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四十年來對納木依人的研究綜述

2021-01-28 22:34:03孟盛彬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文化研究

任 偉 孟盛彬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4)

作為藏族分支的納木依人,又稱納木義、納木茲。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市、冕寧縣、鹽源縣、木里藏族自治縣,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龍縣以及雅安市石棉縣的部分地區,人口一萬余人。納木依人崇尚黑色,認為自己是高貴的民族,故“納木依”有“黑人”“納木的后裔”之意。納木依人有自己的語言——納木依語,巫師帕子使用一種象形的圖案文字進行日期測算和占卜。舊時,由于地處偏僻,人口較少的納木依人很少為外界所知。新中國成立后,納木依人走上了自治道路,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得到了學界的持續關注與研究。

一、對納木依人的研究概況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民族識別工作,在共同語言、地域、經濟生活和心理素質的標準下,納木依人被識別為藏族。后來由于種種原因,納木依人的研究暫時停滯。直到20世紀80年代,由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西南民族學院以及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專家學者組成調查組對川西南地區的“西番”進行了全面調查,調查內容涉及自然環境、民間信仰、家庭制度、歌舞藝術、故事傳說等方面,形成了《涼山州冕寧縣瀘寧區藏族調查筆記》[1]《雅礱江下游考察報告》[2]《雅礱江上游考察報告》[3]《中國西南歷史民族學論集》[4]等眾多研究成果,這些田野調查為納木依人的后續研究積累了大量一手資料。

(一)族源研究

族源研究是民族學研究的重要一環,納木依人的族源問題得到了學界的普遍關注。

基于民族識別和20世紀80年代的民族歷史調查,最早對納木依人族源問題進行關注的是何耀華。他在《川西南藏族史初探》中通過歷史文獻考據,認為“納木依源出于漢晉時代之摩沙夷……由于自唐宋以來與當地的拍木依(西番)雜居……遲至清代就與西番融合為一了,或者說變成為西番的一個支系”[5]。這一論述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可,循此觀點,學者們對納木依人與西番、摩梭的族群關系進行了廣泛研究。在納木依人與西番的關系研究方面,龍西江的《涼山州境內的西番及淵源探討》對近世涼山七個西番支系進行了詳細的文獻考據,將其分為烏、白二蠻,與西南古代民族“夷”“羌”兩大族系對應,認為納木依人當屬“夷”系,是唐代的么些蠻、漢代的旄牛夷,在“羌”系族群南遷中二者雜居以致不斷融合。[6]這種對同源族群進行整體性分類的方法,拓寬了納木依人族源研究的路徑。袁曉文(益希汪秋)的《和而不同:藏彝走廊多續族群與其他藏族支系關系研究》通過對多續藏族與納木依、爾蘇、里汝等藏族支系的分析,認為他們在族群稱謂、文化特質方面存在“和而不同”的關系,具體表現為“多續與里汝關系最近,爾蘇次之,納木依又次之”。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都認同藏族的民族身份,族群關系越來越密切。[7]在納木依人與摩梭的關系研究方面,趙心愚的《納西族先民的遷徙路線及特點》一文,在對既有研究進行梳理的基礎上,證實了納西族多條遷徙路線存在的可能性,認為這是納西族與同源的納木依人、納日人產生差異的重要原因。[8]楊福泉的《“納木依”與“納”之族群關系考略》一文從民族志、宗教信仰、文化習俗、民間文學等角度論證了納木依人與納西、納人等“納”族群具有同源異流的關系。[9]他的另一篇文章《關于藏彝走廊中的納文化》強調應從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對具有“同源異流”的民族進行比較研究,[10]突破了以往族源研究囿于民族本身的局限,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在前輩學人的研究基礎上,四川大學的Chuanwan Teng將納木依人的族源總結為印度起祖說、世居說、納西同源說、旄牛整合說幾種類型。[11]

由上可知,學界對納木依人的族源問題仍存爭議,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做更詳盡的闡釋。此外,比較研究在納木依人族源研究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舉有利于深化藏彝走廊納西學、藏學研究,有利于對納木依人的歷史源流和變遷進行尋根究底、正本清源的探討。

(二)語言學研究

語言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界的最主要的標志之一,是維系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紐帶,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12]60學界對納木依人的語言學研究起步晚,取得的研究成果卻最為豐富。起初,專家們一致認為納木依人有語言而無文字。隨后,宋兆麟先生在民族調查中發現了納木依經書,并將其區分為象形文字經書和圖畫性質經書,開啟了學界針對納木依文字符號的系統性關注。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劉輝強、孫宏開等學者在民族識別工作的基礎上對爾蘇語、納木依語做了調查,發表了《納木依語概要》[2]《六江流域的民族語言及其系屬分類——兼述嘉陵江上游、雅魯藏布江流域的民族語言》[13]《鑼鍋底納木依語》[14]等著述,指出納木依語屬于藏緬語族羌語支。拉瑪茲偓對此提出異議,他在碩士論文的基礎上發表《納木依語支屬研究》一文,對納木依語和藏緬語族多數語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納木依語屬于彝語支而非羌語支。[15]此外,和即仁《“摩些”與“納木依”語源考》從語言學的角度探討了納木依人的族源,反駁了劉輝強“納木依”為“黑人”之意的觀點,指出“納木依”應該譯為“納木的后裔”,與納西語“納母若”相吻合。“摩些”為“納母若”的對音,納木依與納西族同源于摩些。[16]

21世紀前十年,納木依語研究進入蟄伏期,僅有少量研究成果問世。其中,木仕華《東巴文■為邛籠考》認為納木依語屬于羌語支和彝語支之間的納西語群,該語群還包括納西語、爾蘇語、史興語等語言,與羌語支、彝語支、緬語支共同構成羌緬語群。[17]他的這一述論給納木依語支屬研究帶來了全新的思考。劉輝強、尚云川的《拯救羌語支瀕危語言——爾蘇語、納木依語、貴瓊語、扎巴語資料記錄和保存》對四種語言的調查研究進行了回顧,指出以前的研究沒有認識到它們的瀕危狀況,導致研究措施的提出具有滯后性。為此,提出下列保護舉措:1.抓緊補充調查瀕危語言,補充搜集語言學和人文學科方面的資料;2.作好小語種調研及今后的保存工作;3.對語言資料進行記錄和整理,政府部門要加大財政支持。[18]

最近十年,藏彝走廊研究進入新時期,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走進納木依人聚居的川西南地區,納木依語研究也隨之進入高峰期。宋兆麟在《西南民族象形文字鏈》一文,對東巴、爾蘇、納木依、摩梭、彝族、普米族、藏族的象形文字概況做了介紹,認為西南民族地區的文字有關聯,存在一條民族象形文字鏈,指出中國的文字起源可以分為圖畫、象形文字、漢族方塊字三個階段。[19]由他主編的《中國西南民族象形文字資料集》對納木依語的載體——納木依經書、歷書的形制和畫面做了直觀的展示。[20]清華大學作為納木依語研究的重鎮之一,2010年在著名語言學家孫宏開的帶領和指導下成功申請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國西南地區瀕危文字搶救、翻譯、整理與研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趙麗明在調查報告《中國西南瀕危文字報告》一文中,對中國西南民族地區瀕危文字的研究過程做了詳細的回顧。[21]在她與張琰合著的《納木依圖經歷書與神路圖解讀與初探》中,對納木依歷書《哈克》和神路圖《措布魯古》進行了解讀,認為《哈克》上的圖符初步具有文字功能,是文字的早期形態;《措布魯古》則基本是圖畫,不是文字。[22]劉楊翎《納木依符號的文字性質初探》通過劉悅和王元鹿的語言學理論,認為納木依符號是一種早期文字,并把它分為原始的初始早期文字和有一定發展的初始早期文字兩類。[23]申淑潔的碩士論文《四川省九龍縣納木義語調查與研究》對九龍縣納木依語的語音、詞匯、語法以及漢語對其的影響做了深入探討,填補了九龍縣納木依語研究的空白,文末搜集的納木依語詞表和納木依語故事具有現實的參考價值。[24]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礎,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申淑潔的《瀕危語言納木義語詞匯的文化內涵》和鄒璇爾、劉秦君的《納木依語詞匯初探》基于田野調查,對納木依語詞匯進行了研究。《瀕危語言納木義語詞匯的文化內涵》一文認為納木依語中與太陽、火、母系、地理環境有關的詞匯反映了納木依人火崇拜、母系制度、畜牧業生計等文化內涵。[25]《納木依語詞匯初探》則對納木依語單純詞、復合詞、四音格詞進行了探析。[26]外文期刊方面,Libu Lakhi對納木依帕子的宗教儀式、口誦經文進行了介紹。[27]納木依人聚居的川西南民族走廊地區分布著木雅、爾蘇、納木依、摩梭等不同族群,是民族語言的寶庫,也使納木依語研究充滿了復雜性和挑戰性。為此,比較研究得到了專家學者們的普遍應用。王德和、趙麗明、鄧章應等《爾蘇、納木依及木雅<歷書>比較研究》在對三個族群圖畫文字進行介紹、比較的基礎上,認為爾蘇版本圖畫經書文字符號系統和納木依版本風格、符號系統相同,同宗同源而異流;石棉木雅版本由于借用了大量的藏文字母,進入了“較高文獻版本”,即將失去圖畫文字的性質。[28]劉楊翎的《文字傳播學視角中的納木依文與達巴文關系研究》[29]《文字發生學視角下納木依文與沙巴文研究》[30]對納木依語和達巴文、沙巴文進行了詳細的闡釋,認為它們具有同源異流的關系。竟成的《漢語和藏緬語的一種是非問句》[31]、劉敏的《納木義語與漢語的音系比較研究》[32]、薛才德的《藏緬語伯叔舅姑姨稱謂研究》[33]從語言支屬角度對納木依語進行了比較研究。此外,期刊論文《The Namuyi: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Features》[34],圖書《藏緬語十五種》[35]《中國的語言》[36]對納木依語做了不同程度的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納木依語屬于藏緬語族沒有異議,但是學界對于納木依語的支屬問題仍然存在爭議,有羌語支、彝語支和其他語支三種觀點。筆者認為,隨著交叉學科如民族語言學的不斷發展,這一問題在不久便能得到定論。在現代化浪潮的席卷下,納木依人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出現了多語言混用、年輕人對本民族語言熱情不高等狀況,納木依語日漸瀕危。學界應加強納木依語研究力度,提高納木依人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政府應盡快將納木依語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納木依語的傳承與保護。

(三)民間信仰研究

納木依人聚居在青藏高原與橫斷山脈的交匯地,山高谷深、封閉隔絕的地理特征使其民間信仰得到了較為完整的保留。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納木依人形成了以萬物有靈為基礎、多神并崇為特征和巫術祭祀為表征的原始宗教信仰。

最早對納木依人民間信仰進行研究的是何耀華。他在民族調查的基礎上,完成了《冕寧縣聯合公社藏族納目依人和拍木依人考察報告》[37]《川西南納木依人和拍木依人的宗教信仰述略》[38]等重量級著述,對納木依人的民間信仰進行了初步介紹。宋兆麟的《藏族本教的指路經》[39]《尋根之路——一種神秘巫圖的發現》[40]和《會說話的巫圖——遠古民間信仰調查》[41]對納木依人經書進行了綜合性探討,開啟了針對納木依人語言學、宗教學研究的熱潮。此后,Libu Lakhi、Charles Kevin Stuart、Gerald Roche的《AHP1:Calling Back the Lost Namuyi Tibetan Soul》一文,第一作者以本人為案例,描述了納木依人叫魂的全過程,指出納木依人具有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的鬼神觀。[42]文中英譯的六段納木依喊魂唱經有利于國外學者參考借鑒,為中外納木依人研究與交流搭建了橋梁。在宋兆麟先生研究的基礎上,王凈凈的碩士論文《納木依<送魂圖>解讀與研究》對納木依《送魂圖》的文化背景和意象進行了全面的闡釋和深入的探討,認為其具有重要的文字學、遷徙史學、宗教學和民俗學研究價值。[43]古濤是納木依信仰研究的集大成者,她的《爾蘇文化圈內送魂文化研究》將納木依藏族的送魂儀式分為安葬禮儀、送魂祭靈、超度亡靈三個過程,反映了多神崇拜、孝悌文化和民族遷徙的文化人類學意蘊,指出在藏傳佛教的影響下,帕子文化發生嬗變,納木依送魂儀式由紅祭改為白祭。[44]她的另一篇文章《納木依帕子超長幅圖經<措布魯古>初探》在對木里倮波鄉、冕寧大橋和冕寧縣健美三個版本進行考證的基礎上,認為納木依帕子超長幅圖經《措布魯古》具有民族古籍文獻、民間文學、文物和民間信仰文獻四重特質。[45]此外,她的《川西南藏族的神靈崇拜和驅鬼驅邪儀式研究》[46]以及和王軒、王德和合著的《川西南雜散居藏族民間信仰與法器研究》[47]從多民族文化背景的角度對納木依人的牛王會祭祀儀式以及圖畫文獻《哈克》《措布魯古》進行了論述。著名學者趙麗明的《沒有鬼神的神路圖——從納木依的神路圖看原始宗教信仰》從保存狀況、形制、傳承形式、畫面內容等角度對木里、九龍、冕寧三個版本的納木依人神路圖進行了描述和解讀,認為納木依人神路圖具有樸素、現實、親和的特點。[48]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在納木依人民間信仰的研究中得到了較為普遍的應用,吳薇的《多民族語境下納木依民間信仰及其社會功能》將納木依人的民間信仰體系分為自然崇拜(白石崇拜、動物崇拜、植物崇拜)、神靈崇拜、祖先崇拜、扒孜文化崇拜四種類型,認為納木依民間信仰具有生態保護、蘊藉補償、道德教化、族群維系、民族文化傳承的社會功能。[49]此外,《西藏天神信仰》[50]《納木日和他們的巫師》[51]《藏族的自然崇拜》[52]等著述也對納木依人的民間信仰有所涉及,在此不再詳述。

納木依人的民間信仰是其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塑了納木依人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族群遷徙和民族交往方面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筆者認為,在以后的研究中,學界要進一步拓寬納木依人民間信仰的研究路徑與理論視角,保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

(四)風俗習慣研究

風俗習慣是指一個特定民族在衣、食、住、生產勞動、婚姻、喪葬、節慶、禮儀等方面的風尚和習俗。[12]423納木依人在漢、藏、彝多元文化的輻射與涵化下,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風貌和風俗習慣特征,歷來是學界研究的熱點。

最早對納木依人風俗習慣進行研究而形成的成果是廖楊的《川西南藏族宗法文化述論》,通過歷史文獻和田野調查資料對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政教合一制度、父權與夫權統治、人生禮俗(生育習俗、婚姻習俗、喪葬習俗)、繼承制度所反映的川西南藏族宗法文化做了詳細的論述,認為其具有慎終追遠、敬宗收族與聚宗合族的目的和效果。[53]古濤、王軒、王德和的《藏彝走廊爾蘇藏族民間故事的傳承性特征研究》將橫向的區域考察和縱向的歷史比較相結合,對爾蘇文化圈內各族群的民間故事展開研究,認為其具有近藏趨藏、近彝趨彝、近漢趨漢的地理類型學特征和民間信仰文化特征、社會性傳承特征、家族性傳承特征。[54]古濤與王德和合著的《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納木依藏族與爾蘇藏族服飾文化研究》則從文化變遷與比較的視角對納木依和爾蘇服飾的樣式形制、穿著特征和文化變遷做了細致描述,指出納木依和爾蘇服飾反映了兩個族群的審美觀念、民族文化(蠶桑文化、炫富文化、游牧文化)以及族群歷史關系。[55]音樂文化方面,張源的碩士論文《納木依藏族婚禮及其音樂的田野考察與研究》以個案為研究對象,對納木依婚禮音樂的傳承、變遷和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入解讀。[56]劉文博的《納木依藏族婚禮儀式音樂文化的功能闡釋》一文,指出隨著社會的發展,納木依藏族婚禮儀式音樂的演唱習俗、音樂風格、音樂形式發生了變化,納木依藏族婚禮儀式音樂具有娛樂作用、教育作用和社會交際作用。面對其保護與傳承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作者提出了保護民間藝人、保護民俗環境兩條建議。[57]吳薇、王曉葵的《納木依人的災害敘事與文化記憶》首次從災害人類學的角度對納木依人的災害敘事、認知、禳解和記憶建構模式進行了闡釋,在納木依文化建構研究方面具有開創性的意義。[58]此外,胡慧凌和喻權中的《納木依文化中的星宿拾遺》[59]《納木依人星宿文化的重建》[60]以歷史文獻為基礎對納木依人的星宿文化做了論述。專著方面,古濤、王德和的《納木依藏族文化初探》對納木依人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婚禮習俗、喪葬習俗、民間信仰等做了系統而全面的撰述。[61]通俗易懂,可謂是納木依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

納木依人的風俗習慣在以經濟工業化、社會城市化、文化世俗化、觀念理性化為特征的現代化浪潮以及周邊民族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下,面臨著弱化與消解的危機。對此,學界在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保護、傳承及搶救措施,體現了學者們的人文關懷和研究經世致用的現實價值導向。

(五)其他方面的研究

Zhao Xinyu的《Tibetan Namyi People In Southwest Sichuan》對納木依的人口分布、婚喪習俗、宗教信仰、服飾文化、遷徙歷史做了簡要的介紹。[62]在社會發展和制度變革的作用下,納木依族群形態發生相應變遷,部分學者對該問題進行了關注。李錦的《制度變革與藏彝走廊人群遷移——對四川省甘孜州九龍縣的田野調查》對藏彝走廊近百年來的人口遷徙做了探討,認為藏彝走廊山脈的南北走向和高海拔落差制約了族群的移動,形成民族南北向遷徙路徑和“藏族居住在北部高海拔地區,彝族居住在南部低海拔地區的特點”。相反,制度變革促進了各民族的流動,改土歸流沖擊了土司權力,大量彝族遷入,致使漢藏兩族居住地發生變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使各民族居住格局向穩中有序的良性運行發展。[63]由松岡正子撰寫,曲木威古、彭歐等翻譯的《冕寧縣納木依藏族改革開放后人口流動和文化變遷的關系》對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政策下的納木依藏族M村作了個案說明,認為制度變革促使納木依人口發生變動,出現人口老齡化、稀疏化現象。在價值觀念世俗化、生活方式現代化的影響之下,納木依人族際通婚出現、信仰觀念逐漸弱化。[64]調查報告方面,劉俊波的《九龍縣納木依藏族考察初記——以尼瑪堡子為例》對九龍縣尼瑪堡子納木依人的地理環境與基本情況、民族情況、宗教信仰(宗教職業者、石崇拜、做帛、敬山神、家祭)、婚禮進行了描述,為納木依文化研究提供了相應的思考。[65]此外,宋兆麟的《田野調查的回顧》一文,以納木依巫畫的發現為例對其研究生涯中的田野調查經驗做了程式化的總結。[66]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大眾傳媒在記錄、闡釋、傳播民族文化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納木依紀錄片《瑪達咪》的拍攝有利于宣傳我國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兼具學術研究與藝術審美價值。

二、納木依人研究的特點

從研究學科上講,起初納木依人的研究學科主要集中在民族學領域,究其原因與民族識別、民族歷史調查的歷史背景不無關系。隨著交叉學科的不斷發展,納木依人研究已經擴展至社會學、歷史學、藝術學等眾多學科領域,跨學科交流頻繁。

從研究方法上講,田野調查在納木依人的研究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是因為納木依人居住地具有地勢險峻、交通不便的地理環境特征,造成納木依人的記述較少且主要集中在地方縣志之中,具有零散化、碎片化的特點。田野調查使研究人員以“他者”身份對調查對象進行觀察、訪談,既補充了研究文獻不足的缺點又具有身臨其境感受異文化的特點。

從研究成果上講,形成了調查報告、期刊論文、學術專著等多種形式的研究成果類型,積累了大量的研究資料。

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納木依人研究在取得眾多成果的同時,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筆者現舉出幾例,以求教于方家同仁。

研究方法單一,以族源研究為例,以往的學者較多利用歷史文獻探討納木依人的民族淵源,單一的研究方法不利于研究結論的證實。為此,應進一步吸納考古學、分子生物學、體質人類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多采取田野調查方法,對以往的研究結論進行驗證。

從研究隊伍上講,在近四十年關于納木依人的研究中,涌現了諸如何耀華、宋兆麟、古濤、王德和、趙麗明等一大批著名專家學者,他們在各領域的堅持不懈推動了關于納木依人研究的不斷前進。從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對納木依人研究的隊伍存在斷層,研究成果青黃不接,急需加快培養研究人員,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開辟新的研究領域。

從學術交流上講,以Libu Lakhi為代表的學者在國外期刊發表了諸多研究著述,傳播了納木依人的民族文化。但是,關于對納木依人的學術研究始終是中國學者在扮演著主角,僅有松岡正子等少數外國學者對納木依人進行了研究。

從研究內容上來看,以往關于納木依人的研究較多針對傳統文化領域進行探討。隨著社會的發展,納木依人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較大變遷。筆者認為,學界應繼續開展針對納木依人的田野調查,聚焦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建設背景下納木依人面臨的文化適應、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問題。

四、結語

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對納木依人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具有深層次、寬領域和多學科參與的特點。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其中存在研究方法單一、研究隊伍斷層、研究問題相對陳舊以及學術交流封閉等問題。筆者認為,未來的納木依人研究應進一步吸納多學科研究方法、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加快培養研究成員、促進中外學術交流、聚焦研究中的難點與熱點,推動研究成果不斷發展。

猜你喜歡
文化研究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国产第四页|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高清专区| 欧美国产视频|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欧美成人一级| 在线免费观看AV|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日本黄色a视频|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综合网天天|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丝袜91| www.亚洲国产| 欧美视频二区| 亚洲一级毛片|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国产91视频免费|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中文字幕资源站| 99国产精品国产| 欧美区在线播放| 毛片卡一卡二|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国产靠逼视频|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久久亚洲天堂| 日韩黄色精品|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一级片一区| 欧美成人二区| 99在线小视频| 久久久亚洲色|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无码一区18禁|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日本一区高清| 天天综合色网|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日韩色图区|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