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甘肅 天水 741200
1.1 農業產業鏈條短是農產品升值的瓶頸 全縣糧食、蔬菜、中藥材、果品、豬肉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比較豐富,已經基本告別農產品總量短缺的時代。糧食年產量達到19萬噸,蔬菜40萬噸,中藥材1.53萬噸,果品16.85萬噸,生豬12.28萬頭。全縣現有畜牧養殖、生態綠化、棉麻制品、中藥材加工、果蔬保鮮、雜糧副食加工、電子商務等九大類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2家,其中省級5家,市級19家,縣級38家。農產品供給大部分仍然以農副產品形式產地銷售,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企業少,產業鏈條短,果品、中藥材、蔬菜等產品優質不優價,豐產不豐收的現象依然存在。
1.2 農產品生產主體市場意識落后 甘谷縣當前55.48萬鄉村人口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年齡結構偏大,市場意識不強,掌握新業態適應新市場的能力與當前農業農村市場需求還存在差距。當前,在農業高產出的背后,是農產品消費結構的升級。農產品消費市場不僅要求“吃得飽”,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放心”。同時,消費多元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城市居民對鄉村的綠水青山需求越來越高。農業并不是單純的“種出來”“養出來”,再賣出去,而是要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多功能性的消費需求。對于生產者來說,掌握全面的市場信息顯得尤為重要。
1.3 農業成本不斷抬升成為當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絆腳石” 農業生產中,在種子、化肥、農藥、灌水、設施和機械設備等農資投入,中藥材、設施蔬菜等投資較高的農產品生產畝成本最高不超過2千元,而單家獨戶的農產品生產模式中,土地和家庭人工是農產品生產的“隱形投入”,沒有計算入農業成本投入中。由于近年來,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土地流轉后規模化生產成為當前農產品供給的新引擎,越來越多的規模農業經營主體要雇工和租入土地。經營主體雇工主要用于田間管理,日平均工資80元/人,大宗類農產品畝用人工在10個左右,每畝雇工投入達到800元。流轉500畝土地的新型經營主體年雇工支出在40萬元左右。從事農業生產的企業前期投資大,投資回報一般在3-5年以后,給新型經營主體造成融資難的問題日劇顯現。
1.4 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的同時各種軟硬配套滯后 2020年6月底前,甘谷縣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已達到1443家,其中種植業879家,畜牧業244家,林業24家,服務業294家,漁業1家,其他1家(手工草編),已認定省級示范社21家,市級示范社51家,縣級示范社111家。全縣共有家庭農場155家,其中種植業88家,養殖業27家,種養結合40,已認定省級示范家庭農場3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21家,縣級示范家庭農場29家。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2家,經過培訓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民隊伍已經超過2310人。在硬件設施基礎方面,高效節水灌溉設備配備齊全的僅有12家,中藥材、蘋果、花椒等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的篩選機、清洗機、烘干機等設備都不完全具備。在電力、交通等方面,盡管實施了村村通,行政村通了動力電,村組道路全部硬化,但在產業路和生產基地電力配套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在軟件建設方面,合作社、家庭農場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財務管理人員不足,規范運行的不足50%,新型職業農民等高素質農民培養效果停留在“發證”上,而缺乏培訓后的跟蹤服務。
1.5 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與兼業化并存 甘谷縣鄉村常住人口中30歲以上28萬人,與全國其他縣區一樣,人口和勞動力更加向城市集中,農村勞動力短缺情況也越來越嚴重。農業吸引力下降,青年農民務農積極性明顯下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短缺,老齡農民對現代化科技和業態掌握能力有限,越來越不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即使是外出務工,由于家庭養老、勞動力短缺等原因,再加上全國經濟下行,在外務工不能穩定就業,長期存在兼業化狀態。
鄉村振興中重點圍繞城鄉融合發展,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切入點,注重抓點示范和投資撬動。在政策引導,構建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上下功夫,破解當前難題。
2.1 在完善政策配套體系的同時,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激活農業發展活力。在現有的產業扶持政策中,注重的靶向扶持,政策支持目標主要指向貧困戶或能夠帶動貧困戶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產業扶持政策做到了與“真種真養”相結合,為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鄉村振興中,重點是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激發新型業態發展的同時,補齊產業短板,縮小區域差距,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在具體措施中要進一步完善助推產業發展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獎補辦法、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甘味”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和農業保險保障體系。
2.2 拓寬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發揮村集體優勢,激發鄉村振興活力。要補齊鄉村振興的短板,政策支持需要更多地向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鄉村治理體系等方面傾斜。而農村發展只依靠財政投入,是不可持續的,必須增強鄉村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這就需要發揮村集體村民自治的優勢,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讓農村集體經濟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調動農村社會發展的新動能。鄉村振興中,要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快農村綜合改革,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千方百計盤活農村資源資產,放大產權制度改革經濟效應,健全完善審批、財稅、金融等政策,促進農村集體資源資產保值增值并創造實實在在的紅利,釋放農村集體經濟活力。
2.3 加大生產體系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提升高質量農產品生產能力。一是完善糧食種植政策扶持體系,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針對性的發放給規模種植糧食作物的種植大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二是依托旱作農業項目,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地膜、種子、植保、沃土、農機”五大增糧措施,同時進一步擴大土地整理、高效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區域,提高單位產量,確保糧食安全。三是全面提升果椒、蔬菜、中藥材、花卉、養殖等特色產業的標準化基地建設水平,加大生產基地產業路、灌溉系統的投資力度,提升基地生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