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寧 浙江樹人大學管理學院
2018年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以國家安全為由擴大了實體清單,限制了與8個中國實體和36個下屬機構的部分交易,其中包含大型國有企業,其子公司和參與半導體行業的高科技研究機構,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本文以華為為研究對象,5月16日BIS將華為公司及其70家附屬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禁止華為公司在未經特別批準的情況下購買重要的美國技術。5月19日,谷歌公司表示將停止對華為新制成的終端設備支持。Alphabet已按特朗普要求,停止與華為相關的業務和服務,涉及硬件、軟件和技術服務方面,其中較為核心的是安卓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英特爾、高通、博通和賽靈思都停止與華為的交易。美國手機零部件制造商Lumentum也不再向華為供貨。以遵守美國的禁令的條件下,射頻芯片供應商Qorvo表示將暫停向華為出貨。5月22日,ARM全球領先的半導體知識產權(IP)提供商也將已停止與華為的合作關系。
總體而言,華為的全球供應鏈的相互合作和信任受到打擊,其將面臨銷售下滑的情況,使經濟損失巨大,同時影響日常運營活動。華為宣布采取積極措施以降低該事件的影響,重點落腳于芯片技術、操作系統等軟件的技術研發與技術創新。因而,技術創新已成為現代科技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基礎和動力。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官網定義非關稅措施是除普通關稅之外的政策措施,可能會對國際貨物貿易、交易數量的變化或價格或兩者產生經濟影響。非關稅貿易壁壘的相關政策與行為活動會對本國的對外貿易活動進行調節、管理和控制,其最終以保護國內市場和產業發展為目的。例如進出口許可證制和制定進出口商品限制買賣的條例等等。這些技術性貿易壁壘、或有貿易保護措施、自動許可措施和壟斷措施等靈活性、針對性的保護作用強烈且直接,有時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歧視性,容易在實施過程中產生實施差別待遇(劉偉全, 2008)。
1934年,熊彼特觀察到在創新活動和市場競爭方面,一些市場變得越來越集中。基于此,他聲稱經濟集中將導致少數幾個大型實體進行創新的情況,即集中度更高的行業更有利于創新。總結可得,企業規模越大,技術創新就越有效率,換句話說,大型企業比小規模企業更具創新性。企業規模、技術創新與市場集中度之間是存在正相關性。
但也存在與之相悖觀點,在創新競爭的情況下,壟斷者的創新速度要低于競爭性公司,而后者的創新能力又低于社會優化水平。其理論否定熊彼特假說,認為企業規模、市場集中與技術創新之間存在負相關性或不存在相關性(Arrow, 1962)。
波特認為創新是競爭力的源泉。以研發活動和專利為代表的創新因素也可以更好地確定競爭力。Akis首先嘗試揭示創新與競爭力之間的關系。論文通過使用167家新西蘭公司的樣本,發現高風險承擔和創新都與公司的高業績掛鉤的重要三向互動效應(Gibb&Haar, 2010)。
隨著技術和創新過程在國際競爭中變得越來越重要,新技術的應用、專利申請、創新產品的商業化以及創新能力轉變為競爭力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組成部分被認為是公司在全球經濟中維持生存的主要條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2)。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制造極具競爭力的產品并在國家層面保持競爭力,企業需要為不斷變化的需求設計相應的產品,就是創新過程。通過擁有創新能力并在競爭對手之前將該能力開發的產品和服務發行到市場,可獲得全球競爭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過程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專利數量和研發活動已經變得非常重要。同時具有高競爭力的這些部門的競爭力與研發活動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Atik,2005)。
在生產力方面,創新將其提高到微觀水平如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提高就業能力。當這些發展在宏觀層面進行評估時,創新已成為可持續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福利水平以及競爭力的基本動力。此外,Hirsch和Bijaoui在他們的研究中旨在揭示研發活動對出口產品競爭力的影響。在對美國經濟進行的研究中,Keesing表示在研發支出密集的行業中,美國的出口更高。同樣,Gruber,Mehta和Vernon在對競爭力較強的行業的研究中也已經確定出口和研發活動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被列入美國實體名單以及2019年底至今肆虐全球的疫情的情況下,華為的日常生產、經營銷售、產品交付都受到了巨大影響。即使從2月1日開始復工率逐漸提升,當復工能力達到90%時,比較近三年數據不難發現華為的銷售收入、凈利潤和經營活動現金流的各項同比增長速度已經明顯放緩。其中凈利潤的增速下降尤為明顯,由原本的平均26.6%直降至5.6%。華為高級副總裁張建崗也在聲明中表示,經營成長速度已經放慢,但這也是華為目前在面對美國實體清單和新冠疫情形勢下取得的強韌表現。
據華為近三年年報數據,盡管中國市場的銷量與收入還保持穩步增長,與18年數據相比,19年同比增長達36.2%。市場部數據顯示,在中國市場華為手機每天的銷量為45萬部左右,預計之后的月銷量將要超過2000萬部。然而,華為的國際市場卻在衰退。歐洲中東非洲市場銷售收入的增長率下降超20%;美洲的增長率下降一半左右;同時亞太地區甚至出現負增長。究其原因是華為手機無法裝載谷歌的GMS功能,導致海外的銷量有明顯的下滑趨勢,也就意味著失去了大批的海外用戶。但這樣的局勢任正非表示目前還沒有辦法盡快地扭轉。
根據事件本身,華為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核心軟件的缺失。谷歌公司停止對華為新制成的終端設備支持;安卓操作系統切斷合作關系;英特爾、高通、博通和賽靈思停止與華為的交易;Lumentum、ARM和Qorvo不再向華為供貨。
雖然華為對此類情況早有預見,但相應的應對措施還是很難與之抗衡。2019年5月17日,華為海思總裁發致員工一封信,表示海思已很早布局以應對危機,海思儲備的技術將在一夜之間全部轉正,包括自主研發新型麒麟芯片。而且也與臺積電簽訂了大量訂單,計劃來替代英特爾等美國供應商生產的芯片。華為啟動了“Plan B”即使用海思研發的芯片作為手機現有芯片的替代品。“鴻蒙”操作系統還將應用于“智慧屏”的產品上。華為在海外市場售出的機器中如華為平板和電腦等基本內置了HMS系統。然而不論是HMS還是Harmony OS,它們的現有技術在目前階段還都不是很成熟,盡管客戶使用體驗基本良好,但是與谷歌的安卓系統和蘋果的iOS系統對比,無論在操作和運行流暢性,軟件下載平臺便利性,兼容性和安全性都更強,因此華為現階段自主研發的軟件與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基于上文中的兩大理論假設,大型實體企業創新效率與能力更高。創新過程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研究與開發活動(研發支出和研發人員)和發明專利數量。新技術的應用、專利申請、創新產品的商業化以及創新能力,伴隨著生產力提高、成本降低、利潤增加和就業能力加強轉變為公司、行業甚至全球的競爭力。同時這些最終形成的競爭力也是在全球經濟中維持生存的主要條件,因此在國際競爭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大量企業創新帶動的行業、區域、國家的創新也已成為可持續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福利水平的基本動力。
以華為公司為例,為進一步形成全球的競爭力和公司與行業本身的可持續發展,華為近幾年非常注重創新研發投入與專利發明。2018年年報顯示,華為將14.1%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活動,當年的研發費用支出高達1015億人民幣,其中18年從事研發的人員有8萬多名,占到所有員工的45%。19年新數據發現,研發人員增加到9.6萬名,約占公司總人數的一半。研發費用繼續增加至1317億元。近十年華為累計研發投入超6000億元。在IPR知識產權方面,華為是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截至19年底,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8.5萬,而且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這也進一步說明華為即使在長期“實體清單”限制的挑戰與疫情帶來的影響下,仍能保持近幾年整體經營結果健康和財務穩健。雖然在上述問題分析過程中指出華為的核心軟件開發與美國的產品依然有差距,但就像華為董事長梁華所說的華為有信心克服困難、繼續前行,為客戶、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
在網絡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為基本條件下,華為公司在核心業務發展上主要分為四大方面。其一引領全球5G商用,積極與歐洲運營商建設長期合作關系,持續推動和促進業務創新與應用。其二繼續自主研發兼容ARM處理器鯤鵬920及系列服務器產品和云服務;發布最強算力AI芯片昇騰910、全場景AI計算框架MindSpore及華為云昇騰集群服務,與100多家人工智能(AI)領域等深入合作。其三構建和開放HMS,為開發者提供各類個性化體驗如地圖、機器學習、掃碼、支付、廣告等,并開拓終端用戶。最后,以云為基礎,構建整合了物聯網、AI、大數據、通信等實現數據融合和業務協同,打造創新數字平臺。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也表明,面對未來更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華為基于技術創新的多角度與多樣化對策,持續提高了產品與服務的全球競爭力,抓住行業數字化與智能化機遇,從而實現持續穩健的發展。
為實現企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推進綠色環保和公益事業也是企業的重要戰略。截至目前,華為的主要網絡產品能效提升了15%-26%,多項產品獲得最高等級UL110綠色認證,返還商品的再利用率可達82.3%,全球開展近200個社區公益項目如學院的設立和農村地域的聯接,更重要的是華為實現節能減排約45萬噸。這一系列的措施和行為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創建共生共贏的產業新生態、區域新發展,為技術進步和人類文明做出更大貢獻。
分析處于實體清單中的華為公司,在面對各項全球壓力下所發生的問題和找出依賴于創新的對策研究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由于創新能力、國土安全、政治形式和國家利益等原因,許多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普遍使用非關稅壁壘手段對本國經濟進行保護。然而,國際貿易的障礙將影響世界經濟,它限制了標準市場的交易功能,造成經濟損失、遏制自由貿易、縮小全球市場和供需不對等等情況。在科技快速發展和愈演愈烈的競爭緊張局勢下,科技型企業必須掌握新型的、新興的和未來的技術否則將遭受技術落后地風險,加之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更將面臨生存危機。本文以華為公司為例,結合近四年的樣本數據,提出圍繞創新為核心的解決方案包含加強創新研發投入活動與專利發明,持續更新開展關鍵業務,嚴格生產高質量安全的產品與服務,同時不應忽略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福利,實現整體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