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 吉林 長春 130062
落實中國氣象局關于建立全媒體信息資源高度共享化、業務流程高度集約化、服務渠道需求一體化的統一要求,吉林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將“互聯網氣象+”的本質在于與行業的融合,氣象信息、生產信息、地理信息、位置信息等通過“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氣象信息將作為生產要素融入到行業中,以改造和提升行業。通過實施“互聯網氣象+”戰略,氣象經濟將成為未來共享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1 以新媒體為突破口,發展集約化、一體化平臺 按照年初吉林省氣象局《關于新媒體氣象服務座談會會議紀要》文件有關要求,為加強氣象與新媒體的融合,統一認識、達成共識、形成思路、制定措施、主動適應、主動融入、大力推動,開展好新媒體氣象服務工作,以能夠滿足新媒體用戶發展需求,秉承“以創新為主,技術支撐平臺”的新媒體發展模式,打造“吉林氣象”核心品牌力量,從而擴大政務新媒體的影響力。
1.2 “吉林預警發布”全媒體業務流程再造 “吉林預警發布”新媒體不是個人的新媒體,也不是某個團隊的新媒體,它應該是一個具體的科室,有具體的領導負責,成立“新媒體中心”,讓制度規范化、流程合理化、人員精干化是新媒體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為后期升級為全媒體服務中心提供了人才儲備和技術支撐。
1.3 “吉林預警發布”集約化、一體化思路 原吉林氣象微博預警信息發布廳(吉林天氣志愿者庫)是在氣象部門現有的新浪微博粉絲服務平臺基礎上進行擴充和改造,使其具備有適應突發自然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和交互能力的網絡發布廳,發布廳的設計原則符合當前氣象信息在新媒體傳播的發展方向,能夠滿足氣象部門和社會公眾之間的互動需求,為氣象防災減災提供“預警發布”和“災情收集”雙向支持,建議“吉林預警發布”引進并預警標準化。
2.1 “吉林預警發布”手機端APP 省局統一規劃“吉林預警發布”APP,省、市兩級共同建設并實現鏈接整合;省級開發省市縣一體化應用版本,實現根據用戶位置或注冊,自動獲取屬地化服務功能,普通用戶應具備接收預報、預警信息、查詢公共政務預警服務信息、信息互動功能;防災應急責任人、信息員等用戶具備接收通知消息和災情上報功能;決策領導用戶具備移動審批功能。
2.2 “吉林預警發布”手機端APP 省局統一規劃和建設“吉林預警風云在線”網站群系統,實現用戶打開網站時所在位置信息,自動顯示相應在市縣子站頁面,游客用戶具備查詢預報、預警信息、公共服務信息、信息互動功能,應急責任人和信息員具備接收通知消息和災情上報功能;省市縣預報、預警發布管理系統應與“吉林預警風云在線”對接,并通過一鍵式發布功能,自動生成網站預報、預警信息并發布。
2.3 廣播、影視發布 通過在廣播電臺、電視臺布設預警融媒體應用服務子系統,并通過消息推送的方式將預報、預警信息發送到電視臺,電視臺通過懸掛預警信號、游動字幕等方式通過電視網絡發布,電臺通過及時插播新聞等方式及時發布,發布后通過應用服務子系統反饋或采取監控手段獲取發布情況。
3.1 基礎云平臺 云計算(CloudComputing)是一種能夠通過網絡隨時隨地獲取高可用計算資源的計算模式。通過對軟硬件資源的虛擬化,將基礎資源變成了可以自由調度的“池子”,從而實現資源的按需配給,無論是“構云”還是“租云”,為用戶提供計算、存儲和數據業務的支持是“預警政務云”作為技術支撐的依據。
依托政務云、氣象云、公共云,按需擴充資源池,所有資源納入云資源池統一管理。通過云平臺,提供計算、存儲、數據庫、應用框架等基礎平臺服務。
3.2 基礎大數據支撐 大數據計算服務是一種快速、完全托管的TB/PB級數據倉庫解決方案。隨著預警行業的數據收集手段的不斷豐富及完善,越來越多的預警數據需要被積累下來。數據規模已經增長到了傳統軟件行業無法承載的海量數據(百GB、TB、乃至PB)級別。在分析海量數據場景下,由于單臺服務器的處理能力限制,大數據分析成為必然。
遵從省級數據基本數據標準和技術規范,建立全省統一的數據支撐系統,數據種類包括:對接數據,集成共享數據,業務運行管理數據等。實現功能包括:數據采集、數據交換、數據監控、數據加工、數據調度、元數據管理、數據共享、數據發布等。
3.3 安全管理支撐 利用云安全技術,建立PKI/CA身份認證體系,建設互聯網安全區身份認證基礎設施,健全防火墻、路由器、入侵檢測系統、網絡安全審計系統、運維安全審計系統,具備web攻擊防護能力、抗DDOS攻擊能力及攻擊定位、封鎖防御能力。
隨著融媒體進程的不斷發展,在融合的同時,各種預警媒介形態、終端及其生產也更加專業、細分。一方面表現在預警媒介形態的分化。單一的報紙紙媒預報將分化成為手機天氣報、預警短信報、數字視頻展等多種產品形態,廣播電視天氣預報分化成網絡電視插播預報、手機電視插播預報等更豐富的產品形態。另一方面是預警媒介生產流程的專業化細分。在預警媒介融合時代,由于生產復雜度的提高,更有可能導致產業流程的專業分工和再造,出現信息的包裝及平臺提供者走向專業化的趨向。現在,在數字媒體、電子廣播、手機app客戶端,專業化的趨向已經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