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東海縣鄉鎮交通運輸綜合管理所
發展農村物流是支撐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提升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有效舉措。為提升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物流經濟發展,要求我們要加大農村物流建設,培育農村物流服務品牌,建成一批農村物流節點,拓展農村物流發展模式,有效滿足農村生產生活的物流需求,全面提升農村物流整體服務水平,促進城鄉物流一體化發展。結合蘇北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和農村物流實際情況,就發展本地農村物流體系有以下思考:
農村物流是一個相對于城市物流的概念,在農村地區,為生產、銷售及農村居民生活和其他經濟活動所提供的運輸、存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物流活動的總稱。按照“資源共享、多站合一、功能集約、便利高效”的原則,主要建成縣“中心”、鄉鎮“站”和村級“點”三個層級。同時,整合利用既有鄉鎮客運站、郵政、快遞、農村超市、供銷等運營網絡及信息資源,探索與大型連鎖超市建立穩定的業務合作關系,為農村物流提供服務。
1.政府主導力度不夠,積極性不高,未出臺農村物流發展的相關政策、規劃等文件,發展缺少政策支持及科學依據。
2.農村物流網絡薄弱,站場設施簡陋,縣級沒有建成大的物流(分撥)中心,郵政、快遞、農村超市、供銷等自成網絡,配送分散,運營成本高。
3.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分散,農村物流信息平臺及網絡處于空白。
4.農村物流設備簡單,主要是箱式貨車、改裝面包車、電動三輪車等老舊車輛,缺少冷藏保險等專業化車型,托盤、分揀、裝卸等專業化設備更是缺乏。
根據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要求,建議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政府制定出臺地方農村物流發展規劃。農村物流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推動,需要政府有較高的積極性,按照“政府主導、交通牽頭、部門聯動、企業自主”的思路,對全縣供銷、郵政、商業、快遞等配送網絡,進行全面摸底調研,結合地方實際,制定縣、鎮、村三級物流發展規劃,對縣域內行政村進行農村物流網絡布點。同時加大對進行農村物流建設的第三方企業進行政策扶持力度,如:撥付土地、統一配送渠道等。
2.建設縣級物流(分撥)中心。政府出資或者政府扶持企業建設1至2座全縣物流(分撥)中心。該中心應具備運輸組織功能:中轉、裝卸、分揀、配送;信息交易功能:車貨信息收集、發布、匹配和交易;倉儲服務功能:農產品冷藏、冷凍,普通倉儲(農村日用品),專業倉儲(農藥、化肥);物流增值服務功能:流通加工、包裝等服務;電商快遞服務功能:為電商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和快遞包裹分揀、配送;配套服務功能:停車、餐飲、住宿、車輛檢測、維修、保養、清洗等服務。這就需要該中心應選址應具備:交通便利且與綜合運輸網合理銜接、靠近較大貨源點、具備良好的給排水、電力、道路、通訊等條件。該中心建成后還可吸引電商、快遞、物流等企業進駐,進而建成縣域物流(分撥)中心,為地方物流發展奠定基礎。鼓勵第三方信息平臺建設,促進農村物流信息化服務水平提升。
3.構建鎮到村物流網絡。目前,各地縣城到鄉鎮一級的配送網絡多數已基本形成,構建鄉鎮到村的物流網絡在整個農村物流網絡構建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建設鄉鎮到村的物流網絡在整個農村物流網絡體系中也最為困難。鄉鎮“站”在三級網絡中主要是承上啟下作用,負責接收縣級物流(分撥)中心發貨配送到村,可以整合或者利用鄉鎮現有的交通客運站、超市、郵政、快遞以及供銷物流點等資源,升級改造成鄉鎮農村物流服務點。對村級服務點進行全面鋪設,利用行政村內的小超市(商店)、農家店、村郵站、快遞網點等,建設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不斷健全農村物流服務網絡。同時,根據交通特色,安裝統一的標識。
4.多種運作模式并存。一是培育農村物流經營主體,支持規模較大、基礎較好的超市連鎖經營店或者物流企業,延伸農村經營網絡服務,培育農村物流龍頭企業。二是多家企業聯盟、合作形式,提供農村物流服務。三是交通牽頭,與供銷、郵政、商業合作,共同構建農村物流網絡,探索鎮村公交小件運輸業務,開辟客運、物流配送線路,實現客貨同網。
5.推廣先進的農村物流設備。推廣使用專業化車型,支持物流企業購置適應農村物流運輸托盤、包裝、分揀、裝卸設備,提升農村物流作業的效率,減少貨損貨差。
6.加大政策扶持,落實農村物流建設資金獎勵。
一是加大資金投入。政府財政部門要支持農村物流網絡改造和提升配送能力以及縣、鄉兩級所改造擴建農資配送中心項目,積極爭取國家、省、市農村物流服務發展專項資金。要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縣政府有關部門要多渠道積極爭取國家、省、市對農村物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給予支持。
二是支持城鄉物流一體化發展,政府各部門必須站在全局高度,加快發展農村物流工作。各部門要按照工作分工,加強溝通協商、密切配合協作,制定和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推進農村物流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