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賢光
成都市金堂縣地處成都市東北部,緊鄰成都鐵路港和天府國際機場,全縣幅員面積1156平方公里,人口近百萬。為助力鄉村振興,近年來,金堂縣大力推進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聚焦聚力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農民工返鄉創業、城鄉居民社會保障、農村引人留人、鄉村人才培訓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外出就業總體規模較大。金堂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口規模大、比例高。2020年末,人口為90.11萬,其中農村勞動力資源數為45.65萬人,勞動力供應比較充裕,是典型的農業人口大縣。2020年末,全縣農村從業人員總數為32.34萬人。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2.48萬人,轉移就業人口占從業人員總數的69.51%。
轉移就業人口逐漸老齡化。金堂縣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主要集中在30歲以上,人數為19.54萬人,占總外出勞動力人數的86.92%。其中,年齡區間在40歲以上的比重最大,為61.30%,就業人口呈老齡化特征;16-29歲勞動力轉移比例較低。
男性比例較高。金堂縣農村男性勞動力轉移就業13.09萬人,占轉移就業總人數的58.23%;轉移就業的女性勞動力人數的9.39萬人,占轉移就業總人數的41.77%。男性勞動力在轉移就業方面比女性勞動力略占優勢,但女性轉移就業占比有所增加。其原因為近幾年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加快,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對女性勞動力的需求量有所增加。
轉移就業行業以第三產業為主。金堂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行業分布顯示,轉移就業主要集中在餐飲服務業、商貿業、批發零售等第三產業,轉移人數為12.27萬人,占總轉移就業勞動力人數的54.58%。其次為制造業、建筑業等第二產業,轉移人數為9.91萬人,比例為44.09%。轉移到規模種養殖業等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最少,人數為0.3萬人,比例為1.33%。
轉移就業勞動力學歷總體較低。數據顯示,全縣轉移勞動力中,初中學歷和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勞動力比例最高,占外出就業勞動力總數的78.01%;其次為中專及高中,比例為18.29%;大專以上轉移勞動力最少,為3.7%,轉移就業勞動力學歷總體偏低。
扎實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結合重大投促項目人力資源保障服務工作,凝聚各鄉鎮、街道、社區和轄區內職業院校、民辦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力量,提高重大投促產業項目的服務質效。開展“春風行動”“龍泉—金堂—簡陽人才協同招聘會”“金堂—中江人才協同網絡招聘會”等線上線下招聘會。目前,累計舉辦各類招聘會152場,參加企業0.28萬余家,提供就業崗位4.72萬余個,達成意向性協議0.82萬人。為產業功能區引進和培養熟練工4013人、技能人才617人,保障了重大投促項目人力資源的服務需求,贏得企業的充分認可。
助力農民工返鄉返崗。持續開展農民工服務保障五大行動,對春節前后返鄉農民工進行走訪慰問,組織開展“春風行動”網絡招聘會,開展根治欠薪專項行動、證照辦理、暖冬服務,為返鄉返崗農民工提供服務保障。落實返鄉農民工創業補貼政策,已為符合條件的返鄉創業農民工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14萬元。積極做好農民工返崗工作,召開線上線下招聘會,開展就業援助工作,落實各項穩就業政策,保障春節期間5.4萬名返鄉農民工到省內外務工和返崗。金堂縣被評為“去冬今春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返鄉返崗方面先進縣”“成都市鄉村振興就業創業示范縣”。
打造“技能金堂”特色勞務品牌。圍繞“六穩”“六保”工作任務,精心組織、認真落實相關工作,多措并舉拓展培訓方式,擴大培訓范圍,大力開展職業技能提升相關工作,持續提升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依托四川鍋爐高級技工學校、五月花技師學院等,開展企業職工崗前培訓、困難企業職工培訓、校企聯合新型學徒制培訓、勞務品牌培訓、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等,累計培訓各類城鄉勞動力1.34萬余人,撥付各類培訓資金2400萬余元。通過推進校企地合作和產教深度融合,打造特色鮮明的“技能金堂”品牌,以技術培養為根本,依托四川鍋爐高級技工學校優勢專業,制定品牌發展規劃。目前,“金堂焊工”被評為首批“川字號”特色勞務品牌。
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建立高校畢業生實名制檔案庫。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行跟蹤管理、動態了解,掌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基本情況,有針對性地提供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創業指導等公共就業服務。大力開發就業見習崗位,收集社會責任感強、管理規范的17家用人單位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提供就業見習崗位398個,滿足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需求。持續實施失業保險擴圍政策,為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2380.71萬元,涉及1.8萬余人次。失業保險服務站被評為“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2020年度優質服務窗口”“2020年度全省失業保險工作成效突出的經辦單位”。
維權意識不足。農民工普遍文化程度偏低,維權意識不強。調查顯示,金堂縣農民工學歷初中及以下占七成以上,農民工多從事服務業、建筑業和制造業等行業,工作強度大且勞動報酬低。部分制造行業一線員工工資較高,人均在6000元/月左右,但公司實行“兩班倒”,每日工作時長為12小時左右,其高工資基本靠大量加班費所得。
返鄉創業能力不足。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財政支持政策和貸款優惠政策,但部分創業資金政策要求特定創業行業和項目,農民工雖有返鄉創業意愿,但受啟動資金、管理理念、能力水平等限制,創業較艱難。
農民工職業技能水平不足。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接受過較好的基礎教育,進一步發展的前景和基礎能力較好,但大多忙于工作,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和提升動力。調查顯示,有職業技能等級證的農民工僅占15.38%,且多數青年農民工不愿學習一技之長到一線車間工作,而愿意選擇工資相對較低、環境較好的辦公室工作。但由于其職業技能水平有限,難以進入技術層和管理層。
進一步暢通維權渠道,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持續深入開展治欠保支攻堅行動,加大欠薪案件追查力度,嚴厲打擊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違法行為,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強化公益性法律服務,充分發揮工會、群團組織、行業協會作用,通過設立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構建農民工維權平臺等方式,為農民工提供更多及時免費的法律援助服務。加強農民工法制教育,增強農民工知法用法意識,引導農民工依法維權、理性維權。
改進信貸方式。積極探索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貸款抵押擔保路徑,如組建農戶聯保貸款協會,完善抵押擔保方式,擴大抵押擔保設定范圍;探索集體土地和林權抵押、耕地抵押等農業經營權抵押方式取得銀行貸款。
進一步完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改變傳統單一的集中授課模式,實行彈性學制和學分制,讓農民工在不耽誤工作的情況下,隨時隨地提升技能。依托企業、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面向農民工實施精準技能培訓,拓展終身培訓通道。擴大農民工技能培訓補貼范圍,解決企業和農民工參與培訓的后顧之憂,激發農民工參與培訓提升的熱情。
多措并舉幫助農民工創業就業。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就業,強化就業服務,加強職業培訓,打造金堂縣特色勞務品牌“金堂焊工”,推動農民工自主創業和回鄉創業,擴大農民工就業崗位增量。深入挖掘重大產業用工優勢釋放的就業容量,吸收更多的農民工共享項目發展紅利。加強引導農民工提升擇業觀念,引導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促使農民工適應外部環境和技術變化,不斷提高工作能力。
加大農民工技能人才培育。持續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深入實施重點群體、重點行業領域技能培訓計劃。多形式開展企業職工技能培訓,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項目制培訓,有效提高企業在職職工技能水平。加強勞務品牌培育,加快勞務品牌發展提升,打造“金牌”勞務品牌。大力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推動培訓資源共建共享。
加強對重點群體的就業援助和兜底幫扶。掌握重點、困難群體人員個人信息和就業意向,采取崗位援助、信息援助、政策援助、保障援助等多種手段,針對性實施就業援助行動。為各類就業困難群體提供就業創業服務,落實相關就業創業政策,全面落實社保補貼、崗位補貼、創業補貼、吸納就業獎勵等政策。
加強技能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以保障“三個功能區”人力資源需求為重點,在項目簽約、入駐、建設、投產等環節實行全方位跟蹤服務,為企業引進培養熟練工和技能人才。加強與縣內外各高校和職業院校溝通,實現校企“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