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力泥沙·麻木提 新疆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自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以來,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也顯示出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貧困地區人口生存、生活發展的重視和共同建設小康社會的巨大決心,當前我國大部分貧困地區脫貧的同時還存在一些偏遠農村和民族深度貧困地區的問題比較嚴峻,不僅僅體現在物質的匱乏上,這些個別地區的貧困人民存在“等要靠“的懶惰思想,將扶貧資助作為生活的唯一來源,而不思考該如何通過自身努力去獲得更好的生活,一方面在精神思想上覺悟不高,另一方面缺乏生存技能,面對這些問題,單純的扶貧資助,一味補貼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此針對”精神貧困“現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科學論斷,指出了深度貧困地區精準扶貧效果不佳的癥結所在,為進一步加強精準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扶貧工作要從根本上培養、挖掘貧困地區人民致富的自我發展能力,激發內生驅動力,促進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共同奔向小康社會。
思想決定高度,扶志是要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提高貧困人民的自信和主觀能動性,唯物辯證法指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也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扶貧的目標如果只在于保障貧困地區人民的基本生活,源源不斷的進行輸送,這在思想上會給貧困地區的人民造成一定的惰性,會過分依賴國家的扶貧補助,而不去努力追求、創造更好的生活,甚至于會甘于貧困現狀,這不是我們扶貧的初衷,也不是最終目的,基于精神貧困,首先要扶志,要讓貧困人民有志氣、志向,不做軟趴趴的吸血蟲,要做有骨氣、有毅力、有拼勁的人,致力于脫離貧困,用自己的雙手打造未來,創造財富,扶志就要加強他們的信心,淡化貧困意識,要形成強烈的脫貧愿望,在思想上首先獨立起來,勤勞實干,勇于拼搏,相信在黨和國家的領導支持下,依靠自身努力一定可以擺脫貧困,要摒棄那個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過去,要敢于開拓進取,不畏艱難,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共同為脫貧致富而努力。
有了發展目標和內生動力,還需要對貧困地區人民進行智力培養,主要是加強他們的知識技能,讓他們能夠有一技之長以繼續維持生活,知識改變命運是經過了實踐驗證的,貧困地區人民一方面是缺乏生存發展的物質資源,另一方面就是欠缺謀生的知識和技能,空有抱負而無法付諸實踐也是不行的。精準扶貧為貧困地區人民打造好了生活基礎,建立好了精神信心,再賦予他們足夠的知識技能,相信依靠本地區人民勤勞肯干,脫貧致富的日子指日可待。我國抓教育不僅僅針對學生,貧困地區的人民也要加強基礎知識教育,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根據本地區的產業特色,對貧困地區人民進行對口的培訓,一方面能夠滿足他們就業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本地產業進步,在貧困地區建班子,放人才,定計劃,幫助貧困地區打造起自己的人才隊伍,注重調動貧困地區人民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精準脫貧,精準發力。
扶志和扶智都是精準扶貧的核心構件和必要措施,二者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再實踐上都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精準扶貧的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缺一不可。扶志是精神扶貧,扶智可以說是無形的物質扶貧,授之以漁的扶貧效果要比單純的物質給予更加長效。因此在精準扶貧的工作中,要處理好扶志與扶智的關系,協調扶貧舉措,讓二者結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功效。一些貧困地區的教育十分落后,觀念也比較陳舊,因此在文化、智力的開發和觀念轉變上要下一些功夫,讓貧困地區人民能夠接受新鮮事物,接受現代教育理念,才能進一步鞏固他們的精神思想,加強志氣自信,樹立好信心后也會更加勇于克服困難,去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志智兼備才能拓寬發展之路。
不同貧困地區有不同的貧困原因和現象,不同的貧困戶之間也存在不同的致困原因,因此扶志扶智政策的制定必須要因地制宜,具有高度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地方政府與扶貧組織人員必須要深入貧困地區進行實地調研,根據現實情況認真分析總結,制定合理的扶志扶智政策來落實精準扶貧戰略,對于不同需求的貧困戶給予多樣化的扶持幫助,還要通過靈活的幫扶措施幫助貧困戶真正解決家庭難題,把扶志扶智落到每家每戶,還要廣開言路,聽取本地居民的建議和意見,積極改進扶志扶智的方針策略,調動起貧困人民的主人翁意識和生活積極性,喚醒貧困人民的斗志,腳踏實地,努力奮進。
教育:貧困地區的人民長期貧困、代代貧困,本地區的教育水平往往與社會正常水平脫節,使得貧困家庭子女也無法擺脫貧困束縛,因此需要加強對貧困地區的教育資助,全面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智力水平和綜合素質;文化:加強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加強人文關懷,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做好思想工作,加強感情溝通,提高貧困地區的文明程度;技能:在貧困地區建立勞務培訓基地,開展定向、定期培訓,加強貧困地區新興產業培訓,依靠高科技改變生活,加大技術人員返鄉創業扶持,為本地注入新鮮血液,派遣技術、管理、教育人員進行精準扶貧,一方面加快本地農技成果轉化,另一方面為本地培養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穩定扎實特色企業,肩負起本地發展領頭羊重任,引領鼓舞本地居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