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月桂 陸君信
臨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在《浙江省產教融合“五個一批”工作方案(2019年)》(浙發改社會[2019]377號文件)背景下,為進一步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促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為目的,臨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通過聽取報告、座談、問卷和實地考察等方式,對合作企業進行了專題調研和考察,梳理了大致情況如下: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常用模式,近年來,響應國家政策,我校會計電算化專業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基于現代學徒制模式來開展的。當下,現代工業社會化大生產背景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為了適應這一需求由企業和學校合同協作推進新的育人模式—現代學徒制。它起源于西方,是通過企業師帶徒形式進行技能實踐教學,使傳統培養方式與現代教育形式進行有機結合而形成的校企合作職業教育模式,推行此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更利于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從而促進職業教育目標的實現。
實踐表明,推行現代學徒制模式,校企合作更加密切,此措既能較大程度上保證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對就業問題也提供了較好的解決方案。總之,借助現代學徒制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實現了上課與上崗融合、招生與招工融合、畢業與就業融合的愿景,從而既完善了我校會計電算化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又滿足了用人單位的需求且緩解了本地區就業的結構性矛盾。
2017年起,我校會計電算化專業開始實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與浙江偉星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臨海拉鏈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期間,學校努力踐行“六個共同”相關要求,即:共同招生招工(徒)、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共同建設專業課程與實踐基地、共同組織教育教學、共同培養雙元導師隊伍、共同管理與考核評價。密切校企融合,實現校企雙元育人,穩步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現已基本完成產教對接。
為了更好地加深“產教融合”的融合度,推進“校企合作”的深度,本調研小組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座談交流等方式開展了調研。
調研結果表明,我校校企合作項目雖穩健開展,收效頗豐。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1.學校教學實施難度大。現代學徒制重在企業和學校的雙元培養、學徒和學生的雙重身份、師傅和教師的雙重角色,其中,工學結合、工學交替是最大的亮點。在實施過程中,一般實行小班化,崗位實踐的時間比較久,投入較多且要求高;強調的是學中做,做中學,在企業與學校雙方之間進行“交替學習”。再者,由于學徒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意外傷害,學校作為組織管理者,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所以大規模開展現代學徒制的難度比較大。
2.企業參與的主動性低。當前上級部門對校企合作的支持還不夠充分,相應的保障措施也不夠完善,導致不少企業對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一方面,上級部門推行校企合作力度不大,投入資金有限,企業得到的補貼無法與其在學徒培訓上花費的成本成正比,因此表現出了消極態度;另一方面,企業投入了較大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培訓出了優秀學徒,但這些學徒“出師”后卻跳槽另謀高就,導致企業培養了員工卻可用員工,等于為他人做嫁衣裳,所以也就不愿意再與學校合作了。所以,企業的投入與收獲是決定企業是否愿意開展現代學徒制最核心、最關鍵的因素。
3.師徒權益難保障,評價體系不健全,教育成效難評估。當下,部分學徒還屬于未成年人,權益無法得到保障。作為“準員工”的學徒進入企業學習實訓,在熟練掌握技能上崗操作后,所得到的勞動報酬與企業正式職工相比還存在較大區別。某種程度上,學徒成了企業的廉價勞動力,學徒制也成為學校推行實踐育人的淺層方式。在校方指導教師與企業師傅的考核評價方面,未完善選聘和晉級等制度。由于學徒制開展的特點,企業師傅在整個實施過程中掌控性更強,作用更大。調研中發現,企業方在確定企業師傅時,習慣用業務水平為標準進行選拔,這樣確定的師傅可能對現代學徒制的認識不夠通透,且不具有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儲備,且缺乏講授本領。師徒結隊后,徒弟受師傅個人的人格品行魅力影響較大,若師傅的責任意識缺乏和教學方法不成熟,便會使學徒的培養效果大打折扣,也會便其學習積極性受挫。再者,學徒制師傅要比其他員工付出更多的精力,而在企業考核、晉升等績效考中若沒有得到相應的肯定和激勵,勢必不會得到好的效果,也會缺少長效性和可推廣性。
若要使現代學徒制模式下的校企合作順利高效地推進,首先上級管理部門應加大重視,既要完善相關政策條例,給企業提供法律保障,又要加大資金投入,提供足夠的經費保障,讓企業參與后續合作項目毫無后顧之憂。只有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激勵機制,通過制度保障、政策鼓勵、財政支持等多方共同推進,才能激發大家共同參與的熱情。例如:通過財政補貼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財務投入;通過減免稅收、專項扶持吸引企業積極參與現代學徒制等。
現代學徒制若要得到實際性的落地生根,應采取課崗對接的課程設置模式,在傳統人才培養方案上進行變革,將課程體系中的內容進行整合,配成與之對應的學時與學分。在此基礎上,學校和企業再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合理分配比例,健全完善考核機制。關于教學實施,可以結合校企雙方的實際情況,實行學分制管理(彈性學分制)。學分制可包括校內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也包括企業頂崗實踐中的技能學習。學生作為企業的員工,不便進行集中性學習,可在不影響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的情況下,利用業余時間分階段完成學業。學校也會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靈活度,將學生參加繼續培訓或學習納入學分。關于考核評價,可在崗位實踐結束后,由專業的考評人員組織考試,包括理論知識檢測和實際操作考核。再者,應側重過程性考核,控制實操所占的比例。若考核未通過,應要求其再次參加培訓,進行第二次測試。全部通過后,方能取得合格證書。
現代學徒制模式下校企合作的有效推進,定要打造一支強大的“雙師”隊伍。學校需要做好兩方面:請進來、走出去。一是將企業一線高技能人才請進學校給學生傳授最前沿的技術并分享工作經驗,進行崗位技能操作訓練指導;二要讓學校教師走進企業,與學生一起結伴做“學徒”,借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操作水平與崗位實操經驗,改變教師強理論弱操作的現狀。
重普通教育輕職業教育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學校應繼續加強多方宣傳,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氛圍—尊師重匠、推崇“工匠精神”。這就需要多層次、全方位地引進能工巧匠,共同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提高他們的收入,借此得到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營造出現代學徒制教育的良好社會環境。例如:鼓勵并積極引進技能大師,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在設施設備、勞務報酬、職業發展等方面給予支持;對德藝雙馨的工匠大師等,給予精神獎勵和必要的物質獎勵;設立專項資金,通過改善學習環境、補貼生活費用來吸引優質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