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選瑋 蔣奇勇
近年來,成都市青羊區通過抓標準化建設、信息化應用、專業化提升,加快建設標準化服務平臺,獲得了“成都市優秀基層黨組織”榮譽表彰。今年5月,青羊區社保服務大廳入駐青羊區政務中心,設置服務窗口18個,共有62名工作人員。
服務集中,工作前移,推行“標準化”經辦服務。按照“一制五化多平臺”要求,在服務大廳設置綜合服務區、前臺受理區、后臺審核區、自助服務區、咨詢服務區、接待會談區、等候休息區7個功能分區,設立統一規范的形象標識標志,完善無聲叫號、短信提醒、大屏動態顯示等排隊叫號系統。
業務下沉,服務延伸,建立層級化管理服務平臺。按照“三級管理、四級服務、重心下移,就近就地”建設要求,在全區設立16個社保經辦服務網點,并按每個街道2-3人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實現各街道社保業務全覆蓋。2014年以來,完成社保40項服務內容下沉,基本建成“15分鐘服務圈”。
服務規范,統一管理,優化基層服務供給。梳理經辦服務項目,推行社保網點業務經辦管理制度、社保網點公共服務事項經辦流程、社保卡業務經辦流程,提升規范化水平。緊扣“綜合柜員制”要求,定期開展專項培訓,創新推出社保政策“微課堂”,進一步提高經辦人員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
以“1+5”信息系統為依托,打造社保服務“新平臺”。依托成都社保經辦3.0信息系統,實現大廳計算機、打印機、排號系統等設備全部配備,每個柜臺計算機、激光打印機、電子簽名設備以及身份證讀卡器、3D攝像頭、指紋識別器“三合一”集成高拍儀全部配備,推動業務協同處理和資源共享。
以線下平臺為基礎,鞏固社保經辦“新模式”。在經辦大廳設置11個綜合一窗服務窗口、2個社保卡服務窗口,按照業務板塊分類推進線下150項業務“一窗通辦”。其中,綜合業務柜臺實現受理企業和個人征集、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等21項相關業務“一窗式辦結、一站式受理”。
以線上平臺為保障,拓寬個性服務“新手段”。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引導全區13000余家企業開通網上經辦業務,企業可自助辦理參保繳費、單據管理、資料上傳、離退休人員管理等11個大項80余項業務,實現“24小時政務服務”。保障智慧終端服務,在全區16個基層服務網點、77個社區網點設立人社服務“一體機”100余臺,方便群眾隨時就近辦理社保業務。
開出服務清單,實現全流程再造。按照“三級四同”標準,詳盡梳理全區社保領域“僅跑一次”服務事項,并通過“流程再造”,將40項社保服務細化梳理為150種業務辦理情形,精細化程度達375%。
強化政務信息公開,實現全透明服務。按照分級分步原則,充分運用各類媒體,及時公開“最多跑一次”事項。緊扣全區建設“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在汪家拐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先行試點,加強社保、就業、計生等相關部門協同服務,以點帶面推進公共服務“一站式受理”。
轉變服務理念,實現主動上前服務。緊扣群眾滿意目標,做好監管服務“加法”,嚴格執行“一事一標準”服務規則,強化專業能力和作風建設,提升工作人員上前半步、主動服務意識,全力打造群眾滿意的“社保窗口”和“服務之家”。
深入基層調研問計。深入基層網點、企業單位收集各行業各領域政策需求,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形成信息管理、信訪、風險防控、政務服務8類30余項制度性措施。
建立動態培訓機制。開展社保經辦“提能工程”,開展經辦人員素質摸底,制定動態學習計劃和能力提升檔案;配備業務導師,輪流安排科室工作人員參訓,并適時組織閉卷考試,以考促學提高干部職工學習主動性。
創新便民惠民舉措。針對“涉老”高頻服務事項,通過拓展服務渠道、優化經辦流程、簡化辦事手續,探索推進養老待遇資格“靜默認證”,辦好人社領域民生服務“開門一件事”。同時,推出社保經辦“服務外賣”業務,視情況安排專人為行動不便群眾提供上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