04-14.
[4] 普法曼苔莎,卡彭特克里斯托弗,唐勇.種族主義政治:中國大陸非洲移民的建構[J].傳播文化與批判,2015,8(4):540-556.
[5] 尼廷戈維爾,阿尼班白沙亞.講壇上的惡霸:專制、數字社交媒體和右翼民粹主義技術文化[J].傳播理論,2018,11(1):67-84.
[6] 王廖,凱瑟琳·麥科馬斯,袁康妮.不受限制的信息交換對與外界分享信息意愿的影響[J].人類傳播研究,2018,43(2):256-275.
[7] 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基本理論命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03-113.
[8] 肖珺,胡文韜.新媒體跨文化傳播的難點及其理論回應[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1,74(01):107-117.
作者簡介:李揚(1991—),女,廣東廣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媒體品牌策劃與傳播。
邵璐(1970—),女,陜西西安人,博士在讀,副教授,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