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亞平 童亮
近年來,綿陽江油市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全程服務攬天下英才,加快了科研項目向科研成果轉化進程,為江油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江油制造”不斷走出國門。
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綿經濟帶的重要一環,江油市擁有高新技術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基地、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為促進經濟再次騰飛,江油市以更開放的胸懷、海納百川之態吸引人才。上半年,全市60余個事業單位的146個崗位虛位以待,面向全國公開招聘。人社部門展開全方位、多渠道的宣傳,向未就業大學生定點發送招考信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報名人數達2300余人,較2020年增長2倍。
江油市做實企業集群引才的“繡花功夫”,人社部門建立人力資源服務專員制度,向內精準對接企業人才需要,主動上門開展人事人才診斷服務,助力企業引才,突破發展瓶頸;向外宣傳江油市區域經濟發展優勢和人才優惠政策,增強引才聚合力。通過跨區域協作、專項招聘會、空中人才走廊、獵頭服務等方式,幫助24家單位通過剛性和柔性方式引進人才169人,其中碩士研究生以上126人、高級職稱19人、技師3人。通過特聘、兼職、講學、提供技術成果等途徑對技術專家實行智力引進、項目引進、技術入股,滿足了企業對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直接和間接地創造產值24.2億余元。
江油市堅持引育并舉,兼顧高端與基礎,不斷夯實高層次和技能人才培育平臺。全市建成21家省、市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2家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3個院士(專家)工作站、20家技能大師工作室、20家職業培訓學校,構筑起人才培育陣地。
強化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傳承培養。通過名師帶徒活動,培養高級技師15名、技師45名、高級工216名。技能大師工作室團隊通過技術革新,為企業節約成本、增加經濟效益1100余萬元。攀長鋼“胡波維修電工技能大師”工作室自2019年成立以來,利用政府撥付的專項資金和單位自籌資金,圍繞技能培訓、技術傳承、技術攻關開展工作,提出技術改革合理化建議36項,完成攻關項目14項,解決技術難題13項,每年可節約資金27.6萬元,直接增效146.82萬元。
開展校企“雙師”聯合培養技能人才。江油市境內2所職業院校開設專業45個,校內外建有實習基地30多個,在珠三角、長三角、四川建立起三大就業區域網絡,與省內外200余家知名大企業簽訂了聯合辦學或就業用工協議。近三年來,共完成職業技能培訓563期,培訓1.4萬人。
利用社會資源培育各類技能人才。建立由人社部門牽頭、就業中心組織、鄉鎮聯動、培訓學校實施、全社會參與的培訓工作機制,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掛牌成立技能人才鑒定站(所)2家、定點職業培訓學校20所。近三年來,共1.2萬人參加各類職業培訓,撥付就業培訓專項資金1269萬元。
江油市從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和提升服務彰顯誠意兩方面著力,營造良好留才環境。江油市委、市政府出臺重點人才支持政策,每年設置人才專項資金1000萬元以上,構建起全鏈條人才政策體系。實施“李白故里英才計劃”,對博士、碩士等分別給予最高45萬元、20萬元的人才激勵資金,對領軍人才最高給予145萬元獎勵。五年來,全市組織實施省、市重大科技項目200余項,獲授權專利2600余件,發明專利450余件,彰顯了“智匯詩城”品牌影響力。
堅持情感留人,管理與服務并重。四川鴻潤佳和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從外地引進了一名專家,專門負責開發打開省外市場的“拳頭”產品。得知公司無法解決其兩地分居的問題后,該專家便產生了離職的想法。江油市人社部門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指派人力資源服務專員協調相關職能部門、當地政府和工作單位,通過幾番努力,成功解決了其兩地分居問題。該專家十分感動,安心留在了鴻潤佳和公司,全心全意投入到新產品的研發之中。此外,江油市政府投入1200萬元精裝了36套人才公寓,讓人才“拎包入住”。同時推行“李白故里英才卡”制度,落實引進人才在江油安居樂業等相關事宜,并建立了“江油人才之家”和“江油人才引進”QQ群,為人才和人才引進單位提供24小時的在線服務。