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鎮林 北京市中關村中學
引言: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根據青少年法律保護工作的特點,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49年到1991年,該階段我國青少年權益保護主要有以下特點:針對青少年保護沒有專門的立法,而是分散于各個相關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之中。第二個階段則是從專門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頒布之日起直至今日,我國青少年權益保護呈現出以下特點:專門立法結合其他輔助性法律文件,并有其他法律法規共同配合的保護體系。除了立法之外,我國青少年權益在司法、宣傳、保護等方面均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切實有效地保護了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社會的發展、和諧、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本文以青少年權益保護的內涵和特征為出發點,探究青少年發展的歷史,梳理我國青少年保護的法律制度體系并對未來我國青少年權益保護提出新的展望。
討論青少年法律保護問題,首先要明確青年少的界定問題。通常意義上是從年齡的角度對青少年的范圍進行界定,即介于12歲和24歲之間的所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統稱青少年。[1]然而,青少年并不是一個嚴格的法律術語,因為根據《刑法》的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18周歲以下的為未成年人。[2]刑法已經將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進行了明確的區分,以便給予未成年人符合其自身特點的法律保護。因此,本文所述的青少年保護問題是指,法律意義上對于“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其有別人成年人的法律保護問題,究其原因在于青少年在社會群體中屬于弱勢群體,其法律保護尤其獨特的特殊性。
青少年法律保護涉及到的影響因素很多,比如,青少年的社會地位、青少年自身的特性,社會發展的影響等。因此,青少年群體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首先,青少年生理快速成長。該時期的青少年無論是身高、體重,還是骨骼等身體機能發生著巨大的生理變化。
其次,青少年的虛榮心和好奇心增強。由于青少年的人生閱歷少,生活經驗較為匱乏,加之,青少年的價值觀尚未成熟,具有很強的虛榮心,攀比現象較為明顯。其次,青少年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心,他們無時無刻不再探尋未知的世界。此外,青少年喜歡刺激和冒險,對于青少年而言,尋求刺激和冒險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最后,青少年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聚集小群體。正如一些在家中得不到足夠關愛的未成年人,他們往往將自己的不安全感轉移到學校,通過聚集小群體傷害其他同學的方式,穩固自己在學校中的“地位”,從而實現所謂的安全感、滿足感。
如果我國青少年法律保護歷經了兩個時期,那么青少年權益保護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中,其歷史發展則可以分為4個階段。
1954年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此后的婚姻法,對青少年的教育、權益保護、就業、婚姻等進行了一系列的規定。但是由于受歷史的影響,有關青少年保護的法律制度受到了時代背景的影響并沒有效實施。加之,當時社會家庭的影響對青少年權益的保護并未有效實施。[3]
改革開放后,青少年保護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重視,青少年保護工作也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道路。《憲法》在1982年的修正案中,將兒童權益保護納入其中。隨后《民法通則》《刑法》《義務教育法》[3]相繼對青少年權益保護進行了規定,探索階段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的制度和修正為《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出臺提供了制度基礎。
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國家的生育政策直接影響著此后的青少年保護問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成為國家、社會和家庭共同關注的問題,相應的對未成年保護進行立法成為當時的重中之重。《未成年人保護法》在1991年應運而生,這在我國的法治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與此同時,我國也于同年加入《兒童權利公約》。此后,我國相繼制定了《收養法》等相關規范性法律文件。至此,我國在此階段有關青少年法律保護的框架初步建成。[3]
進入21世紀后,我國青少年權益保護迅速發展,2001年起,未成年保護工作同其他國家民生工程一樣被納入到國家發展規劃之中。《未成年人保護法》也于2006年、2012年進行修訂,且2012年還修訂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事訴訟案》《監獄法》等為預防青少年犯罪以及保護青少年權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十八大以來,國家對青少年問題更加重視,尤其是相關立法保護。隨著我國法治國家的發展,我國青少年權益保護工作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國發展需求的體系—以《憲法》為基礎,以《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為核心,以《民法總則》《刑法》等基本法為依據,配套以行政法規、地方性規章為有益補充的保護體系。形成了一個以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協調配合的保護機制。
為保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保障青少年群體的健康成長,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制定了兩門專門的法律以及相配套的多部規范性法律文件。此外,還有各省市有關青少年保護的地方性規章等,針對青少年保護工作基本形成了以下法律體系:
1954年《憲法》并未將青少年保護問題納入憲法之內,而1982年憲法修正案在第46條第2款,將國家培養青少年、兒童在德智體等方面的發展納入其中,為青少年保護提供了憲法依據。[5]
1991年通過的《未成年保護法》,第一次以專門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了兒童的基本權利,該法于2006年進行全面修訂。在2012年的再次修訂中,又專門增設了司法保護一章,該章主要是對已經犯罪的未成年,如何進行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內容。[6]該專門性法律作為綱領性法律,主要是用于指導和預防未成年保護以及預防工作。同時也為我國形成多主體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工作機制提供了依據。
1999年通過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該法是專門預防青少年犯罪以及保護青少年免受不良危害的立法,同時對《未成年人保護法》形成有益補充共同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該法于2012年進行修訂,新修訂的內容增加了預防再次犯罪、預防犯罪的教育等方面的內容。
我國《刑事訴訟法》于1979年頒布實施,并于1996年進行修訂,2012年再次進行修訂。該法明確規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的訴訟程序,針對未成年人的特點規定了相較于成年人犯罪更加寬宥的訴訟原則以及特殊的訴訟制度,例如,法律援助辯護、社會調查、附條件不起訴等內容。
1994年頒布的《監獄法》對未成年犯做了專章規定,對于其執行場所、教育改造、義務教育等進行了特殊規定。2012年該法又對第39條進行修訂,規定了“分押分管”制度,使得未成年犯區別于成年犯。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共有約30多部涉及未成年人保護條款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有學者以保護的權益為分類標準將這些規范性法律文件分為四大類,分別以生存權、發展權、參與權以及受保護權為主。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部門規章、司法解釋等對其進行了相應的規定。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具有話語權,對于履行參與有關未成年人保護的國際組織、國家公約等也成為我國青少年權益保護的有力支撐。
我國目前初步形成了“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參與的青少年保護維權機制,即以家庭為核心的保護機制,主要是家長要承擔起未成年人的監護義務;以學校為中心的教育機制,明確學校教育職責、規定學校及教師的法定義務、加強師德建設以及明確教育機構的侵權責任;以政府為支撐的保護機制,即完善以國家為主體的兜底性監護制度、構建完善的公共教育體系,且該體系應覆蓋所有城市和鄉村;[4]以社會為基礎的保護機制,即對青少年的勞動保護、安全教育以及殘疾青少年的保障等。可見,我國對青少年保護的法律機制越來越完善,成效也越來越顯著。
我國未來青少年保護的重點在于,首先,黨團組織的職能中應該加入青少年工作問題,尤其是各級黨組織應該將青少年保護工作作為重點內容,而各級共青團應協助黨組織和政府做好青少年的相關工作,為青少年搭建安全、全面和長期的保護平臺。其次,政府應進一步對青少年保護問題加強保護力度。政府各部門之間既要明確各自的職責又要通力合作,切實滿足青少年在教育、就業、權益保護、社會保障以及住房等方面的需求。再者,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借鑒域內外經驗,將青少年相關立法工作切實與國際接軌;進一步細化相關保護條款,尤其是理順與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加強重點領域的立法等。最后,完善保護青少年權益的其他工作機制。如,完善青少年司法保護體制,尤其是犯罪記錄的封存制度等;加強對“校園貸”等嚴重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非法借貸平臺的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