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歷史跨域,發展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主要路徑,實現中國智能制造轉型升級,跨越發展。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融合是發展智能制造的有效手段,技術創新要集中在制造數字化和人工智能化上,管理創新解決與智能制造匹配的全價值鏈問題,從技術優化到采購供應,從生產制造到經營管理,以及直接制造創造價值的環節,全面優化業務流程,盡可能消滅掉信息化孤島和自動化孤島。經調研分析發現,國內大多數制造企業沒有系統地運用工業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來制定作業標準,規范管理流程等過程的工程再造,導致大部分企業存在基礎管理薄弱、管理體系不規范、作業流程不標準、初始數據缺失或者零散分布等問題,企業內各部門各自為政,信息孤島和自動化孤島嚴重,為更好地支撐中國制造2025,服務于智能制造的發展,培養合格工業工程技術人才迫在眉睫。
工業工程是對人員、物料、設備、能源和信息組成的集成系統進行設計、改善和實施的工程技術,它綜合運用數學、物理學和社會科學的專門知識和技術,結合工程分析和設計的原理與方法,對該系統所取得的成果進行確定、預測和評價。它起源于美國,發展在日本,對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國民經濟的影響深刻久遠。而新加坡、韓國、臺灣和香港更是加大工業工程的應用力度,在教育,培訓,企業應用等方面相繼走在國際前列,促進了制造業的蓬勃發展,開創了 “亞洲四小龍”經濟迅猛發展的奇跡。工業工程高等教育在大陸起步較晚,西安通大學、天津大學和重慶大學1993年才正式招收第一屆工業工程專業本科學生,但發展速度很快,目前國內已有250所本科院校招收工業工程專業學生。2015年10月,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 中將原來的機械制造生產管理專業和產品質量控制及生產管理專業合并成了工業工程技術專業,2016年11月,機械行指委發布了機械行業智能制造領域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趨勢分析報告,報告中顯示2015年機械制造生產管理專業招生人數僅為425人。在美國,其人才與其他專業人才需求的比例是1:80;而在在我國臺灣、香港地區,工業工程人才需求的比例為1:60;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130多萬家制造企業,雇傭人數為8000萬左右,工業工程技術人才缺口將近590萬(包括工業工程技術管理、工程師、技術員、班組長等);非制造工業工程技術人才缺口達100萬以上(物流、服務業、交通、醫療等),預測工業工程技術人才缺口達700萬人左右。因此,如何提高工業工程技術人才質量,適應中國制造2025戰略和產業智能升級需求,支撐制造強國戰略的能力,是擺在當前的一大難題。
2019年教育部發布的高等職業學校工業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標準培養目標是:掌握本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面向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的工業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群,具備生產系統的管理與工程綜合性問題的改善意識,能夠從事設施規劃與布局、產品質量監控、生產制造系統改善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從目標定位落腳點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而一般本科工業工程專業價值取向是促進學科發展,課程設置上的依據是學科知識體系,采用“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結構。實踐教學的出發點是通過實驗深化學生對工業工程原理和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職業院校從事工業工程技術教學的教師大多畢業于普通高校,接受的是學科式專業教育,在職業院校重視職業能力培養的導向下,形成了一套先進行理論講解,再從技能演示進行教學的方式,并未按照以實際崗位工作過程和從業素質能力要求,遵循“簡單―中等―復雜”的實踐規律,形成以“通識課+專業核心課+技術知識課+實踐課”為核心的模塊化課程結構來培養工業工程技術專業學生,導致培養學生應用科學原理和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
為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精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支撐中國制造2025,服務智能制造的發展,應緊貼產業需求,挖掘工業工程技術核心崗位,如:生產工藝路線安排及SOP制作維護、標準作業及作業標準(精益生產)、標準工時測定、人機操作分析、設備效率與維保、生產線平衡分析及改善、新機種可生產性標準制定及評審、產品設計簡化工時降低研究、產品可制造性及效率、制造成本分析及改善對策提出、制造成本運行監控及預警、制造成本分、管理成本及產品報價、仿真系統建立及應用、智能生產系統研究、機器人的效率及生命周期維護等,按照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實踐課應突出職業性、技術性和應用性,以基本技能訓練為基礎,向專業綜合訓練、企業實戰訓練依次進階,培養高素質工業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同時探索學分銀行建設,建立職業教育個人學習賬號,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推進資歷框架建設,探索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積極探索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工業工程技術專業試點。實現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專科層次職業教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研究生縱向貫通,為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成長拓寬通道,體現職業教育工業工程技術專業和普通工業工程專業不同類型同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