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利 張金秋 賈麗平
華北理工大學經濟學院
歷史文化資源,從廣義來講,就是可供現在和今后人們開發和利用的歷史文化遺存。隨著世界文化和人類文明的不斷演變,我們發現歷史文化資源的內容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和深奧。可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社會的進步,反過來說也是成立的,即經濟社會的穩定也得依靠文化的繁榮。由此可知,兩者之間是互相促進,互相交融的關系。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歷史文化的存在,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 在這個浩渺的宇宙中,想必人們的精神生活會無比枯燥乏味吧。當我們看到古人留下來的遺產時,古人的風韻就像在我們身邊一樣,它讓我們感到那么的舒服,那么的熟悉,這種經歷,雖然我們沒有機會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經歷過,但是,當我們觸摸到當時的這些遺物時,我們會深深的發現,這些都是亙古不變的人類情感。歷史文化的價值就在于,它會讓人們在孤獨無助是給人心靈的藉慰,觸動人的感官。這種感覺,會讓人聯想到之前社會的種種回報,使人產生溫暖,刺激人類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前進。
文明是一個國家內在的一種氣質體現,在這種行為方式表現下,我們可以無時無刻的感受到中華人民的情感。當我們看到圓明園的殘骸斷臂時,我們會產生感覺,不論這種感覺是憤怒還是惆悵,不論是為已逝的人感到憂傷還是對帝國主義對中國所做的暴行感到不公。
我們都知道,世界萬物的存在都是有理有據的,歷史文化的存在當然也不例外。在當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背景下,一切事物都以推動經濟的發展為最終目的。那么問題來了,歷史文化資源怎樣服務于經濟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享受型的生活方式,外出旅游的頻率不斷上升。促進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1]根據調查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結論,大家旅游目的地的選擇大多都傾向于文化韻味濃厚,氣質出眾雅致的地方,這一現象也表明了歷史文化對人們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它的經濟價值也完美的體現出來。因此,我們應花費時間和精力利用好我們的歷史文化,致力于打造屬于中國特色的經濟文化,在豐富文化的過程中提高我們的經濟水平。
既然歷史文物資源的作用如此強大,我們當然沒有任何理由不去保護和珍惜它了。但是,我們需要意識到,歷史文物資源的保護并不是單方面努力就會得到的成效,而是需要我們凝聚各方力量,發揮在最大限度的能量來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目標。
從個人層面來講:我們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和文獻來幫助我們了解這些文化資源的背后的內涵以及意義,利用閑暇時間多去逛一些文物古跡,感受古人的氣韻,以此來提升我們愛護歷史文物資源的意識。除此之外,也可以教育或參加相關活動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我們的文物情操,形成全民參與保護的氛圍。
1.從法律層面來講:法律存在的意義就是約束人們的行為,用可見的規章條款來規范人們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法律的方式,通過建立和完善與文物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來指導人們的行為,促進文物資源保護的進程。
2.從國家層面來講:積極構建和完善文化產業融資配套體系,突破融資難的基礎性制度障礙。[2]政府可以運用行政的手段,加強對相關景點以及其他文物遺址的監管力度。要把相關獎懲措施加以制度化,不要僅停留在口頭上,對觸犯相關規定的部門和個人加以懲戒,同時也要對表現好的部門及個人加以獎勵,以此來維護政府的權威,對人們產生制約作用。
文物資源是歷史的見證者和承載者。保護歷史文物資源是發展國家文化的必要途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歷史文化資源這一財富,他就不可能永續經營。通過延長文物本體的壽命從而盡可能長的保護其上賦存的各類信息,為我們了解古代人類的活動奠定基礎。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我們要承擔起保護歷史文物資源的重任,以使它造福我們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