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93
2011年,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經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同意,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決定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并印發《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實施方案》。同年11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研究決定在20個單位設立首批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人社廳發〔2011〕102號),并要求基地建設單位要“積極開發在線學習平臺,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網絡學習中心,不斷提高在線培訓和開展現代遠程教育的能力”。
2013年5月22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管理辦法》(人社廳發〔2013〕53號),明確“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要積極推廣網絡培訓、遠程教育、電化教育等新的教學方式方法,積極開發在線學習平臺,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網絡學習中心,不斷提高在線培訓和開展現代化遠程教育的能力。”2015年8月13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第25號令頒布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要求“繼續教育機構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遠程教育,形成開放式的繼續教育網絡,為基層、一線專業技術人員更新知識結構、提高能力素質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近年來,在國家、省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機關的指導下,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和網絡科技公司紛紛展開相關研究,建設了多個以在線學習培訓教育為核心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云平臺,這些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技術為施教機構和專業技術人員提供了公需課在線學習的網絡報名、繳費、開課選課、學習過程管理、網絡考試、網絡發證等在內的“一站式”在線學習管理服務,滿足了《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中關于網絡培訓的基本需求。
新時代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能否進一步針對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工程特點并充分發揮全體參與對象的主觀能動性?本文擬從生態學的視角出發,分析專業技術人員網絡繼續教育中存在的生態關系,探討構建“互聯網+”背景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生態系統建設。
“生態”是由在特定的時空中生物與其周圍賴以生存的非生物所構成,研究他們之間關系的學科就稱為“生態學”。在這個系統中,生物與其周圍復雜環境不斷地相互作用、傳輸能量、實現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這就是生態系統。
教育生態學是20世紀30年代在西方興起的教育學分支學科,是生態學與教學學交叉融合的學科,是將生態學原理與方法在教育學中創新應用的產物。“教育生態學”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著名教育家勞倫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書中提出。之后,教育生態學在宏觀、微觀和教育生態因子等三個層面將教育和生態有機結合起來并促進教育與周圍復雜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了“構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態環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重點部署的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就有“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與“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而網絡繼續教育是實現這兩大戰略任務的重要途徑之一。
網絡繼續教育生態系統包含了生態系統類似的生產者、消費者及生態鏈,教師群體和網絡教育平臺的建設與維護者構成生產者,他們生產制造網絡教育產品、提供網絡教育資源,為學員進行輔導答疑等。而網絡繼續教育中的學員則構成了該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他們通過觀瀏覽、觀看、購買等方式使用網絡教育資源,針對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生態系統中學員分享其制作的資源時又從消費者轉變為生產者。網絡教學產品、網絡設施設備及網絡社會環境等構成了網絡繼續教育生態系統中生物賴以生存發展的復雜的環境。網絡繼續教育生態鏈主要是基于網絡教育、文化傳遞功能,系統各生態因子間形成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且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組成,呈現“由失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失衡”的生態動態發展規律,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互聯網+”教育正在對教育行業進行換代升級,帶來的是學習生活方式的變革,充分體現碎片化學習優勢的網絡繼續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與支持,并發展成為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專業技術人員網絡繼續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唯一生物組成成分,必然成為訪生態系統的主體,特別是專業技術人員本身對該平臺教育資源中的專業性與技術性要求使這一生態系統除具有一般生態系統的特性外,還具有自身獨有的特點。
1.網絡教育資源的開放性與前沿性。網絡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和日新月異正在逐步縮小世界間的距離,網絡繼續教育已完成從內部網絡向互聯網遷移,不論任何人通過任何學習終端,只要能接入互聯網就可以很便捷的獲取各種各校的網絡教育資源,網絡繼續教育生態系統的開放性達到了以往任何教育系統都沒有達到的新高度,而且開放程序還在不斷加強。先進的網絡繼續教育環境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將大量優質的網絡教育資源瞬間傳送到每一個學習者面前,并以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原則的個性化的方式呈現。
由于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工程中對學習目標的要求和專業技術領域發展的特點,專業技術人員對網絡教育資源要求很高,達到知識更新目的的內容往往具備前沿性,是相關行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研究動態。網絡教育資源的生產者,包含由消費者轉化為兼生產者的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將全球科學研究的最新動態與最新成果進行歸納梳理后呈現給學習者,使學習者擺脫原來時間、空間與精力的限制,集中精力、高效學習,實現時刻學、終身學。
2.網絡學習環境的虛擬化與個性化。網絡繼續教育可以實現的兩個顯著特點是虛擬性與針對所有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一方面,VR、AR技術與產品在教育領域內的廣泛應用正猛烈地沖擊人們長期以來的學習認知與學習習慣,提高網絡繼續教育的效能;另一方面,依托網絡通信技術與互聯網技術搭建的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實訓室、虛擬圖書館、虛擬研討室等在放大真實世界中相應環境的優勢時,還很好的避免與改進了其不足之處,如設施設備臺套數限制、實驗實訓安全保障、設施設備的時間與空間占用、操作演示場地與角度限制等。特別是隨著大數據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網絡繼續教育環境可以按每個學習者的實際情況與喜好特點進行適配,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網絡教學交互環境的多樣化與智能化。交互的多樣化與時效性是網絡繼續教育的一大優勢,主要體現為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學習者之間的交互、教師之間的交互、教師學生與系統中非生物化資源的交互。在傳統教育中,以上交互必須相關交互對象同時處于同一場所中,采用面對面的交互方式。而在網絡教育中,相關交互對象可以處于不同的時間通過同步或異步方式以網絡研討小組或網絡聊天室等形式開展音頻視頻的遠程交互。通過對教師、學習者及非生物環境等相關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交互環境可針對交互對象特點與交互內容進行智能定制,從而提高學習者獨立思考能力、提高自我學習與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交互水平與交互質量,集思廣益反饋提升網絡教育資源質量與水平,促進優教與優學。
4.專業技術人員網絡繼續教育獨特的人文環境。網絡教育中的文人環境是依托網絡技術特點,結合教育本質與內涵,遵循教育規律,突出教育特色,面向教育者構建的形成促進網絡教育發展、提高網絡教育質量與績效的互聯網人文環境。它以網絡教育為背景,以教師、學習者為主要服務對象,構建虛擬社區、論壇、學習共同體等一系列組織,解決交互對象間時空的分離,從而創建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個人不是單獨的學習者,而是與網絡上具有共同興趣愛好、共同學習目的的個人或群體組成的學習型團體,共同交流、合作探究。
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具有業務知識熟練、實踐能力強的特點,且他們解決問題有一個完整快速的規范,專業技術人員社區中的交流合作將是多向高效的,團體知識構建更加高效優質,教育資源的內化利用與再創造更加高效豐富,更為關鍵的是,專業技術人員網絡繼續教育生態系統將形成一種較現實人文環境和其他網絡人員環境別具特點的人文環境。
生態系統按其形成的原動力和影響力,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半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三類。自然生態系統是指未受人類干預和扶持,在一定時空下,依靠生物和環境本身的自我調節能力來維持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是指按人類的需求建立起來,受人類活動強烈干預的生態系統;半自然生態系統是指經過人為干預,但仍保持了一定自然狀態的生態系統。網絡教育生態系統是按人類生存發展需求建立起來的,受教育活動干預的生態系統,是一種人工生態系統,具有生態系統相似的功能和運行機制。
1.生物生產。生物生產一般是指生物吸取外界物質和能量制造有機物質的過程。在專業技術人員網絡繼續教育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生產是指生產者制作形成網絡教學資源的過程,是該生態系統內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教學資源質量的優劣、數量的多少決定該系統的整體發展水平與整體發展質量,為此生態系統提供充足的“食物”,是生產者成果物化過程,是消費者的消費必須品。
2.能量流動。能量流動指生態系統中能量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一切生態系統都需要通過能量流動獲得正常運轉的動力,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間的密切聯系,可以通過能量流動來實現。在專業技術人員網絡繼續教育生態系統中有二種基本的能量流動形式,一是知識的流動,伴隨著學習者學習過程的展開,知識通過網絡教學支持系統流向每一位學習者,并隨著積累的增加而呈現遞增走勢;二是資金的流動,為了專業技術人員網絡繼續教育生態系統能夠持續正常運行,該生態系統內的消費者和所處環境不斷向系統輸入經費,幫助建立并完善該系統所需設施設備與軟硬件資源。
3.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推動著各種物質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因素間循環。專業技術人員網絡繼續教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是指該系統中的自然物質與非自然物質間朱斷循環、重組與構建等保持和增進該生態系統的活力,實現該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其中,非自然物質主要是指該系統中的人工物質,如人員、經費、設施設備、軟硬件資源等,這些人工物質是該生態系統中的主要組成,是該生態系統的主體。
4.信息傳遞。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活動離不開信息的作用,信息在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種群的繁衍、生物種間關系的調節、生態系統穩定的維持都離不開信息傳遞。在專業技術人員網絡繼續教育生態系統中,信息的傳遞表現為從輸入到輸出的信息傳遞和從輸出到輸入的信息反饋,它是雙向關聯的,學習者進行在線學習時信息從網絡流向學習者,學習者提交作業、上傳材料時信息則由學習者流向網絡,這種有序的信息流動保障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運轉。
5.協同進化。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存在相互依賴與花生影響的關系,即系統中生物及非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發展會相互適應,此即協同進化。協同進化是生物與環境的交互關系,是一種協同關系。在專業技術人員網絡繼續教育生態系統中,各個生物與非生物成分間也存在協同進化關系。如不同學習者因自身專業領域與能力水平的不同對網絡教育資源的需求不盡相同,根據學歷背景等會對系統提出不同要求,這些需求和要求需要生產者認真面,提供形式多樣化、內容豐富的教充資源,同時清除不良網絡資源,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專業技術人員管理部門則需制定符合現實狀況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指導學習者正確地選擇適合自身的教育資源。
6.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空環境中,生態系統中的各成分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達到相互間的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它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空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
保持專業技術人員網絡繼續教育生態系統的平衡,是指要保持對該系統的投入與產出、生產與消費想相平衡,它是該系統維護正常運轉的根本。一方面,專業技術人員網絡繼續教育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人工系統,如何由前期的依靠外界扶持投入逐步進化到自給自足,其最初能量供應需要依賴外部系統。另一方面,生產者不斷生產的網絡教育資源、消費者的需要和時代進步社會發展要求間的平衡也須通過該系統的可持續運轉達到動態平衡。
綜上所述,本人運用生態學相關理論分析專業技術人員網絡繼續教育系統的發展,探索其運轉機制,不僅可以豐富網絡繼續教育系統的理論,同時為該系統建設提供參考指導,從而助推專業技術人員網絡繼續教育工作,服務我國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