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展望,陳 瑞
(南京審計大學監察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一直在努力尋求破解中國歷史周期率的中國制度方案。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2016 年我國開啟監察體制試點改革,于2018 年修改憲法并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以下簡稱《監察法》),即正式形成與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并行的監察權。 要深刻理解監察制度,須將其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當中加以分析。 它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產物,也是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形成權力制約閉環的關鍵。 習近平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總結執政黨多年來的治國理政經驗,對監察法治作了諸多重要論述。 習近平認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歷史性難題,解決辦法是全面依法治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破解歷史周期率的關鍵在于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監察法治路徑。 監察監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支柱,是中國特色的權力制約的表征。 但要防止監察監督異化,其本身必須法治化。 具體而言,習近平監察法治思想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有關監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的功能地位的論述,二是關于監察制度自身法治構建路徑的論述。
國內學界對于習近平監察法治思想尚較少深入研究〔1〕筆者以“習近平” +“監察”為關鍵詞搜索中國知網可發現相關學術成果很少,截止到2021 年4 月11 日,除報刊文章外,學術期刊類文章僅5 篇。 分別為:張震,廖帥凱:《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監察法治思維體系論》,《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網絡首發時間:2021-03-08,Doi: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1.03.001;呂永祥:《習近平關于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重要論述及其時代價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5 期;駱梅芬:《習近平監察法治論述研究——以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為視角》,《法治論壇》2018 年第3 期;馮留建,張偉:《習近平新時代監察思想探析》,《齊魯學刊》2018 年第4 期;田坤:《鍛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紀律部隊——習近平關于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重要論述探析》,《廉政文化研究》2020 年第1 期。。 本文擬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框架下,結合監察法治的具體實踐,深入分析習近平的相關論述,嘗試從“中國法治體系中的監察之定位”與“中國監察制度的法治化之構想”兩方面勾勒出習近平監察法治理論的內在邏輯,進而闡釋其蘊含的重大理論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依法治國”經歷了一個由孕育而初步形成、經正式提出而至發展完善的不斷深化與推進的過程。 當前,全面依法治國已成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就此,習近平多次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54.“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長期而重大的歷史任務,也必然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歷史變遷。”〔3〕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養勵志勤學刻苦磨煉促進青年成長進步[N/OL].(2017-05-04)[2021-03-18].人民網,http:/ /jhsjk.people.cn/article/29252496.從功能主義角度看,法治之于當代中國有如此重要意義,主要源于其重大的制度價值。 中國傳統封建社會之所以始終無法擺脫治亂循環的“周期率”困境,原因正在于難以對統治者的專制權力進行有效約束,從而導致各個王朝陷入鐘擺式的興衰更迭,無法轉型為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持久力的現代國家。 在中國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時期,習近平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對周期率困境給出自己的破解方案,即全面實現依法治國。 習近平反復強調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把法治視為人類實現自我治理的重要途徑,將法治上升到“駕馭人類自身”的理論高度〔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8.。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采行一黨執政多黨合作的制度。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5〕《中國共產黨章程》總綱。,領導全體人民治理國家。 這就決定中國的法治模式與西方法治模式有著根本區別。 這一根本區別,習近平將其總結為黨的領導,他多次強調黨的領導的重要性:“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我們的法治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最大的區別。”〔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35.“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7〕習近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J].求是,2015,(1):3-8.“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的領導是最根本的。”〔8〕習近平.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J].求是,2020,(14):4-17.黨的領導體系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是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其中自然包括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這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又是全黨全民的廣泛共識,也是中國共產黨行使領導權和執政權的必然要求〔9〕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義[J].東方法學,2021,(1):5.。
習近平認為,中國的法治建設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要從中國國情與實際出發,走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絕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和做法,絕不能走西方“憲政”“三權鼎立”和“司法獨立”的路子〔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85.。 可能有人認為,其理論邏輯上存在一定疑問:一方面,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法治要求執政黨和政府皆在法律之下;另一方面,黨的領導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必然領導全面依法治國。 因此,黨的領導與法治本身是否存在沖突? 即提出了所謂“黨大還是法大”的偽命題?
習近平認為“黨大還是法大”是一個政治陷阱,是一個偽命題:“對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含糊其辭、語焉不詳,要明確予以回答。”〔11〕2015 年2 月2 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黨大還是法大”這一問題嚴格而言并不存在,因為黨是一個執政整體,但具體到每一個黨政組織和和領導干部,則必須服從和遵守憲法法律,而不能以黨自居,把黨的領導作為個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擋箭牌。 “有些事情要提交黨委把握,但這種把握不是私情插手,不是包庇性的插手,而是一種政治性、程序性、職責性的把握。 這個界線一定要劃分清楚。”〔12〕2015 年2 月2 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因此,要區分作為整體意義上的執政黨和作為具體意義的黨政組織及領導干部個人。 真正可能違反法律以及貪污腐敗的是具體的黨政組織和干部個人。
具體的黨政組織和領導干部是否尊重法律,是否廉潔奉公是法治落實的關鍵,也是跳出歷史周期率的重要關隘。 在習近平看來,近年來,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蕩、政權垮臺,其中貪污腐敗是很重要的原因。 大量事實證明,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 “近年來我們黨內發生的嚴重違紀違法案件,性質非常惡劣,政治影響極壞,令人觸目驚心。”〔1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習近平強調:“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保持黨的肌體健康,始終是我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1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
如何確保公職人員特別是黨政領導干部嚴格遵守法律? 如何防范領導干部腐化? 習近平認為只有解決這個問題,執政黨才能真正跳出歷史周期率。 在中共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探索出一條長期執政條件下解決自身問題、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構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權力監督制度和執紀執法體系,這條道路、這套制度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鞏固發展。”〔1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7.習近平明確提出,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前提下,監察監督是我國公權力解決自身問題,跳出歷史周期率的關鍵所在。 只有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國家才能長治久安〔1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88.。
當然,監察監督只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必須依靠全面的監督體系。 故要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統籌推進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將監督體系和黨的領導體制融入國家治理體系。 具體而言,要把黨委黨組全面監督、紀委監委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等結合起來融為一體,要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財會監督、統計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紀委監委要發揮好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作用,一體推動落實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各項任務〔1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9.。 在這一監督體系當中,監察監督與黨內紀律監督融為一體。 習近平明確提出,在眾多監督當中,要以黨內監督為主導,而紀委與監委合署辦公的紀檢監察監督無疑是關鍵。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之下,中國共產黨領導是制度前提,強調的是黨領導全體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國家,由此形成“有為政府”模式。 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不僅強調分工、制約,同時也強調合作。 整個國家的權力運行機制圍繞“決策、執行和監督”的邏輯來構建,追求“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和西方立足于三權鼎立、相互制衡的有限政府模式存在根本區別。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有為政府”模式符合中國國情,有著巨大的制度優勢。 黨總攬全局,發揮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為國家長遠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謀篇布局,也能有效應對各種突發災難危機。 2020 年初突發的新冠肺炎全球危機,我國的體制優勢就在抗疫過程中得到充分驗證,具有明顯超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社會危機的能力,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更為有力的保障。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有為政府”模式,國家須積極作為,權力難免相對集中在“關鍵少數”手中。但權力集中也容易產生腐化和濫用的風險,故需要強大的監察系統來制衡權力集中的“有為政府”,特別是對“關鍵少數”進行監察,以防范權力相對集中隱含的腐敗風險〔18〕為此,2021 年3 月21 日,中共中央專門出臺《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的意見》。。 法治的要義是所有人都服從法律,包括立法者、執法者與司法者。 法治國家的關鍵是法治政府,政府必須守法,公民才會守法。 任何人均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 領導干部這些“關鍵少數”是否尊重法律,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能否一體推進的重中之重。 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財會監督、統計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所編織的監督之網,最終必須落實到監察監督上才能對領導干部形成真正制約。因此,紀檢監察監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支柱,也是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但紀委和監委合署辦公,形成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監察體制,但與之相應的問題是:如何監督監察權? 如果監察官濫用權力怎么辦? 如何防止紀委監委“燈下黑”? 習近平給出的答案是:遵循法治邏輯,實現監察法治化。
從中國的歷史經驗來看,監督者自身腐敗的現象一直都有,“燈下黑”現象屢禁不絕。 拉長時間線,回顧中國傳統,歷史上的御史制度曾經發揮了重要的反腐功能,但都沒有根本解決統治者的腐化問題。甚至有些朝代的御史監察機構權力不斷膨脹,進而超出監察職能,成為大而全的機構,并最終威脅到體制的自我凈化,違背制度初衷。 當下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監察系統對公職人員,特別對領導干部這些“關鍵的少數”形成強大震懾,實現高效反腐。 但是如何防范監察機關權力膨脹、濫用權力是一個無法繞開的制度命題。
監察機關和其他國家機關相比,其政治屬性更強。 國家監察委員會也旗幟鮮明地強調自身首先是政治機關〔19〕閆鳴.監察委員會是政治機關[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8-03-08(003)[2021-03-18].。 在西方法學界,政治與法治一向被認為存在沖突,法治的功能之一就是防范政治。 西方一些法學學派甚至認為,法治的立場要求法律人運用法律思維與政治保持距離,政治往往意味著利益權衡,甚至游弋于法律之外〔20〕齊衛平,姜裕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法治思維[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3.。 監察機關則特別強調講政治,這一點是否會影響到其對法治邏輯的尊重?是否給監察權的恣意運用提供了空間?
政治與法律的關系背后其實是現實社會與作為上層建筑之法律的關系。 馬克思指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 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 相反地,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在習近平看來,“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每一種法治形態背后都是有一套政治理論,每一種法治模式當中都有一種政治邏輯,每一條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種政治立場。”〔2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34.將政治與法律對立或者割裂開來是一種理論上的誤區〔23〕張文顯認為,即使是西方法學家,也認為公法領域內的爭論只是政治爭論的延伸。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既是司法機關,也是政治機關,其政治意識形態左右其重大案件審理。 參見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義[J].東方法學,2021,(1):5.。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所有國家機關,包括立法機關、執法機關、司法機關等都要講政治。 其他國家的國家機構也不例外,區別在于所講的政治不同而已。
那么,在監察權的具體運行當中,講政治和講法治是否必然沖突? 講政治是否就會意味著偏離法治軌道? 這首先要回到黨和法律的關系上。 如前所述,習近平認為黨大還是法大是一個偽命題,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而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的統一體現,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黨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 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一的〔24〕習近平.習近平依法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28.。 甚至可以說,講政治就是要講法律,嚴格依法監督就是最大的政治。現實中,需要警惕和防范的是個別黨政組織和領導干部以講政治為名,偏離法治軌道。
針對監察權本身的監督,習近平法治思想遵循法治邏輯與原理,提出以下幾點要求:
首先,紀檢監察機關履行職責要法制化。 習近平強調,“要完善各項工作規則,整合規范紀檢監察工作流程”。 紀檢監察機關要“牢固樹立法治意識、程序意識、證據意識,嚴格按照權限規則程序展開工作”。 2018 年《監察法》的出臺標志著監察機關履責方面將有章可循。 2019 年1 月中共中央頒發《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同年7 月經黨中央批準,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印發《監察機關監督執法工作規定》。 這些法律文件、黨內法規為紀檢監察機關法治化提供重要的規則依據,也便于黨委和其他國家機構、人民群眾監督紀檢監察機關。
其次,“紀檢監察機關是黨和國家監督專責機關。”〔25〕習近平.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N/OL].2019-01-11[2021-03-18]. 人民網,http:/ /jhsjk. peo?ple.cn/article/30523243.一方面,紀檢監察機關獨立于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等公權力機關,直接向決策機關本級黨委、人大及其常委會和上一級紀檢監察機關負責;另一方面,紀檢監察機關專職于監察公職人員,嚴格依規依法監察。 具體辦案當中,監察機關主要負責紀律監察、調查以及政務處分決定等;涉及刑事犯罪的案件是否提起公訴由檢察院決定,最終由法院獨立審判,監察機關只有調查權限。 這對監察機關職務犯罪辦案構成有力制約。 另外,就調查而言,如果要對調查對象進行通緝或采取監聽等特殊偵查手段,也只能由公安機關等執行,由此形成公安機關對監察機關一定的制約〔26〕如《監察法》第28 條規定,監察機關對特定職務犯罪可以采取技術調查措施,但應交給有關機關執行;第29 條規定,監察機關決定對被調查人是否通緝,但由公安機關發布通緝令,追捕歸案;第30 條規定,監察機關對被調查人及相關人員采取限制出境措施,由公安機關依法執行。。 專責機關的定位本身對監察權形成有效約束,防止其與其他部門有利益關聯以及自身權力擴張,避免重蹈歷史上御史制度變異的后果。 這一點也符合現代法治原理。
再次,在紀檢監察機關內部分權,形成自我監督機制。 習近平強調,紀檢監察機關“要強化自我監督,在內部形成相互制約的機制,把權力關進籠子”〔27〕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派駐監督重要論述摘錄(2013 年11 月—2018 年7 月)[J].中國紀檢監察,2018,(22):4-5.。 這一點非常重要,甚至是決定紀檢監察制度成敗關鍵。 紀檢監察機關工作人員如果自身腐敗,濫用權力,其他國家機關如公安機關和司法機關往往只能不予配合而不能主動啟動調查程序。 最終是否立案調查還得回到紀檢監察系統,由系統內部啟動相關程序。 要有效防范紀檢監察系統的“燈下黑”現象就必須建立、完善監察系統的內部分權與自我監督機制。 其實,所有的監督機制都存在第一推動力的難題。 以反腐效果良好、公務員廉潔著稱的香港地區,對廉政公署職員的監督最終也得依靠廉政公署內部的反貪反瀆部門〔28〕朱超然,王杰.對香港特區廉政公署制度設計的思考與借鑒[J].河南社會科學,2018,(3):85-89.。 只有監察系統內部的分權到位,監察法治才能站穩根基。
最后,對監察權的監督還得依托黨委、人大和群眾監督等外部監督,倒逼紀檢監察形成有效的內部監督機制〔2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5.。 紀檢監察機關可以構建強大的內部分權,但動力卻很難源自內部,而只能靠外部力量推動。 紀委直接對本級黨委負責,監委直接對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 黨委和人大及其常委會對監察系統的監督不是取代監察辦案,而是利用領導地位和人事任免權、立法權等從外部塑造監察系統的內部分權機制。
需要強調的是,監察法治能否實現還取決于黨內法治的推進。 與監委合署辦公的紀委屬于黨的機關。 紀委與監委高度重合,實為一個機構,權力運行橫跨黨紀國法兩個層面,對應的是依規治黨和依法治國。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中國的法治能夠實現到什么程度,最終取決于執政黨依法執政到什么程度。 因此,監察監督的法治化,本質上還取決于黨內的法治化。 關于黨內的法治化,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統一的命題,將法治的邏輯貫徹到黨內治理的層面〔30〕習近平.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J].求是,2019,(4):4-11.。 在這一命題下,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都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構成國家治理的一部分。
因此,無論是監察系統的內部分權還是黨內法治,最終均有賴于執政黨的推動,需要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不斷自我革命,自我凈化。 “要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我們黨必須勇于進行自我革命,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勇于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31〕習近平總書記2018 年1 月5 日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執政黨也必須扎根于人民,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始終代表人民利益。
同時,人民對監察系統的監督也必不可少。 習近平認為,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三者應有機統一,缺一不可。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32〕習近平2017 年10 月18 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摸索包括監察法治的實踐均離不開黨的領導。 習近平法治思想包括其監察法治理論是對這一偉大歷史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也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的集體智慧。 習近平的監察法治理論對于中國法治實踐、理論研究以及全球文明進步有重要啟示。
習近平強調:“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么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3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7.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是否合理,關鍵在于它與該國的政治體制、歷史文化、道德風俗、商業貿易、人口地理、氣候環境等因素是否相適應。
在習近平看來,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有效,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體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人民群眾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國家決策能否實現科學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過公平競爭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系,執政黨能否依照憲法法律規定實現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3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87.。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習近平認為,我們需要借鑒國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能放棄中國政治制度的根本。 面對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應該秉持兼容并蓄的態度,虛心學習他國好的制度經驗,在獨立自主的立場上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們自己的制度,“但決不能囫圇吞棗,決不能邯鄲學步。 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會水土不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 只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3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86.。
正是基于這一思想,中國的法治實踐才沒有照搬西方的歷史經驗,而是立足于中國大地和歷史傳承,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以及具有鮮明特色的監察法治制度。
習近平監察法治理論,既有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理論成果的繼承與發展;也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從監察制度中可以看到中國郡縣制傳統中的御史制度影子;同時還有對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的吸收。 習近平強調“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強調紀檢監察機關要“牢固樹立法治意識、程序意識、證據意識,嚴格按照權限、規則、程序展開工作”,這吸收了西方現代法治傳統的有益因素。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設計法治的制度方案時則高度尊重中國傳統,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法治內核,即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監察法治模式。 其核心邏輯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必然形成“有為政府”的治理模式,決策與執行權自然相對集中,這就需要建構一個外在的、獨立的監察系統對所有公職人員特別是“關鍵少數”進行監察,以防范權力相對集中隱含的腐敗風險。 而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監察系統本身也必須法治化,形成內部的自我分權,并置于黨的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和其他國家機關監督的體系當中,防止監察權異化。 這一形成閉環的制度架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權力內核。 習近平監察法治理論的精髓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破解歷史周期率的關鍵在于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監察法治路徑。
習近平的監察法治理論立足于中國國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之下,借助監察法治這一制度設計,解決法治的根本難題,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制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公職人員隊伍腐敗問題得到有效遏制,風氣得以根本好轉,法治化程度穩步提升,也充分證明了以監察法治作為支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模式能夠有效應對中國治理問題,具有強大的制度生命力。 習近平監察法治理論告訴世界,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同樣有可能實現現代意義上的法治。
本文試圖論證習近平的監察法治理論精髓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監察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破解歷史周期率的關鍵所在。 因為監察法治的存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有為政府”模式之下,權力制衡得以形成邏輯閉環,法治因此具備中國式分權根基。 習近平認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現代轉型的一場深刻革命,中國應當立足本國實際,吸收借鑒他國法治理論成果,但不宜模仿西方發達國家走資本主義“憲政”之路,而應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監察法治就是其中的關鍵。 習近平監察法治理論為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實現法治現代化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解說與制度方案,其思路既不同于中國傳統的御史監察制度及理論,也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模式及理論,為解決人類歷史難題貢獻出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