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珊 靳 禹 張欣欣
1.天津商業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 天津 300134;2.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教務處 天津 300350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障制度,也是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重要基礎。2016年我國正式成為《華盛頓協議》成員國,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工程教育改革,推進中國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培養與國際接軌的中國工程師已經成為當前各高校各專業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
目前,我國的工程教育認證體系,已經具備了一套完善的認證程序,并且從目前的認證實踐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但從專業建設的角度來看,認證過程還存在以下問題:①現有的專業認證體系,無論從專業的明確質性要求、設置配套的課程體系,還是對教學環節實施的教學質量評價,都還是處于著重關注教學過程質量管理的常態數據監測,缺乏良好的改進功能,導致專業評價結果的利用效率與利用質量都存在偏差。②從現有的社會實踐看,整個認證過程“重認證,輕改進”,并且改進過程往往流于形式。③缺乏完善的持續改進機制,即缺乏一種“評價—反饋處理—持續改進”為特征的循環長效改進機制。因此,專業認證過程不能促進專業建設的持續改進和提升。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過程,就是對專業體系建設不斷學習、不斷完善、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螺旋式提升過程,也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因此,構建一種有效的持續改進機制是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的重要環節。對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專業持續改進機制進行研究,不僅能夠為高校工程教育專業持續改進實踐活動提供指導,推動和完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同時對于保障工程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我國工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軟件工程專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目標導向,基于持續改進理念改革和完善軟件工程專業建設的各組成要素,明確各教學環節的評價方法,不斷深化完善基于學習效果和評價結果的持續改進機制,進而推進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課程大綱、課堂和實踐教學、教學管理、教學條件等方面持續改進,完善“評價—反饋—改進”的閉環專業建設質量保障持續改進機制。將軟件工程專業建設成教育理念先進、改革成效顯著、特色鮮明的特色專業,為其他專業和其他學校相關專業提供改革示范。
通過分析研究軟件工程專業認證質量標準的基礎,結合“OBE”工程教育理念,圍繞“評價—反饋—改進”的基本原則,以提高軟件工程專業建設質量為核心,采用PDCA循環全面質量管理模型,建立健全軟件工程專業建設評價體系,以優化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課程大綱,改進課堂和實踐教學、教學管理、教學條件等,建立軟件工程專業質量持續改進機制。
(1)專業教學過程監控體系:基于學校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對軟件工程專業建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體系,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堂教學大綱的編寫、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考核評價等各教學環節制定明確的質量要求。
(2)構建軟件工程專業建設評價體系:結合軟件工程專業認證質量標準及專業建設目標,構建軟件工程專業建設評價體系,制定專業建設評價方案,明確專業建設評價指標。根據專業建設評價指標,結合專業評價反饋機制的參與者類型,分類設計專業建設改進調查問卷,組織調查并評價。
(3)課程體系設置和評價改進機制:圍繞畢業要求,征詢行業專家意見,參考畢業生及用人企業的反饋信息,建立課程體系的評價指標,評價課程體系支撐專業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情況。研究課程體系及課程對畢業要求支持度的恰當性,提出針對課程設置的修訂機制及方法。
(4)課程質量評價機制:建立面向產出的課程質量評價機制,對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課程設計、實訓、實習、畢業設計等建立具體評價指標與評價流程。
(5)軟件工程專業建設持續改進機制:基于內外部評價結果建立軟件工程專業持續改進機制,對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教學質量、以及評估和評價過程進行持續改進,形成專業建設的閉環優化,并及時更新專業建設資料。
專業建設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與核心,探索一種適用于軟件工程專業建設需要,具有明確質量要求的軟件工程專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明確各環節質量要求,則是保障專業建設質量的抓手。通過構建軟件工程專業建設評價體系及持續改進機制研究,提升專業學生培養質量,促進專業建設持續改進和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